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安一个家-《都重生了,当个海王怎么了》

  八月初的京都,暑气正盛,知了在行道树上声嘶力竭地鸣叫着。

  一辆黑色的奔驰S600,如同一条沉稳的黑色梭鱼,悄无声息地滑过被烈日炙烤的街道,最终停在了什刹海附近一条绿树成荫的胡同口。

  车门打开,许昊率先下车。

  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纯棉白色t恤,搭配深色休闲长裤,鼻梁上架着一副雷朋墨镜,遮住了那双过于锐利的眼睛,但周身那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气场,依旧引人侧目。

  他看了一眼胡同深处那若隐若现的灰墙朱门,对紧随其后下车的高杰微微颔首。

  高杰会意,如同融入背景的影子,守在车旁。

  随后下车的是乔晚。

  她今天没有穿刻板的职业套装,而是选择了一件浅蓝色的真丝衬衫,搭配白色九分西裤和裸色高跟鞋,简约而知性,柔和的颜色在炎炎夏日里带来一丝视觉上的清凉。

  她手中拿着一个厚重的文件夹和一个颇为新潮的pdA,秀气的眉头微微蹙起,似乎在脑海中最后一遍确认资料。

  “许董,就是这里了,荷花巷三号。”

  乔晚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冷静,带着专业性的清晰,

  “这是近期市场上流通的、保存状况最理想的一处。标准的二进四合院,原主人是位学者,近几年一直在国外,委托中介处理。”

  中介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早已等在门口,见到这气场不凡的年轻人和他身后那位明显是精英助理的女士,尤其是那辆价值不菲的虎头奔,态度愈发恭敬,连忙小跑上前,掏出黄铜钥匙,打开了那扇颇有分量的朱漆木门。

  “许先生,乔小姐,您二位里面请!这院子,保证您看了喜欢!”

  踏入大门,时光仿佛瞬间慢了下来。一道磨砖对缝的影壁挡住了视线,绕过去,眼前豁然开朗。

  一进院落方正开阔,青砖铺地,几棵老石榴树和香椿树枝叶繁茂,在烈日下撑开一片浓荫。

  正房、东西厢房由抄手游廊连接,屋脊上的小兽在阳光下静默矗立。

  虽然能看出岁月痕迹,但整体结构完好,没有太多杂乱无章的私搭乱建。

  “许董,乔总监,您看这格局,”

  中介热情地介绍,

  “这院子占地差不多四百五十平米,建筑面积三百平左右。正房五间,厢房各三间,这规制在现在可不多见了。”

  许昊没有说话,信步走在青砖地上,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处细节——斑驳的廊柱彩绘,磨得光滑的门槛,窗棂上精巧的雕花。

  他似乎在感受这座院落的“呼吸”。

  乔晚跟在他身侧半步的位置,适时地低声补充,声音在静谧的院落里格外清晰:

  “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类似地段和规格、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单价大约在每平米1.5万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业主报价680万,略高于市场均价,但考虑到其完整性以及内部水电线路前几年刚由原主人做过升级,溢价在可接受范围内。我们的初步评估,600万到650万是相对合理的区间。”

  在2007年,这笔钱对于普通人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但在京都悄然兴起的四合院交易市场中,已初现端倪。

  乔晚继续汇报她的专业分析:

  “从投资角度看,随着旧城改造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核心区域的四合院资源稀缺性会日益凸显。我们认为,其保值增值潜力巨大,远超普通住宅。而且,这类资产不易受短期经济波动影响。”

  许昊微微点头,走进了正房。

  内部陈设简单,但打扫得干净,老式的花砖地面,高高的房梁,采光很好。

  他想象着将这里改造为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舒适度的居所,父母应该会喜欢这里的安静与宽敞。

  “结构稳定性评估过吗?”

  许昊问,手指划过冰凉的墙壁。

  “初步目测没有明显结构问题,梁柱完好。如果需要,可以聘请专业的古建团队进行详细检测。”

  乔晚回答。

  他们穿过月亮门,进入第二进院落。

  这里比前院更显私密,庭院小巧,有一口早已干涸的小鱼缸,墙角种着几株月季,在酷暑中有些蔫蔫的。

  “这里适合做书房或者主人家的私人区域。”

  许昊沉吟道。

  “是的,东西厢房可以作为客房。整体功能分区清晰,改造余地大。”

  乔晚赞同道,同时在pdA上快速记录着许昊的关注点。

  看完这处院子,许昊没有立刻表态。

  他们回到车上,冷气驱散了身上的暑热。

  “感觉怎么样,许董?”

  乔晚系好安全带,侧头问道。

  “格局不错,底子也好。”

  许昊摘掉墨镜,揉了揉眉心,

  “但只是看看。乔晚,你的眼光要放得更开一些。”

  乔晚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

  “您的意思是……”

  “一处怎么够?”

  许昊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野心,

  “荷花巷这处,可以谈,作为自住或者核心资产持有。但同时,我需要你扩大筛选范围。”

  他看向窗外飞速后退的胡同街景,目光锐利:

  “不仅仅是什刹海、南锣鼓巷这些已经热起来的地方。国子监、琉璃厂、东四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甚至一些暂时不那么起眼、但位置核心、格局完整的院落,都在考察范围内。”

  乔晚立刻明白了许昊的意图:

  “您是想进行组合投资?集中收购一批优质四合院资产?”

  “不错。”

  许昊点头,

  “现在很多人还没完全意识到这些老房子的价值。趁着价格还没有彻底飞天,尽可能多地吃进。这不仅仅是财务投资,更是战略性的资产配置。未来,这些院子本身是升值的硬通货,其承载的文化符号和稀缺性,更是无价的。”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以四合院为节点,遍布京都核心区域的庞大不动产网络。这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资本沉淀和话语权。

  “我明白了。”

  乔晚的眼神亮了起来,这远超她最初理解的“买一处院子安家”的范畴,是一个更具魄力和远见的商业布局。

  她迅速打开文件夹,

  “根据前期调研,符合您初步要求的潜在目标,除了荷花巷,还有东四十条的一处三进院,面积更大,但需要大规模修缮;国子监附近有一处临街的,商业改造潜力大;另外……”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奔驰S600载着他们穿梭在京都纵横交错的胡同里。

  他们又看了三处院子,各有优劣。

  许昊看得很快,问的问题都很关键——产权是否清晰、有无历史遗留问题、改造限制、周边环境规划等等。

  乔晚则在一旁精准地提供数据支持和风险提示。

  在去看最后一处院子的路上,许昊靠在舒适的真皮座椅上,闭目养神,忽然开口:

  “乔晚,成立一个专项小组,由你直接负责。资金我会让集团单独划拨。动作要快,但要稳。我不希望引起市场过早的过度关注,推高价格。”

  “是,许董。”

  乔晚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但更多的是一种参与宏大布局的兴奋。

  “我会尽快拿出一个完整的收购清单和策略方案。”

  夕阳西下,将京都的天空染成一片暖金色。

  一天的奔波结束,许昊对于他的四合院版图,已经有了清晰的轮廓。

  这不仅仅是为家人寻觅一个居所,更是他作为重生者,在时代浪潮中,为自己锚定的又一块坚实基石。

  而这些静默矗立了百年的古老院落,即将迎来它们新的、注定不凡的命运。

  乔晚看着许昊在夕阳下沉静的侧脸,心中对这位年轻老板的敬畏,又加深了一层。

  他的野心,似乎永远没有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