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雷声中的威严:上帝不可测度的权能-《圣经21世纪GQ版》

  以利户继续对约伯说:

  “你听这雷声轰鸣吗?我的心为此悸动,在胸中剧烈跳动!

  留心听! 听那雷声的怒吼——那是祂威严的声音!

  祂将闪电布满苍穹,从地极的一端横贯另一端。

  随后是雷声轰隆,祂以威严之声震动天地。

  当祂发声时,万物无法隐藏。

  上帝以奇妙的方式显明雷声,行我们无法参透的伟大之事。

  祂命令雪花:‘覆盖大地!’

  又对暴雨说:‘倾泻你的洪流!’

  祂止息人的劳作,为要他们看见祂的作为。

  野兽躲入洞穴,在巢穴中蜷伏。

  风暴从天上的宝库奔涌而出,寒风随疾驰的烈风降临。

  上帝的气息凝水成冰,湖面冻结如石。

  祂使云雾满载水汽,将闪电编织其中;

  指挥云朵环绕大地,执行祂的一切命令。

  祂用云层施行审判,或降下甘霖显明慈爱。

  约伯啊,暂停你的争辩,静思上帝的奇妙作为吧!

  你可知云层如何被驾驭?闪电如何精准迸发?

  你明晓云朵为何悬于高空?

  你参透这位拥有全备知识者的奇迹吗?

  当南风灼烤大地,连你的衣裳都令你闷热难耐——

  你能帮上帝铺展苍穹吗? 那天空坚硬如打磨的铜镜!

  现在,请告诉我们该对上帝说什么?

  我们思绪混沌,无法组织言辞。

  难道该说‘我愿与祂辩论’?

  谁会主动求祂毁灭自己?

  无人能直视烈日——尤其当风扫净天空后,阳光更刺目难当!

  祂身披耀眼光辉从北方降临,威荣与威严无可比拟。

  我们无法靠近这全能者,祂因权能远超众生。

  祂行事公义,绝不欺压人,因此万物敬畏祂。

  祂看顾所有智慧之人。”

  本章核心启示与现实意义

  一、苦难中的上帝视角:管教而非惩罚

  以利户将自然现象(雷暴、冰雪)与神的权能直接关联,指出苦难是上帝的“管教工具”,旨在引导人归正而非单纯惩罚。

  - 现实意义:现代人常将苦难等同于“命运不公”,但这段经文提示:困境可能是成长的契机。例如职业挫败可推动技能精进,关系破裂或为自我认知的转折点。

  - 行动指引:遭遇逆境时,先问“上帝要借此教我什么?”而非“为什么是我?”。

  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与谦卑的必要性

  文中连用五个反问(“你可知…?”)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无知,对比上帝的“全备知识”。

  - 批判现代误区:科技时代常高估人类对自然的掌控力(如气候干预、基因编辑),却忽视生态链的复杂关联。

  - 实践应用:在科研、决策中保持谦卑,承认认知边界——例如AI伦理需警惕“扮演上帝”的傲慢。

  三、信仰的本质:敬畏高于理解

  以利户质问“谁能帮上帝铺展苍穹?”,否定人神平等的可能性,呼吁“敬畏”为信仰核心。

  - 对比功利信仰:许多人将祈祷视为“交易”(行善换祝福),但经文指出上帝无需人类贡献,其公义本身即值得敬畏。

  - 生活指导:信仰的价值不在获取利益,而在与超越性存在的联结——如自然冥想中体验神圣性,而非仅求“显灵”。

  四、自然作为神学的教科书

  雷暴、冰雪被描述为上帝“奇妙作为”的显证,体现“创造即启示”的神学观。

  - 生态意义:重新发现自然中的神圣性,对抗消费主义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例如可持续农业可视为“响应上帝托管大地”的实践。

  - 灵性操练:定期观察自然(如云层变化、季节更替),将其视为上帝持续工作的现场课堂。

  经文对当代处境的三大拷问

  1. 科技时代的谦卑:当人类能人工降雨时,是否仍承认“云朵属上帝指挥”?

  2. 苦难的意义重构:个人痛苦能否被视为“止息劳碌、看见更高作为”的契机?

  3. 信仰的纯粹性:若祈祷未得回应,能否如约伯般坚持敬畏,而非转向“功利式信仰”?

  风暴中的宁静启示:上帝在雷声中发言,却要人心静才能听见。现代生活的喧嚣常掩盖神圣低语,刻意营造“心灵静默时刻”(如每日10分钟冥想),或是聆听神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