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首映后-《都重生了,当个海王怎么了》

  当银幕上,徐峥饰演的程勇第一次踏入白血病患者的群体。

  看到那些被病痛和贫穷折磨得形销骨立的人们时,放映厅里响起了一片极力压抑的、细微的抽气声。

  影评人们收起了漫不经心,身体微微前倾。

  当“黄毛”为了保护程勇驾车冲向远方,最终车毁人亡时,黑暗中传来了清晰的、擤鼻涕和低泣的声音。

  许昊看到,那位表情一直严肃的法学教授,悄悄摘下了眼镜,用手指用力地按了按自己的眼角。

  几位医护人员,则默默地抿紧了嘴唇,眼神中是感同身受的沉重。

  而当最后,程勇被押送法庭,道路两旁挤满了为他送行的白血病患者,纷纷摘下口罩以示敬意时……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随即,这寂静被一片彻底失控的、汹涌的哭声打破。

  那不是一个人的哭泣,而是如同潮水般蔓延开来的集体情感释放。

  许昊清晰地看到,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年轻病友,肩膀在剧烈地颤抖,他身边的同伴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许多法律工作者也红了眼眶,不再掩饰内心的震动。

  医护人员们频频点头,仿佛电影说出了他们积压心底已久却无法言说的话语。

  灯光亮起。

  没有往常首映礼热烈的、惯例般的掌声。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特的、充满敬意的沉默。

  人们仿佛还沉浸在那个悲壮而温暖的故事里,无法自拔,也不愿脱离。

  主持人试图控场,邀请主创上台。

  当话筒递给那位法学张教授时,他沉默了好几秒,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我……我教书几十年,判例分析了无数。但今天,这部电影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它让我们看到,在法律条文之下,是汹涌的人性和迫切的求生欲。这不是在为违法开脱,而是在呼唤更完善的制度保障。这部电影……功德无量。”

  那位女医生接过话筒,情绪依然激动:

  “它太真实了!每一个细节都扎在心里!谢谢你们,为我们,也为千千万万的患者和医生,发出了声音!”

  轮到病友代表,那位坐轮椅的年轻人。

  志愿者将话筒递到他嘴边,他喘息了几下,用尽力气,清晰地说道:

  “电影……很好。我们……不怕死。我们只是……想活下去。”

  简简单单几个字,像重锤般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现场刚刚平复的情绪,再次决堤。

  许昊依旧站在角落,光影在他脸上明灭。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成功后感到兴奋或得意。

  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而充实的情感充满了他的胸膛。

  他看到唐骏在台下对他投来复杂的目光,那目光里有震撼,有钦佩,或许还有一丝不解。

  首映礼在一种极其隆重又极其压抑的氛围中结束。

  嘉宾们迟迟不愿离去,围着主创和彼此,热烈地讨论着,交换着联系方式,仿佛这不是一场电影的首映,而是一次关乎社会议题的研讨会。

  许昊悄悄从侧门离开,将喧嚣留在身后。

  夜风微凉,吹散了他心头的些许滞重。

  他知道,成了。

  《我不是药神》不再仅仅是一部电影。

  从今夜起,它将成为一枚投入社会湖面的深水炸弹,其掀起的涟漪,将远超所有人的预期。

  它引发的讨论、带来的改变,以及为“昊天”这个品牌赋予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任何商业广告都无法企及的。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依旧灯火通明的艺术中心,那里仿佛凝聚着这个时代,一部分沉重的呼吸。

  而他,许昊,无意间,为这呼吸,装上了一个被所有人听见的喇叭。

  首映式结束,许昊找到了唐骏,

  “唐总,放出消息,昊天集团成立‘昊天救助基金’,把《我不是药神》百分之二十的利润放入基金会!”

  “好的,我马上去办!”

  第二天,许昊在办公室收到了《我不是药神》的首日票房——3500万。

  许昊对着安宁感慨道:

  “现在国内的院线还少,人们的观影意愿还是不强,这估计就是这个时代的上限了!”

  谁知安宁却说,

  “这种深度的电影,早一年上映,就能提前一年引起人们对这类社会性事件的深思,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许昊难得的对安宁笑了一下,伸出大拇指对她说:

  “想不到你的格局还挺大,不错,思想深刻!话说你背后的人挺大方啊,你这种人才都能放出来?是眼睛瞎了吗?”

  随后几天,票房步步高升,口碑也越来越好!

  在以其用户挑剔、评分严苛着称的豆瓣网上,《药神》开画即获得9.0的逆天高分。

  随着观影人数增多,分数稳定在 8.9分 以上。

  这个分数在商业片中堪称“神作”级别,为其提供了最坚实的舆论基础和自来水流量。

  短评区被“良心”、“哭崩”、“年度最佳”、“华语电影的希望”等关键词淹没。

  电影彻底引爆了社交媒体。

  博客和bbS等论坛上,#我不是药神#、#看电影看哭了#、#程勇原型#、#现实版药神# 等话题轮番登陆,阅读量突破数十亿。

  论坛上被观影感想和推荐刷屏,形成“不看《药神》就无法参与社交讨论”的奇观。

  这种自发的、大规模的传播,是任何营销都无法复制的。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顶级官方媒体罕见地接连发文赞扬。

  其中“一部电影,推动社会进步”的定调,将电影从娱乐产品提升到了社会现象的高度。

  这不仅是肯定,更是一种保护和支持,为电影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和正面形象。

  众多知名导演、演员公开发声,称其为“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标杆”。

  法律、医学、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撰文,从各自专业角度剖析影片的社会价值。

  它不再只是一部电影,更成为一个可供多学科探讨的文化样本。

  《南方娱乐》上评论了《药神》的成功要素:

  “它精准地击中了国民关于“看病难、药价贵”的集体焦虑和痛点。这种深刻的共情,超越了年龄、地域和阶层,形成了强大的观影驱动力。

  影片没有沉溺于苦大仇深的煽情,而是用精湛的剧作、出色的表演,将深刻的主题包裹在流畅的叙事和适度的幽默中,做到了“有笑有泪,直面现实”,兼顾了艺术深度与商业观赏性。

  从场景、服装到演员的状态,都极力追求真实感,让观众极易代入。

  对白血病患者群体的刻画,充满了人文关怀,避免了符号化和消费苦难的嫌疑。

  前期以品质和话题蓄水,后期将选择权交给观众,依靠口碑完成最终引爆。

  整个宣发过程与影片调性高度一致,不浮夸,不炒作,赢得了大众的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