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他们会的-《都重生了,当个海王怎么了》

  荷花巷三号的几日,对许昊而言,是风暴眼中难得的宁静。

  他陪着曼曼和沈念散步、听胎心,和父母聊天,甚至难得地和小舅下了几盘棋。

  外界喧嚣似乎被那高高的院墙隔绝,唯有院内枝头积雪偶尔坠落,发出簌簌轻响。

  然而,外界的风向,却在这几天内悄然转变。

  起初,一些被竞争对手煽动、或是秉持传统“实业为本”观念的媒体,还在质疑昊天集团“不务正业”、“投机取巧”,担忧其沉迷金融游戏会损害实体产业根基。

  但很快,另一种声音开始占据上风,并迅速形成了主流舆论。

  “收割华尔街,扬我国威!”

  “许昊:从美国人手里拿回我们需要的发展资金!”

  “金融战的胜利?浅析昊天投资做空背后的逻辑与底气。”

  这样的标题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和财经版块。

  这背后的推手,固然有昊天集团公关部的积极引导,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2008年这个特殊时间点。

  国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一种普遍的民族情绪——看到欧美金融巨头焦头烂额,而自家有人却能在那片战场上“虎口夺食”,一种与有荣焉的快感油然而生。

  尤其是在年轻人聚集的“微光”平台上,气氛更是热烈。

  以“昊天军”自称的许昊支持者们,几乎将此事捧上了神坛。

  “昊神牛逼!直接抄了华尔街的老窝!”

  “听说那帮做空次贷的大佬这次都亏麻了,结果钱都被我们昊神赚了!”

  “这哪是投机?这是为国出征!用资本的手段给老美上一课!”

  “键盘侠别酸了,有本事你也去赚三百亿美金回来?这钱拿来搞研发、收ARm,不香吗?”

  “股神”的称号开始被毫不吝啬地冠在许昊头上。

  他过往的一切经历都被翻出来重新解读——从拍电影、出唱片到造手机、收购摩托罗拉,再到如今金融市场的惊天操作,都被赋予了“传奇”和“神级预判”的色彩。

  甚至他京都电影学院学生的身份,也被解读为“大隐于市”,充满了故事性。

  当然,杂音并非没有。

  依旧有媒体在不依不饶地抨击许昊“破坏了商业生态”、“助长了投机风气”,甚至隐晦地暗示其资金来源可能存在问题。

  但这些声音在汹涌的民意和民族情绪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很快就被支持和赞誉的声浪所淹没。

  书房里,许昊浏览着王楠楠整理好的舆情报告,脸上看不出太多喜怒。

  对于“股神”的称号,他只觉得有些荒谬。

  他靠的是重生的先知,而非什么神乎其技的操盘能力。

  “许董,舆论目前对我们非常有利。”

  王楠楠汇报着,

  “民众的支持度很高,竞争对手的抹黑效果有限。”

  许昊放下平板,目光投向窗外院落里积雪的太湖石。

  “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股神’这种名头,是负担,不是荣耀。”

  他语气平静,

  “告诉唐骏和公关部,适度降温,引导舆论更多地关注我们即将在ARm收购上的进展,以及ht-oNE的下一代规划。我们要的,是做实业的形象,不是金融炒家。”

  “明白。”

  王楠楠记录下要点。

  “另外,”

  许昊沉吟片刻,

  “让吴宵光准备一份简明的报告,不是给外面看的,是给内部员工和真正关心我们的人看的。清晰地说明这笔资金的未来投向,尤其是ARm和能源领域,把‘收割来的钱用在刀刃上’这个概念,落到实处。”

  “好的,我立刻去安排。”

  许昊知道,舆论是一把双刃剑。

  如今借势民族情绪度过了最初的危机,但若不能尽快用实实在在的产业成果来回应,这“股神”的虚名,迟早会反噬自身。

  民众今天可以为你欢呼,明天也可能因你一时的挫折而倒戈。

  他站起身,走出书房。

  院子里,曼曼和沈念正裹着厚厚的毯子,坐在廊下说着悄悄话,不时发出轻笑声。

  阳光洒在她们身上,也洒在覆盖着薄雪的庭院里,一片岁月静好。

  外面的喧闹似乎很远,但又仿佛近在咫尺。

  许昊知道,这场由三百亿美金引发的舆论风波暂时平息了,但更大的挑战,那场旨在控股ARm的硬仗,才刚刚拉开序幕。

  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深邃。休息结束了,是时候再次出发了。

  窗外的冬日阳光略显苍白,但会议室内的气氛却异常火热。

  与几日前应对舆论危机的凝重不同,这次会议的焦点明确而锐利——控股ARm。

  许昊坐在主位,下方是以cFo武卫为首的ARm收购工作组核心成员,包括集团首席律师、国际并购专家、以及负责资金调度的吴宵光团队成员。

  总裁唐骏、cto张维也列席会议,提供运营和技术层面的支持。

  武卫站在演示屏前,神色冷静干练,屏幕上显示着ARm公司的股权结构、近期股价走势以及详细的财务分析。

  “许董,各位同事,”

  武卫的声音清晰而冷静,

  “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和我们掌握的信息,ARm公司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市值大幅缩水。当前其总市值约在38亿至45亿英镑区间波动。”

  她切换幻灯片,展示了核心建议:

  “我们工作组经过详细测算和风险评估,建议本次收购行动的最高出价权限,设定为较当前市价溢价20%。以此计算,我们收购其51%控股权的资金上限,预计在24亿至28亿英镑之间(约合35亿至41亿美元)。”

  这个数字报出来,会议室里没有人感到惊讶。

  相较于集团在美国金融市场斩获的超过三百亿美元利润,这笔投入虽然巨大,但完全在可承受范围内,并且目标明确。

  “溢价20%,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是一个足以显示诚意,又不会过度浪费资金的报价。”

  武卫继续分析,

  “ARm的董事会目前面临压力,一方面股价低迷,另一方面也需要资金度过寒冬,并投入下一代研发。我们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可能是一个合适的‘白衣骑士’。”

  吴宵光补充道:

  “资金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根据谈判进度和协议要求,完成跨境结算。”

  张维从技术角度发言:

  “控股ARm,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底层的芯片架构生态。这不仅对我们自家的昊天oS和未来移动设备至关重要,更是国家在核心信息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的战略支点。其长期价值,远超眼前的收购金额。”

  许昊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他深知ARm在未来的价值。

  “很好。”

  许昊终于开口,目光锐利地看向武卫,

  “武总,授权你全权负责此次与ARm董事会的接触和谈判。原则有三:”

  他竖起手指,语气不容置疑:

  “第一,控股是底线。 51%是目标,可以分阶段达成,但最终必须实现绝对控股。”

  “第二,技术团队和研发架构必须保持完整和独立。 我们提供资金和市场,他们负责创新。收购后,ARm的品牌和运营独立性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

  “第三,速战速决。 金融危机的窗口期不会太长,一旦市场回暖,收购的难度和成本都会急剧增加。要充分利用我们现在的资金优势和时间窗口。”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最后目光重新落在武卫身上:

  “记住,我们不仅仅是去购买一项资产,我们是去邀请一个至关重要的伙伴,共同开创一个时代。姿态要诚恳,出手要果断,底线要坚守。”

  “明白,许董。”

  武卫郑重点头,眼神中充满了使命感,

  “工作组会立刻细化方案,尽快启动与ARm董事会的正式接触。”

  “散会。”

  许昊宣布。

  众人起身,武卫立刻带着她的团队雷厉风行地离开会议室,开始部署具体的谈判策略。

  会议室内,只剩下许昊、唐骏等寥寥数人。

  唐骏看向许昊,略带一丝感慨:

  “溢价20%,在当下,算是厚道了。希望ARm的董事会能认清现实。”

  许昊走到窗边,俯瞰着冬日的京都,目光仿佛已经穿越了欧亚大陆,投向了远在英国的剑桥。

  “他们会的。”

  许昊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洞悉未来的笃定,

  “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清楚,ARm的价值,远未被现在的股价所体现。我们给的,不只是一个救急的价格,更是一个通往未来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