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记》简介-《圣经21世纪GQ版》

  一、作者与成书背景

  《以斯拉记》是旧约圣经“历史书”中的一卷,传统上与《尼希米记》紧密相连。犹太传统认为,这两卷书原本是一卷,直到后期才被分开。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文士以斯拉本人,或者是以斯拉的门生、同工所整理的历史记录。

  以斯拉是亚伦的后裔,既是祭司,又是精通摩西律法的文士。他在波斯王亚达薛西时期带领第二批被掳归回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属灵秩序。他不仅是宗教领袖,也是学者和改革者,被犹太传统尊为“第二个摩西”。

  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处于波斯帝国统治时期。那时,犹太人已经历了巴比伦被掳七十年的苦难,第一批归回者在所罗巴伯的带领下重建了圣殿,但属灵生活仍然低落。以斯拉的出现,标志着犹太民族在宗教与律法上的复兴。

  二、历史背景

  1. 被掳与归回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圣殿被毁,犹大人被掳到巴比伦。先知耶利米曾预言,被掳将持续七十年,之后神要带领祂的子民归回。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古列(居鲁士大帝)灭巴比伦,颁布诏令允许犹太人归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这是神借先知所说的话的应验。

  2. 两次归回

  第一次归回:由所罗巴伯和大祭司耶书亚带领(约公元前538年),重点是重建圣殿。

  第二次归回:由以斯拉带领(约公元前458年),重点是恢复律法与属灵生活。

  《以斯拉记》正是围绕这两次归回展开的。

  三、内容结构

  《以斯拉记》全书共十章,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所罗巴伯带领的第一次归回

  第一章:古列王颁布诏令,允许犹太人归回,并归还圣殿器皿。

  第二章:归回者名单,强调神记念祂的子民。

  第三章:重建祭坛,恢复献祭与节期。

  第四章:敌人阻挠,工程一度停工。

  第五至六章:先知哈该、撒迦利亚鼓励百姓,重建圣殿,最终在大流士王时期完成。

  第二部分(第7–10章):以斯拉带领的第二次归回

  第七章:介绍以斯拉的身份,他是精通律法的祭司和文士,蒙波斯王支持回耶路撒冷。

  第八章:归回者名单,路途上的祷告与神的保守。

  第九章:以斯拉发现百姓与外邦人通婚,深感痛心,向神认罪祷告。

  第十章:百姓悔改,立约与外邦妻子分离,恢复圣洁。

  四、在圣经中的地位

  1. 历史承接*

  《以斯拉记》承接《历代志下》的结尾(古列王的诏令),并与《尼希米记》一起构成“被掳归回”的历史。它们共同见证了神的子民从被掳到复兴的过程。

  2. 犹太传统中的地位

  在希伯来圣经中,《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常被视为一卷,放在“圣录”(Ketuvim)部分。

  3. 神学意义上的地位

  它强调神的信实、律法的权威、圣殿与敬拜的中心地位,是旧约后期历史与神学的重要见证。

  五、神学与属灵意义

  1. 神的信实与主权

  神借先知耶利米所说的七十年被掳预言应验,古列王的心被神感动,颁布归回的诏令。历史的兴衰都在神的掌管之中。

  2. 圣殿与敬拜的核心

  圣殿的重建不仅是建筑工程,更是属灵象征。它代表神与祂子民同在,敬拜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3. 律法的权威与属灵复兴

  以斯拉带领百姓重新认识律法,强调顺服神的话语。真正的复兴不仅是外在的重建,更是内心的更新。

  4. 圣洁与分别为圣

  以斯拉处理外邦通婚问题,强调神子民的圣洁身份。属灵的复兴必须伴随道德与生活的分别。

  5. 悔改与更新

  以斯拉记提醒我们,真正的复兴始于悔改。百姓在以斯拉带领下认罪悔改,重新立约,恢复与神的关系。

  六、现实启示

  1. 信仰的根基在于神的话语

  今天的教会和信徒若要复兴,必须回到圣经,以上帝的话语为根基。

  2. 敬拜是生命的中心

  敬拜不是仪式,而是与神关系的核心。没有敬拜,就没有真正的复兴。

  3. 属灵领袖的重要性

  以斯拉作为文士和祭司,不仅有学问,更有敬虔的生命。他的榜样提醒我们,领袖的属灵生命能影响整个群体。

  4. 圣洁的呼召

  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混杂的时代,神的子民仍被呼召分别为圣,活出与世界不同的生命。

  5. 神的计划不会因人的失败而终止

  以色列人曾被掳,但神仍然带他们归回。今天,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失败,神的计划仍然继续。

  七、总结

  《以斯拉记》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复兴之书。它告诉我们:

  - 神的信实超越历史的兴衰;

  - 真正的复兴必须以神的话语和敬拜为核心;

  - 神的子民要在圣洁与悔改中重新建立与祂的关系。

  它与《尼希米记》一起,见证了以色列人在被掳之后的重建与复兴,也为新约时代的救赎历史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