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湖边小屋与二手幽灵-《光影年华,我与天仙》

  纽约皇后区艾姆赫斯特的街道,积雪被车轮和脚印压成了灰黑色的泥泞。汪言从社区大学语言班走出来,冬日午后的阳光惨白,没什么温度。

  与刘小丽母女的第二次会面,像一颗投入灰色池塘的小石子,漾开的涟漪细微却持续地扰动着他精密计算的内心。那个法拉盛别墅里的暖意和光亮,与他身处的科林斯家地下室形成了愈发尖锐的对比。

  口袋里那张写着刘小丽电话和地址的纸条,似乎也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温度。他承诺的修电脑已然完成,而对方应允的借用场地拍摄,则成了连接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一座纤细却坚实的桥梁。

  科林斯家的麻烦因那通及时的电话暂时平息,玛莎虽然拿走了那几十美元,但近期似乎收敛了些许,只是看他的眼神依旧带着审视和算计。

  罗伯特则很快恢复了啤酒加球赛的混沌状态。这给了汪言一个宝贵的窗口期来推进他的核心计划------《鬼影实录》!

  计划的第一步:选址。

  剧本的核心恐怖感,很大程度来源于这个安全港湾被未知力量入侵的违和感。他需要一个看起来普通、结构稍显、最好带点压抑感的空间。

  科林斯家那阴暗杂乱、自带地下室的格局本是上选,但玛莎的存在就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和穿帮风险。他需要一个备选方案,一个更独立、更可控的场所。

  汪言的脑中闪过一个地名:凯辛娜公园(Kissena Park)湖边小屋。

  他前世模糊的记忆里,皇后区这个公园附近散落着一些老旧、租金低廉、甚至被遗忘的独栋或半独栋住宅,有些被艺术家或学生租下当工作室,有些则空置着。

  那里环境相对安静,树林环绕,靠近水域带来的湿冷气息也天然契合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远离科林斯家和刘小丽家!

  第二步:设备。$美金启动资金已经到位。他需要尽快搞定那台索尼CCD-TRV87摄像机、指向性麦克风、磁带等核心设备。

  全新的太贵且显眼,二手市场是唯一选择。皇后区最大的旧货集散地------阿斯托利亚(Astoria)的跳蚤王(Flea King)市场,就是他今天的目的地。

  第三步:剧本细化。白天踩点、淘货,晚上必须把《鬼影实录》的分镜头脚本和详细拍摄指南敲定。时间不等人,戴尔股票的窗口期在四月,他必须在之前完成拍摄和粗剪,才有资金进行下一步的发行或参赛运作。

  目标明确,汪言裹紧羽绒服,汇入行色匆匆的人流,朝着地铁站方向走去。冰冷的空气吸入肺腑,带着都市的尘埃味,却让他因感受到计划推进而微热的头脑更加清醒。

  惊鸿一瞥带来的悸动还在心底,但此刻,他更像一个冷静的猎人,开始有条不紊地布置他的陷阱------一个用光影编织的、注定要惊动世界的陷阱。

  换乘了两次地铁,又步行了将近二十分钟,当汪言终于站在凯辛娜公园边缘时,冬日的萧瑟感扑面而来。巨大的橡树和枫树枝桠光秃,在铅灰色的天空下伸展着狰狞的剪影。

  公园里人迹稀少,只有零星几个裹得严严实实的遛狗人。寒风掠过结了薄冰的湖面,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沿着湖边一条僻静的小路深入,两旁果然开始出现一些掩映在光秃树林后的老旧房屋。多是木质结构,外墙油漆剥落,窗户蒙尘,带着被岁月遗忘的颓败感。

  汪言放慢脚步,目光扫过每一栋房子:评估结构、观察周边环境、感受整体氛围。

  他看中了两处:

  湖边孤屋:一栋离主路较远的浅蓝色木屋,紧挨着结冰的湖面。房子不大,带一个低矮的、窗户狭小的地下室入口。优点是绝对的安静和湖景带来的天然孤寂感,缺点是过于偏僻,进出不便,且冬季湖边湿冷入骨,拍摄条件会很艰苦。

  林间半栋:一栋深灰色的双拼屋(Duplex)的其中一半,位于一小片树林边缘,与另一户隔着车道的距离。房子看起来空置已久,前廊的木板有些翘起,窗户紧闭。

  优点是结构相对,有邻居但又隔着距离,位置不算太偏。缺点是另一半房子似乎有人住,且林间光线可能更暗。

  汪言更倾向于第二处------林间半栋。恐怖源于日常的异化,一个典型的郊区住宅比湖边孤屋更能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

  而且,有邻居的烟火气作为背景板,反而能衬托出主角家的孤立感。他拿出一个小笔记本,快速勾勒下房子的外观草图,标注了角度和可能的取景点,并记下门牌号和街道名。他需要想办法查到这个房子的产权信息或租赁信息,但这需要时间和小技巧。

  选址有了眉目,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汪言转身,朝着阿斯托利亚的跳蚤王市场进发。他需要和时间赛跑,赶在天黑前淘到宝贝。

  跳蚤王市场位于阿斯托利亚一个巨大的废旧厂房内。还没进门,各种混杂的气味------旧皮革的霉味、廉价香水的刺鼻、油炸食品的油腻、以及无数旧物堆积产生的难以名状的气息------就汹涌地扑了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巨大的空间里人头攒动,摊位林立,如同一个光怪陆离的旧物坟场。破旧的家电、褪色的衣服、生锈的工具、泛黄的书籍、真假难辨的......应有尽有,喧嚣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小孩的哭闹声交织成一片巨大的声浪。

  汪言目标明确,直奔电子和影像器材区域。这里相对安静一些,但也充斥着各种老旧的电视机、收音机、卡带机、录像机。他锐利的目光如同探针,快速扫过一个个摊位。

  嘿!小子!看点什么?索尼特丽珑电视!效果一流!只要$50!一个戴着毛线帽、胡子拉碴的白人摊主热情招呼。

  汪言摇摇头,目光落在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纸箱上,里面堆着几台落满灰尘的摄像机。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翻看起来。大多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VHS或V8格式老古董,笨重得像块砖头。

  终于,在箱子底层,他看到了目标!两台黑色的、相对轻巧的索尼Handyca他迅速拿起一台,擦掉灰尘------机身上清晰的CCD-TRV87字样映入眼帘!

  正是他要的型号!他检查了一下外观,有些划痕,电池仓盖有点松,但整体还算完整。他迫不及待地找到电源接口,问摊主:老板,能试机吗?

  毛线帽摊主叼着烟斗,眯着眼:试?行啊!那边有插排,自己接。不过电池估计早废了,得接电源。

  汪言利落地找到电源适配器,接上电,开机。小小的取景器屏幕亮起,闪烁了几下,呈现出模糊的彩色画面。他对着摊位拍了一下,按下录制键。

  机器发出轻微的电机转动声,取景器角落显示REC和磁带计时。他回放了一下,画面有噪点,色彩有些偏,但基本功能正常!夜视功能?他按动切换键,取景器瞬间变成一片渗人的绿色!虽然效果粗糙,但正是他想要的恐怖感!

  这台怎么卖?汪言不动声色地问,心跳微微加速。

  哟,识货啊!这可是96年的好机子!毛线帽吐了个烟圈,看你学生模样,诚心要,$250一台!

  $250?汪言皱眉,老板,这成色,这电池(指了指旁边一块鼓包的电池),还有这电源都不是原配。而且你看这取景器......他指着屏幕上一条细微的划痕,$150一台,两台我都要了。

  $150?不行不行!你当我捡破烂的?毛线帽头摇得像拨浪鼓,最低$220一台!爱要不要!

  $180,两台$360,现金,马上拿走。汪言语气坚决,作势要把机器放回去。

  等等等等!毛线帽看他真要走,急了,$200一台!两台$400!再送你两盒空白磁带!行就行,不行拉倒!

  汪言心中盘算:$400两台,比预算$800省了一半!虽然成色一般,但能用就是胜利!他假装犹豫了一下,点点头:行吧。再送个破包给我装一下?

  成交!毛线帽咧嘴一笑,露出一口黄牙,麻利地找了个破旧的尼龙摄像包塞给他。

  搞定摄像机,汪言松了口气,转向下一个目标:指向性麦克风。这关乎录音质量,是伪纪录片恐怖感的核心之一!他逛了好几个摊位,看到的要么是卡拉OK用的劣质话筒,要么是天价的专业设备。

  就在他有点焦躁时,一个堆满各种线材和电子元件的角落摊位吸引了他。摊主是个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亚裔老头,正专心致志地修理着一台老式收音机。

  摊位上,一个不起眼的黑色长杆麦克风静静躺着,上面印着Audio-Technica AT897的字样!汪言眼睛一亮!罗德(Rode)NTG-1是理想选择,但Audio-Technica AT897在90年代也是专业级枪麦的入门经典,指向性强,音质清晰,抗噪能力不错!

  老先生,这个麦克风怎么卖?汪言用英语问道。

  老头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眼神锐利地扫了汪言一眼,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英语回答:年轻人,玩电影?

  汪言心中微凛,脸上却露出学生作业般的腼腆笑容:学校社团要拍个小短片,需要好点的录音。

  老头没再多问,拿起麦克风:Audio-Technica,专业货。防风罩有点旧,线是好的。测试过,声音很干净。$350。

  这个价格接近汪言预算上限了。他拿起麦克风仔细检查,接口没有锈蚀,防风罩海绵有些破损但不影响使用。老先生,$280行吗?学生预算实在有限。

  老头盯着他看了几秒,叹了口气:后生仔,识货。$300,最低了。再送你个简易支架和一条备用连接线。

  好!谢谢您!汪言爽快付钱。$300拿下AT897,加上支架和线,绝对超值!

  最后,他补充了30盒60分钟的索尼DV磁带($120),一个最便宜的轻便三脚架($40),几块可充电的摄像机备用电池(二手,$50三块),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清洁用品和备用灯泡(为制造信号干扰效果准备)。一番精打细算下来,总共花费:摄像机$400 麦克风$300 磁带$120 三脚架$40 电池$50 杂项$50 = $960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比预算的$2400足足省了一半还多!汪言背着塞得鼓鼓囊囊的破尼龙包,手里还拎着装着麦克风和支架的袋子,虽然沉重,但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这些在跳蚤市场里淘来的破铜烂铁,就是他撬动好莱坞的第一根杠杆!

  回到艾姆赫斯特83-20号时,天色已经擦黑。刺骨的寒风卷起地上的雪沫,路灯投下昏黄的光晕。汪言刻意绕到后巷,避开前门可能遇到的科林斯夫妇。他像做贼一样,轻手轻脚地溜进地下室走廊。

  刚把沉重的装备卸在自己房门口,隔壁房间的门开了。一个穿着邋遢T恤、头发油腻的年轻白人男子(约翰)揉着眼睛走出来,看到汪言脚边一大堆东西,愣了一下,嘟囔了一句:搞什么鬼...吵死了...也没多问,晃晃悠悠地走向浴室。

  汪言没有理会,快速将设备搬进房间,反锁上门。看着地上这些珍贵的,他长长地舒了口气。最重要的硬件,到位了。

  他打开ThinkPad,屏幕幽光照亮他轮廓分明的脸。新建文档,标题赫然是:《Paranorl Activity - Shooting Script & Guide》。

  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前世烂熟于心的画面和声音细节,伴随着今天湖边小屋的阴冷印象和二手设备粗糙的质感,如同开闸的洪水般倾泻而出。

  伪纪录片的灵魂在于,而他要做的,就是用最精确的指令,引导演员和镜头去捕捉那种日常被打破的毛骨悚然。

  时间:深夜3:15 AM。

  恐怖点:

  持续至少2分钟以上的无事发生状态,制造无聊感和观众的松懈。卧室门(在画面边缘)被无声地推开一条缝,停顿几秒,又缓缓关上。声音极其轻微,可能被观众忽略或误以为是风声/错觉。

  在观众几乎要失去耐心时,一个模糊的、人形的、纯粹由更深邃的阴影构成的轮廓(),无声无息地出现在床边。静止!它只是站在那里,低着头,面朝熟睡的迈卡,一动不动!如同最诡异的雕像!

  这个静止凝视的镜头要持续至少1分钟!时间越长,恐惧感累积越强!观众的心跳会随着秒针的流逝而疯狂加速!呼吸声被刻意放大。

  迈卡某天早上发现门厅地面有一小撮莫名其妙的白色粉末,用镜头特写记录他的疑惑和凯蒂的不安。不做解释,留作悬念。

  深夜固定机位,凯蒂的被子一角被无形的力量缓缓向下拉扯,凯蒂在睡梦中发出不安的呓语。镜头保持不动,记录全过程。

  汪言全神贯注,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出密集的声响,如同战鼓。剧本逐渐丰满,每一个吓点的时间、角度、声音设计、演员反应要求都标注得极其详尽。这不仅仅是一个剧本,更像一份精确的恐怖工程图纸。

  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寒气透过墙壁渗入。汪言浑然不觉,他的世界只剩下幽蓝的屏幕和脑海中那个即将被他亲手召唤出来的、名为《鬼影实录》的幽灵。

  科林斯家的阴影暂时退去,刘小丽家温暖的灯光似乎还在远方,而此刻,在这阴冷的地下室,一部注定要改写恐怖片历史的低成本奇迹,正悄然诞生于他飞舞的指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