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圣经21世纪GQ版》

  第25章 比勒达的回应:神的伟大与人的渺小

  书亚人比勒达回答说:

  “神是君王,我们当敬畏他;

  他在高天之上建立和平。

  他的天军谁能数算?

  他的光辉岂不普照大地?

  人在神面前怎能称为义?

  妇人所生的人如何能洁净?

  看哪,在神眼中,月亮都不明亮,

  星辰也不算纯净,

  何况那如虫的人,如蛆的世人呢!”

  第26章 约伯的回应:神无可测度的伟大

  约伯回答说:

  “比勒达啊,你何曾帮助过无力的人?何曾拯救过软弱的人?

  你何曾指教过无知的人?怎能显明你丰富的智慧?

  你这些话是凭谁说的?谁的灵借你开口?

  “阴间的亡灵在水中颤抖,水下万物都恐惧战兢。

  在神面前,阴间完全显露,灭亡之地无处隐藏。

  他将北极铺在虚空,将大地悬于无尽之中。

  他将水包裹在密云里,云层厚重却不破裂。

  他遮蔽自己宝座的正面,以密云将其覆盖。

  他在水面划定界限,直到光明与黑暗的交界。

  天的柱子因他的斥责震动,在他的怒怒中惊惶。

  他以能力搅动大海,凭智慧击伤海怪拉哈伯。

  他的气息使天空晴朗,他的手刺伤滑行的快蛇。

  这些不过是他作为的边际,我们听到的只是他话语的细微回响。

  他大能的雷声轰鸣,谁能真正测透呢?”

  第27章 约伯的坚守与控诉

  约伯接着说道:

  上帝待我不公,全能者使我的生命充满苦楚。

  但我指着永活的上帝起誓——只要我一息尚存,上帝所赐的气息仍在我的鼻孔内,

  我的口绝不说不义之言,我的唇绝不说诡诈之语。

  我绝不承认你们有理,至死也坚持自己的清白!

  我持守我的纯全,绝不放松;只要我活着,我的心必不责备我。

  愿我的敌人如恶人般遭报,愿攻击我的人如不义之徒受罚!

  不敬虔之人被剪除时有何指望?上帝取走其性命时有何依靠?

  患难临到时上帝岂会垂听其呼求?他们从不以全能者为乐,也永不求告上帝。

  我要教导你们认识上帝的大能,绝不隐瞒全能者的作为。

  你们都已亲眼见过,为何还要徒说空话?

  这是上帝为恶人定下的结局,是残暴者从全能者所得的报应:

  他们的子女必死于刀下,后代不得饱食。

  幸存的余种将被瘟疫吞噬,他们的寡妇无法为儿女哀哭。

  恶人堆积银子如尘土,积蓄衣服如泥土;

  但义人将穿上那些衣服,无辜者将分取那银子。

  恶人所建的房屋如虫蛀的巢,如看守人暂居的草棚。

  他们躺卧时虽富有,醒来时一切尽失。

  恐怖如洪水突袭,暴风在夜间将他们卷去。

  东风刮起,将他们吹散,毫不留情地从家中驱逐。

  他们试图逃脱东风的力量,它却向他们拍掌嗤笑。

  核心启示

  一、在苦难中持守真理的勇气

  约伯在极度不公的处境中,依然坚守两个基本真理:上帝的绝对主权(指着永活的上帝起誓)与个人的道德纯全(至死也坚持自己的清白)。这种看似矛盾的坚持,展现了信仰中一个深刻维度——即使无法理解上帝的作为,也拒绝为缓解痛苦而歪曲真理。

  二、善恶报应的终极确定性

  约伯详细描述恶人结局(子女夭折、财富消散等),并非简单的诅咒,而是对上帝公义秩序的坚信。他在看不到即时报应的黑暗中,依然确认上帝终将施行公义。这纠正了他的朋友们现世报应的简化神学,指向了超越时空的终极审判。

  现实指导意义

  1. 面对不公时的态度

  当遭遇冤屈时,约伯的榜样教导我们:

  - 不必否认自己的清白感:在确知自己无辜时,可以勇敢坚持真理,不必因处境艰难而被迫。

  - 避免苦毒蔓延:约伯虽表达愤慨,但始终将最终审判权交予上帝,没有采取私人报复(愿我的敌人如恶人般遭报实为交托的表达)。

  2. 信仰与理性的平衡

  本章呈现了约伯内心的真实挣扎:他既质疑上帝的公义(上帝待我不公),又坚信上帝的权能(我要教导你们认识上帝的大能)。这提醒我们:

  - 信仰可以容纳质疑,真正的信心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在疑问中继续追寻上帝。

  - 应当避免像约伯的朋友们那样,用僵化的教条(如受苦=犯罪)来简化他人的苦难。

  3. 对物质财富的清醒认识

  约伯描述恶人财富的虚幻性(躺卧时虽富有,醒来时一切尽失),对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具有重要警示:

  - 财富积累不能成为生命终极目标,因其可能瞬息消失。

  - 真正的安全感应建立在超越物质的根基上。

  4. 言语的伦理价值

  约伯强调我的口绝不说不义之言的誓言,在充斥虚假信息的时代尤其珍贵:

  - 即使在受冤屈时,也拒绝用谎言自卫。

  - 持守诚实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对上帝最终公正的信靠。

  约伯记向我们展示:在看似无解的苦难中,人依然可以既诚实面对上帝,又持守自身的纯全。这种在黑暗中依旧坚信光明的勇气,正是本章留给所有遭遇不公之人的永恒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