汉江的晨光总带着股清润的水汽,刚漫过江岸的石阶,就被街头包子铺的白汽裹住,混着豆浆的甜香,在路上织成淡淡的雾。
一道身影缓步走在街心,中年模样,不张扬却透着内敛的贵气。
他身姿挺拔如松,肩背绷得笔直,连迈步的幅度都透着规整,一看便知是常年处在上位、习惯掌控局面的人。
他的眉峰锐利,眼尾微微上挑,目光扫过两侧铺子时,带着几分审视的沉静,既不刻意疏离,也无半分轻慢,只那周身的气场,就让擦肩而过的行人下意识地放缓脚步,不敢喧哗。
他身后跟着四个汉子,个个身材魁梧,穿着黑色劲装,手背青筋凸起,显然是常年练家子。
四人呈菱形跟在中年人身后,间距始终保持在三步左右,目光警惕地扫过街角的阴影,连茶馆二楼探出头的食客都要多盯两眼,显然是在提防任何可能的异动。
中年男人停在一家布庄前,抬手摸了摸柜台上的松江棉布,指尖轻轻摩挲着布料的纹路,声音不高却清晰:“这布的织法,还是十年前的老手艺,怎么没改进?”
布庄老板连忙笑着上前,弓着腰回话:“客官有所不知,这老手艺织出来的布厚实,耐穿,城北的老主顾就认这个!要是改了,反而没人买了。”
中年男人微微颔首,没再多问,转身走向不远处的粮铺。
他没进铺,只是站在门口看了眼挂在墙上的价目牌,又瞥了眼伙计称粮的秤杆,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沉凝,随即又恢复平和,继续往前走。
他走得不快,却每一步都踩在人行道的石板缝上,像是在丈量这条路的规整;偶尔停下来和摊主搭话,问的也都是些家常,语气平淡,却句句都绕着 “民生”“秩序”。
身后的汉子们始终保持着警惕,连呼吸都放得极轻,仿佛连风吹动布幡的声响都要分辨是否异常。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 “哗啦” 一声轻响,紧接着是女子的低呼,打破了街头的宁静。
中年男人脚步一顿,循声望去 —— 只见前方不远处,一个女子正蹲在地上,慌乱地捡着什么。
她穿着白色的襦裙,裙摆沾了些泥土,几缕碎发垂在颈侧,随着她俯身的动作轻轻晃动。
她面前的地上,散落着十几根细如牛毛的绣针,还有一个打开的木盒,里面装着半幅绣到一半的玉兰花,丝线缠成了乱团,显然是木盒掉在地上,才弄乱了绣活。
女子的手指纤细,指尖泛着薄红,显然是被绣针扎到了,可她还是急着去捡那些滚到脚边的绣针,眼眶微微泛红,带着几分无措,像只被风吹乱了羽毛的鸟,看得人心里发软。
中年男人身后的一个汉子立刻上前半步,挡在他身前,眼神警惕地盯着女子,显然是怕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有诈。
中年男人却抬手阻止了他,脚步未停,缓缓走上前。
他蹲下身,动作不算快,却透着沉稳,指尖避开那些尖锐的针尖,小心翼翼地将滚到脚边的两根绣针捏起来,又伸手将地上的木盒扶起来,轻轻扣上盖子,递到女子面前。
他的声音柔和了些:“姑娘,小心扎手。”
女子抬起头,露出一张清丽的脸。
眉如远山,眼似秋水,鼻梁小巧,唇瓣透着自然的粉,明明是慌乱的模样,却没半分狼狈,反而因那泛红的眼眶,添了几分楚楚可怜。
她接过木盒,指尖不小心碰到中年男人的指腹,立刻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脸颊泛起淡淡的红,对着中年男人深深屈膝:“多谢先生帮忙!方才走得急,没注意脚下,差点摔了,还弄乱了绣活…… 实在是失礼了。”
她的声音软得像浸了温水,吐字清晰,温婉却又不柔弱,听着格外舒服。
中年男人站起身,目光落在她沾了泥土的裙摆上,淡淡道:“无妨,下次当心些便是。”
“先生这般好心,小女子实在过意不去。”
女子轻轻咬了咬下唇,像是犹豫了片刻,才鼓起勇气开口:“前面街角有家‘清风茶馆’,点心做得不错,茶也是今年的新茶,不知先生可否赏脸,让小女子请您喝杯茶,权当谢礼?”
她说话时,眼神坦诚地看着中年男人,没有半分谄媚,只有纯粹的感激,让人不忍拒绝。
中年男人身后的汉子皱了皱眉,刚要开口劝阻,却被中年男人用眼神制止。
他看着女子清澈的眼睛,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也好,正好走了这许久,歇会儿也好。”
女子立刻笑了,眼底亮得像落了星光:“先生这边请!”
她转身走在前面,脚步放得慢,特意等着中年男人跟上,偶尔还会回头提醒 “这边有台阶”“小心地滑”,举止得体,让人挑不出半分错处。
清风茶馆就在前方街角,女子领着中年男人上了二楼,选了个靠窗的位置,风景正好。
“先生请坐。” 女子拉开椅子,待中年男人坐下,才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又对着跟进来的四个汉子笑了笑,“几位大哥也坐吧,小女子点些点心,大家一起尝尝?”
为首的汉子却摇了摇头:“不必了,我们在外面等着就好。”
说罢,他带着另外三人退到不远处,两人守在门口,两人走到走廊尽头,目光扫过整个二楼,连楼梯口的动静都不放过,显然是不肯放松警惕。
女子也不勉强,笑着叫来伙计,点了壶雨前龙井,又要了几碟点心 —— 桂花糕、杏仁酥、翡翠烧卖,都是常见的吃食,却也是最考验手艺的,显然是用心选的。
伙计退下后,这里只剩下两人,窗外的江风轻轻吹进来,带着水汽的清凉,拂过脸颊格外舒服。
女子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好奇:“看先生的模样,不像是汉江本地人吧?听先生说话,倒像是北方来的?”
中年男人端起刚沏好的茶,浅啜一口,茶叶的清香在嘴里散开,才缓缓开口:“只是来汉江看看,算是…… 考察些民俗风物。”
他没明说身份,只含糊带过,既不显得刻意隐瞒,也没透露多余信息。
女子 “哦” 了一声,眼底闪过一丝了然,却没追问,反而笑着提起别的:“先生来得正好,这几日汉江热闹得很,江面上的游船比平时多了三成,都是来游玩的;城西的戏楼还请了苏州的戏班子,唱的《牡丹亭》,夜里都满座呢!”
她聊的都是些汉江的日常,语气轻快,偶尔还会抱怨两句 “今早的豆浆太甜了”“布庄的老板不肯便宜半分”,像个普通的本地姑娘在跟外来的客人分享家乡的琐事。
中年男人听得认真,偶尔会点头附和两句,问些 “戏楼的票好买吗?”“渔汛能持续多久?”,气氛渐渐热络起来,没了最初的生疏。
点心很快端了上来,桂花糕透着淡淡的桂花香,咬一口软糯香甜;翡翠烧卖的皮薄得能看到里面的青菜馅,鲜得人舌头都要化了。
女子拿起公筷,给中年男人碗里夹了块桂花糕:“先生尝尝这个,这家的桂花糕是用当年的新桂花做的,甜而不腻。”
中年男人接过,尝了一口,点了点头:“确实不错。”
一道身影缓步走在街心,中年模样,不张扬却透着内敛的贵气。
他身姿挺拔如松,肩背绷得笔直,连迈步的幅度都透着规整,一看便知是常年处在上位、习惯掌控局面的人。
他的眉峰锐利,眼尾微微上挑,目光扫过两侧铺子时,带着几分审视的沉静,既不刻意疏离,也无半分轻慢,只那周身的气场,就让擦肩而过的行人下意识地放缓脚步,不敢喧哗。
他身后跟着四个汉子,个个身材魁梧,穿着黑色劲装,手背青筋凸起,显然是常年练家子。
四人呈菱形跟在中年人身后,间距始终保持在三步左右,目光警惕地扫过街角的阴影,连茶馆二楼探出头的食客都要多盯两眼,显然是在提防任何可能的异动。
中年男人停在一家布庄前,抬手摸了摸柜台上的松江棉布,指尖轻轻摩挲着布料的纹路,声音不高却清晰:“这布的织法,还是十年前的老手艺,怎么没改进?”
布庄老板连忙笑着上前,弓着腰回话:“客官有所不知,这老手艺织出来的布厚实,耐穿,城北的老主顾就认这个!要是改了,反而没人买了。”
中年男人微微颔首,没再多问,转身走向不远处的粮铺。
他没进铺,只是站在门口看了眼挂在墙上的价目牌,又瞥了眼伙计称粮的秤杆,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沉凝,随即又恢复平和,继续往前走。
他走得不快,却每一步都踩在人行道的石板缝上,像是在丈量这条路的规整;偶尔停下来和摊主搭话,问的也都是些家常,语气平淡,却句句都绕着 “民生”“秩序”。
身后的汉子们始终保持着警惕,连呼吸都放得极轻,仿佛连风吹动布幡的声响都要分辨是否异常。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 “哗啦” 一声轻响,紧接着是女子的低呼,打破了街头的宁静。
中年男人脚步一顿,循声望去 —— 只见前方不远处,一个女子正蹲在地上,慌乱地捡着什么。
她穿着白色的襦裙,裙摆沾了些泥土,几缕碎发垂在颈侧,随着她俯身的动作轻轻晃动。
她面前的地上,散落着十几根细如牛毛的绣针,还有一个打开的木盒,里面装着半幅绣到一半的玉兰花,丝线缠成了乱团,显然是木盒掉在地上,才弄乱了绣活。
女子的手指纤细,指尖泛着薄红,显然是被绣针扎到了,可她还是急着去捡那些滚到脚边的绣针,眼眶微微泛红,带着几分无措,像只被风吹乱了羽毛的鸟,看得人心里发软。
中年男人身后的一个汉子立刻上前半步,挡在他身前,眼神警惕地盯着女子,显然是怕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有诈。
中年男人却抬手阻止了他,脚步未停,缓缓走上前。
他蹲下身,动作不算快,却透着沉稳,指尖避开那些尖锐的针尖,小心翼翼地将滚到脚边的两根绣针捏起来,又伸手将地上的木盒扶起来,轻轻扣上盖子,递到女子面前。
他的声音柔和了些:“姑娘,小心扎手。”
女子抬起头,露出一张清丽的脸。
眉如远山,眼似秋水,鼻梁小巧,唇瓣透着自然的粉,明明是慌乱的模样,却没半分狼狈,反而因那泛红的眼眶,添了几分楚楚可怜。
她接过木盒,指尖不小心碰到中年男人的指腹,立刻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脸颊泛起淡淡的红,对着中年男人深深屈膝:“多谢先生帮忙!方才走得急,没注意脚下,差点摔了,还弄乱了绣活…… 实在是失礼了。”
她的声音软得像浸了温水,吐字清晰,温婉却又不柔弱,听着格外舒服。
中年男人站起身,目光落在她沾了泥土的裙摆上,淡淡道:“无妨,下次当心些便是。”
“先生这般好心,小女子实在过意不去。”
女子轻轻咬了咬下唇,像是犹豫了片刻,才鼓起勇气开口:“前面街角有家‘清风茶馆’,点心做得不错,茶也是今年的新茶,不知先生可否赏脸,让小女子请您喝杯茶,权当谢礼?”
她说话时,眼神坦诚地看着中年男人,没有半分谄媚,只有纯粹的感激,让人不忍拒绝。
中年男人身后的汉子皱了皱眉,刚要开口劝阻,却被中年男人用眼神制止。
他看着女子清澈的眼睛,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也好,正好走了这许久,歇会儿也好。”
女子立刻笑了,眼底亮得像落了星光:“先生这边请!”
她转身走在前面,脚步放得慢,特意等着中年男人跟上,偶尔还会回头提醒 “这边有台阶”“小心地滑”,举止得体,让人挑不出半分错处。
清风茶馆就在前方街角,女子领着中年男人上了二楼,选了个靠窗的位置,风景正好。
“先生请坐。” 女子拉开椅子,待中年男人坐下,才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又对着跟进来的四个汉子笑了笑,“几位大哥也坐吧,小女子点些点心,大家一起尝尝?”
为首的汉子却摇了摇头:“不必了,我们在外面等着就好。”
说罢,他带着另外三人退到不远处,两人守在门口,两人走到走廊尽头,目光扫过整个二楼,连楼梯口的动静都不放过,显然是不肯放松警惕。
女子也不勉强,笑着叫来伙计,点了壶雨前龙井,又要了几碟点心 —— 桂花糕、杏仁酥、翡翠烧卖,都是常见的吃食,却也是最考验手艺的,显然是用心选的。
伙计退下后,这里只剩下两人,窗外的江风轻轻吹进来,带着水汽的清凉,拂过脸颊格外舒服。
女子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好奇:“看先生的模样,不像是汉江本地人吧?听先生说话,倒像是北方来的?”
中年男人端起刚沏好的茶,浅啜一口,茶叶的清香在嘴里散开,才缓缓开口:“只是来汉江看看,算是…… 考察些民俗风物。”
他没明说身份,只含糊带过,既不显得刻意隐瞒,也没透露多余信息。
女子 “哦” 了一声,眼底闪过一丝了然,却没追问,反而笑着提起别的:“先生来得正好,这几日汉江热闹得很,江面上的游船比平时多了三成,都是来游玩的;城西的戏楼还请了苏州的戏班子,唱的《牡丹亭》,夜里都满座呢!”
她聊的都是些汉江的日常,语气轻快,偶尔还会抱怨两句 “今早的豆浆太甜了”“布庄的老板不肯便宜半分”,像个普通的本地姑娘在跟外来的客人分享家乡的琐事。
中年男人听得认真,偶尔会点头附和两句,问些 “戏楼的票好买吗?”“渔汛能持续多久?”,气氛渐渐热络起来,没了最初的生疏。
点心很快端了上来,桂花糕透着淡淡的桂花香,咬一口软糯香甜;翡翠烧卖的皮薄得能看到里面的青菜馅,鲜得人舌头都要化了。
女子拿起公筷,给中年男人碗里夹了块桂花糕:“先生尝尝这个,这家的桂花糕是用当年的新桂花做的,甜而不腻。”
中年男人接过,尝了一口,点了点头:“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