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了几个小时,江予安的体温在药物作用下有所下降,生命体征也暂时平稳下来。我看着监护仪上规律跳动的数字,稍稍松了口气,便强撑着精神,劝姜宇轩和许薇先回去。
“姜律师,薇薇,你们先回去吧,明天还要上班。我在这里守着就行。”
姜宇轩看了看确实已经安顿下来的江予安,又看了看我,叹了口气,拍拍我的肩膀:“那好,我们明天一早再来换你。有任何事,随时打电话,我手机不关静音。”
“嗯,我知道,谢谢你们。”我感激地点点头。
送走他们,病房里只剩下其他病人均匀的呼吸声、监护仪的滴答声,以及我内心无法平息的波澜。
后半夜,江予安醒了一次,眼神有些茫然,干裂的嘴唇动了动。我连忙用棉签蘸了温水,小心地滋润他的唇,又用小勺一点点喂他喝了些水。他非常配合,但那种沉默的、近乎麻木的顺从,比抱怨更让人心疼。
“来,我们翻一下身,侧躺着睡一会儿。”我按照护士的嘱咐,小心翼翼地协助他变换成侧卧的姿势,用软枕垫在他的背部和两腿之间,确保伤口悬空,身体稳定。
他全程闭着眼,任由我摆布,只在身体移动牵扯到未知的创面时,喉咙里发出一声极轻的闷哼。我握着他的手,轻声哄着他:“睡吧,我在这儿呢。”
他终究是体力不支,很快又陷入昏沉的睡眠。
而我,却毫无睡意。
我拿出手机,屏幕的冷光在昏暗的病房里格外刺眼。我开始疯狂地在网上搜索一切相关的资料:
“脊髓损伤后褥疮护理”
“III-IV期褥疮治疗方案及预后”
“褥疮清创手术过程”
“长期卧床病人营养食谱”
“防褥疮气垫床哪种好”
“如何为卧床病人进行轴线翻身”
海量的信息涌入眼帘,有的充满希望,分享着成功的护理经验;有的则残酷现实,描述着反复感染、经年不愈的案例,甚至提及败血症导致器官衰竭的风险……
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焦虑像潮水般一波波涌来,几乎让我窒息。
“姑娘,你也睡不着啊?”
旁边床位一位约莫五十多岁的大姐醒了过来,看了看手机时间,索性坐起身,压低声音跟我搭话。她脸上带着长期陪护留下的疲惫,但眼神很和善。
我慌忙锁上手机屏幕,不想让那些触目惊心的搜索记录暴露我的恐慌,勉强笑了笑:“嗯,有点担心,睡不着。”
大姐了然地叹了口气,目光投向病床上沉睡的江予安,轻声说:“是你爱人吧?年纪轻轻的,真是不容易。我在这儿照顾我婆婆快一个月了,也是褥疮,老人年纪大,恢复得更慢。”
她的话匣子打开了,仿佛找到了同病相怜的倾诉对象:“这种病啊,最磨人了。不光磨病人,更磨家属。翻身、擦洗、换药、盯着吃饭……一刻不能松懈,关键是心里那根弦,老是绷着,生怕哪里没做好,又严重了。”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无奈:“有时候看着他们躺在床上难受,自己心里更难受,可还得强打着精神,不敢垮。我家那口子还没退休,基本上就靠我一个人在这儿撑着……”
听着大姐朴实却充满疲惫的诉说,我仿佛窥见了未来漫长护理之路的一角。那不仅仅是体力的消耗,更是精神上的巨大磨损。
我看着大姐眼下的乌青,再想到自己未知的、可能需要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未来,一股沉重的压力感,无声地落在了我的肩上。
但我知道,我不能倒下。
“大姐,你们……请护工了吗?”我问道,如果能请个专业的护工分担,或许会好很多。
大姐立刻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苦涩:“请过,请了一段时间。但是太贵了,一天好几百,我们普通家庭,实在请不起了。医保又不报销这个,全得自己掏腰包。”她叹了口气,“后来没办法,只能我自己硬扛着。”
“那你一个人能照顾得过来吗?”我看着她也略显单薄的身板,难以想象她是如何独自支撑的。
“没办法呀,”大姐的语气里透着一种被生活磨砺出的韧劲,也带着深深的无奈,“家里总不能都不上班吧?总得有人赚钱。其实吧,这些活儿,像翻身、擦洗、喂饭,学会了方法,也没想象中那么难,熟能生巧。主要就是……熬人。”
她指了指自己眼下的乌青,压低了声音:“特别是晚上,得定时起来给她翻身,根本睡不了一个整觉。时间长了吧,人就跟上了发条一样,到点自己就醒,脑子都是木的。”
她的话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上。“太贵了”、“硬扛着”、“熬人”、“睡不了一个整觉”……
这些词具体而残酷地描绘出我所要面对的未来。我看着大姐眼下的乌青,再想到自己,想到江予安那漫长且不确定的康复周期, 心里沉重地几乎让我喘不过气。
我下意识地攥紧了手指,我能像这位大姐一样,日复一日地熬下去吗?
但当我转头,看到病床上江予安沉睡中依旧不安的睡颜,看到他那只能无力地放在床边的手,所有的犹豫和恐惧,似乎又都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压了下去。
我对大姐笑了笑,笑容里带着初来乍到的生涩,却也有一份刚刚萌芽的、不容置疑的坚定:“是啊,是不容易。但总得坚持下去,不是吗?”
这句话,像是在对大姐说,更像是在对我自己宣誓。
“姜律师,薇薇,你们先回去吧,明天还要上班。我在这里守着就行。”
姜宇轩看了看确实已经安顿下来的江予安,又看了看我,叹了口气,拍拍我的肩膀:“那好,我们明天一早再来换你。有任何事,随时打电话,我手机不关静音。”
“嗯,我知道,谢谢你们。”我感激地点点头。
送走他们,病房里只剩下其他病人均匀的呼吸声、监护仪的滴答声,以及我内心无法平息的波澜。
后半夜,江予安醒了一次,眼神有些茫然,干裂的嘴唇动了动。我连忙用棉签蘸了温水,小心地滋润他的唇,又用小勺一点点喂他喝了些水。他非常配合,但那种沉默的、近乎麻木的顺从,比抱怨更让人心疼。
“来,我们翻一下身,侧躺着睡一会儿。”我按照护士的嘱咐,小心翼翼地协助他变换成侧卧的姿势,用软枕垫在他的背部和两腿之间,确保伤口悬空,身体稳定。
他全程闭着眼,任由我摆布,只在身体移动牵扯到未知的创面时,喉咙里发出一声极轻的闷哼。我握着他的手,轻声哄着他:“睡吧,我在这儿呢。”
他终究是体力不支,很快又陷入昏沉的睡眠。
而我,却毫无睡意。
我拿出手机,屏幕的冷光在昏暗的病房里格外刺眼。我开始疯狂地在网上搜索一切相关的资料:
“脊髓损伤后褥疮护理”
“III-IV期褥疮治疗方案及预后”
“褥疮清创手术过程”
“长期卧床病人营养食谱”
“防褥疮气垫床哪种好”
“如何为卧床病人进行轴线翻身”
海量的信息涌入眼帘,有的充满希望,分享着成功的护理经验;有的则残酷现实,描述着反复感染、经年不愈的案例,甚至提及败血症导致器官衰竭的风险……
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焦虑像潮水般一波波涌来,几乎让我窒息。
“姑娘,你也睡不着啊?”
旁边床位一位约莫五十多岁的大姐醒了过来,看了看手机时间,索性坐起身,压低声音跟我搭话。她脸上带着长期陪护留下的疲惫,但眼神很和善。
我慌忙锁上手机屏幕,不想让那些触目惊心的搜索记录暴露我的恐慌,勉强笑了笑:“嗯,有点担心,睡不着。”
大姐了然地叹了口气,目光投向病床上沉睡的江予安,轻声说:“是你爱人吧?年纪轻轻的,真是不容易。我在这儿照顾我婆婆快一个月了,也是褥疮,老人年纪大,恢复得更慢。”
她的话匣子打开了,仿佛找到了同病相怜的倾诉对象:“这种病啊,最磨人了。不光磨病人,更磨家属。翻身、擦洗、换药、盯着吃饭……一刻不能松懈,关键是心里那根弦,老是绷着,生怕哪里没做好,又严重了。”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无奈:“有时候看着他们躺在床上难受,自己心里更难受,可还得强打着精神,不敢垮。我家那口子还没退休,基本上就靠我一个人在这儿撑着……”
听着大姐朴实却充满疲惫的诉说,我仿佛窥见了未来漫长护理之路的一角。那不仅仅是体力的消耗,更是精神上的巨大磨损。
我看着大姐眼下的乌青,再想到自己未知的、可能需要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未来,一股沉重的压力感,无声地落在了我的肩上。
但我知道,我不能倒下。
“大姐,你们……请护工了吗?”我问道,如果能请个专业的护工分担,或许会好很多。
大姐立刻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苦涩:“请过,请了一段时间。但是太贵了,一天好几百,我们普通家庭,实在请不起了。医保又不报销这个,全得自己掏腰包。”她叹了口气,“后来没办法,只能我自己硬扛着。”
“那你一个人能照顾得过来吗?”我看着她也略显单薄的身板,难以想象她是如何独自支撑的。
“没办法呀,”大姐的语气里透着一种被生活磨砺出的韧劲,也带着深深的无奈,“家里总不能都不上班吧?总得有人赚钱。其实吧,这些活儿,像翻身、擦洗、喂饭,学会了方法,也没想象中那么难,熟能生巧。主要就是……熬人。”
她指了指自己眼下的乌青,压低了声音:“特别是晚上,得定时起来给她翻身,根本睡不了一个整觉。时间长了吧,人就跟上了发条一样,到点自己就醒,脑子都是木的。”
她的话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上。“太贵了”、“硬扛着”、“熬人”、“睡不了一个整觉”……
这些词具体而残酷地描绘出我所要面对的未来。我看着大姐眼下的乌青,再想到自己,想到江予安那漫长且不确定的康复周期, 心里沉重地几乎让我喘不过气。
我下意识地攥紧了手指,我能像这位大姐一样,日复一日地熬下去吗?
但当我转头,看到病床上江予安沉睡中依旧不安的睡颜,看到他那只能无力地放在床边的手,所有的犹豫和恐惧,似乎又都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压了下去。
我对大姐笑了笑,笑容里带着初来乍到的生涩,却也有一份刚刚萌芽的、不容置疑的坚定:“是啊,是不容易。但总得坚持下去,不是吗?”
这句话,像是在对大姐说,更像是在对我自己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