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哐哧哐哧”地在晨雾中穿行,闵政南和老李对坐在硬座车厢里,两人都没什么睡意。老李怀里抱着个半旧的帆布包,里面是他吃饭的家伙什——一个油光发亮的罗盘,几件奇形怪状的小工具。闵政南则只是看着窗外,眼神沉静,不知在想些什么。
抵达长白山脚下那个以采参闻名的屯时,已是下午。村子不大,依山而建,多是泥坯房,偶有几间显眼的青砖瓦房,显示着主人的家底。屯子里很安静,这个季节,能上山的劳力大多都进了山。
老李下了车,也不多话,从帆布包里取出那个古旧的罗盘,托在掌心,手指掐诀,口中念念有词。那罗盘上的指针并非简单地指向南北,而是微微震颤着,似乎在感应着什么无形无质的气息。他走走停停,脚步时而急促,时而缓滞,专挑那些老宅子、古树附近转悠。
闵政南默不作声地跟在他身后,目光锐利地扫过沿途的房屋和偶尔出现的村民。
最终,老李在一处四间相连的青砖瓦房前停了下来。这房子在屯子里算是顶好的了,院墙高大,门楼齐整,门口还蹲着两个饱经风霜的石墩子。老李收起罗盘,压低声音对闵政南道:“闵爷,这家有货。气息沉敛,带着老山林的土腥气和药香,是硬茬子,也是真佛。”
闵政南点了点头,上前两步,抬手敲响了厚重的木门。
“谁啊?”里面传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带着警惕。
门“吱呀”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被山风吹得有些粗糙但眉眼清秀的脸,约莫二十出头。女子打量着门外两个陌生的男人,尤其是闵政南,他虽穿着普通,但那眼神和身姿,一看就不是寻常山民。
“我们找这家主事的人。”闵政南开口道,声音平和。
“都不在,”女子语气干脆,“上山了,你们晚上再来吧。”说完,也不等回话,“哐当”一声又把门关上了,插销落下的声音清晰可闻。
闵政南和老李对视一眼,没再多言,转身离开。
晚上七点,天色彻底黑透,山风带着寒意。闵政南和老李再次来到那青砖瓦房前。这一次,没等他们敲门,院门就自己开了。一个精瘦的老头蹲在门槛上,嘴里叼着个铜锅旱烟袋,“吧嗒吧嗒”地抽着,猩红的烟锅头在黑暗中一明一灭。他穿着靛蓝色的旧棉袄,头发花白,但一双眼睛在皱纹里闪着鹰隼般的光。
老头抬起眼皮,扫了两人一眼,吐出一口浓烟,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土话慢悠悠地道:“山不走空,水不流财。二位亮个蔓儿(报个来历)?是跑单帮的,还是拉竿子的?(是独自来的,还是有组织的)”
老李上前一步,拱了拱手,同样用带着某种行当韵律的腔调接话:“老爷子,俺们是吃‘露水饭’的,路过宝地,闻着香了,想讨碗‘黄汤’喝。(我们是憋宝人,听说您这有好东西,想买点人参)”
老头闻言,浑浊的眼睛眯了眯,上下重新打量了老李一番,又瞥了眼一直沉默但气场不容忽视的闵政南,哼了一声:“原来是憋宝的先生上门。说吧,啥事?麻溜滴。”
“老人家,能进去说话吗?”闵政南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让人无法拒绝的力量。
老头似乎有些不耐烦,但还是用烟袋锅子敲了敲门槛:“进来吧!脚底板干净点!”
两人跟着老头走进院子。院子很宽敞,收拾得也齐整。他们刚一进来,从东西两厢的屋里,悄无声息地陆续走出来六七个半大小子,大的不过十七八,小的只有十二三岁,个个精瘦结实,眼神里带着山里人特有的野性和警惕,默默地围拢过来,也不说话,就那么盯着闵政南和老李,形成一种无形的压迫。
闵政南面不改色,直接说明来意:“老人家,我们这次来,是想购买一些药材。百年以上的老山参,千年以上的太岁,不知道您老这儿,有没有库存?”
老头坐在院中的石磨盘上,又吸了口烟,慢条斯理地道:“有啊。就看你们,能不能出得起那个‘血’了。”
说完,他冲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小子努了努嘴。那小子会意,转身钻进正屋,不一会儿,捧着一个用红布盖着的木匣子走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磨盘上。
老头掀开红布,打开木匣。里面垫着柔软的苔藓和桦树皮,静静躺着一株人参。芦头紧密,螺旋交错,皮老纹深,须条清晰修长,带着珍珠疙瘩,主体饱满,形态灵动,仿佛一个沉睡的小老头。
老李眼睛一亮,凑上前,却不敢用手触碰,只是仔细端详着芦碗、艼体、纹路和须条,甚至微微抽动鼻子嗅了嗅那独特的土腥参香。半晌,他直起身,对闵政南低声道:“闵爷,错不了,极品的长白山野山参,看这芦头和纹路,至少三百个年头往上走了!”
老头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吧嗒口烟:“嗯,算你有点眼力。三百年的野山参,有没有那个能力‘盘’下呢?”
“老人家,您要多少钱?”闵政南直接问道。
老头伸出两根手指,眯着眼睛,斩钉截铁:“二十万。人民币。少一个子儿,免谈。”
闵政南脸上却没有任何波澜,只是点了点头:“没问题。明天这个时候,我带钱来。”
离开老头家,闵政南在公社里唯一那部摇把式公共电话亭,拨通了一个遥远的号码。电话接通后,他言简意赅:“岳父,是我,政南。我在国内,急用,往我存折转账二十万人民币。”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知道了,姑爷。我马上让福伯去办。”
第二天,同一时间。闵政南提着一个半旧的帆布包,再次出现在青砖瓦房前。老头和那几个小子显然早已等在院里。闵政南也没多话,直接将帆布包递了过去。
老头示意,几个小子围上来,就着院子里的石磨盘,开始清点。一沓沓崭新的大团结被取出,仔细数过。空气中只剩下钞票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沉重的呼吸声。点了足足半小时,确认无误,整整二十万。
老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小心翼翼地将那株三百年的野山参重新包好,放入一个更结实的木盒中,郑重地递给了闵政南。
交易完成,气氛缓和了些。一直跟在闵政南身后,默不作声的老李,此时却轻轻碰了碰闵政南的胳膊,眼神示意了一下一直蹲在正屋檐下横梁上的一只鸟。
那鸟不大,比麻雀稍大,貌不惊人,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有神,此刻正歪着头,好奇地打量着下面的陌生人。
老李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提醒道:“闵爷,那老头身边养的鸟,怕也是个有年头的灵物,要是能弄来……”
闵政南心中一动,看向那一直坐在门槛上,默默看着这一切,开口道:“老头,您身边这鸟,卖不卖?我出高价。”
老头闻言,抬起眼皮,看了看梁上的鸟,又看了看闵政南,脸上露出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小伙子,你知道这是啥鸟么?”
闵政南摇头。
老头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这是‘棒槌鸟’,我们采参人世代传下来的命根子,指着它找饭吃哩。不卖,给座金山也不卖。小伙子,东西到手了,你们……该走了。”
老头磕了磕烟袋锅,语气硬邦邦地下了逐客令:“听见没?棒槌鸟,老头子我从小养大的,有感情了。不卖!请吧!”
院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上。院子里,老头抬头望着梁上的棒槌鸟,喃喃自语:“老伙计,你也觉得那后生不一般吧?”
棒槌鸟“咕咕”低鸣了两声,扑棱一下翅膀,飞到了老头干瘦的肩膀上,亲昵地蹭了蹭他的脸颊。
抵达长白山脚下那个以采参闻名的屯时,已是下午。村子不大,依山而建,多是泥坯房,偶有几间显眼的青砖瓦房,显示着主人的家底。屯子里很安静,这个季节,能上山的劳力大多都进了山。
老李下了车,也不多话,从帆布包里取出那个古旧的罗盘,托在掌心,手指掐诀,口中念念有词。那罗盘上的指针并非简单地指向南北,而是微微震颤着,似乎在感应着什么无形无质的气息。他走走停停,脚步时而急促,时而缓滞,专挑那些老宅子、古树附近转悠。
闵政南默不作声地跟在他身后,目光锐利地扫过沿途的房屋和偶尔出现的村民。
最终,老李在一处四间相连的青砖瓦房前停了下来。这房子在屯子里算是顶好的了,院墙高大,门楼齐整,门口还蹲着两个饱经风霜的石墩子。老李收起罗盘,压低声音对闵政南道:“闵爷,这家有货。气息沉敛,带着老山林的土腥气和药香,是硬茬子,也是真佛。”
闵政南点了点头,上前两步,抬手敲响了厚重的木门。
“谁啊?”里面传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带着警惕。
门“吱呀”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被山风吹得有些粗糙但眉眼清秀的脸,约莫二十出头。女子打量着门外两个陌生的男人,尤其是闵政南,他虽穿着普通,但那眼神和身姿,一看就不是寻常山民。
“我们找这家主事的人。”闵政南开口道,声音平和。
“都不在,”女子语气干脆,“上山了,你们晚上再来吧。”说完,也不等回话,“哐当”一声又把门关上了,插销落下的声音清晰可闻。
闵政南和老李对视一眼,没再多言,转身离开。
晚上七点,天色彻底黑透,山风带着寒意。闵政南和老李再次来到那青砖瓦房前。这一次,没等他们敲门,院门就自己开了。一个精瘦的老头蹲在门槛上,嘴里叼着个铜锅旱烟袋,“吧嗒吧嗒”地抽着,猩红的烟锅头在黑暗中一明一灭。他穿着靛蓝色的旧棉袄,头发花白,但一双眼睛在皱纹里闪着鹰隼般的光。
老头抬起眼皮,扫了两人一眼,吐出一口浓烟,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土话慢悠悠地道:“山不走空,水不流财。二位亮个蔓儿(报个来历)?是跑单帮的,还是拉竿子的?(是独自来的,还是有组织的)”
老李上前一步,拱了拱手,同样用带着某种行当韵律的腔调接话:“老爷子,俺们是吃‘露水饭’的,路过宝地,闻着香了,想讨碗‘黄汤’喝。(我们是憋宝人,听说您这有好东西,想买点人参)”
老头闻言,浑浊的眼睛眯了眯,上下重新打量了老李一番,又瞥了眼一直沉默但气场不容忽视的闵政南,哼了一声:“原来是憋宝的先生上门。说吧,啥事?麻溜滴。”
“老人家,能进去说话吗?”闵政南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让人无法拒绝的力量。
老头似乎有些不耐烦,但还是用烟袋锅子敲了敲门槛:“进来吧!脚底板干净点!”
两人跟着老头走进院子。院子很宽敞,收拾得也齐整。他们刚一进来,从东西两厢的屋里,悄无声息地陆续走出来六七个半大小子,大的不过十七八,小的只有十二三岁,个个精瘦结实,眼神里带着山里人特有的野性和警惕,默默地围拢过来,也不说话,就那么盯着闵政南和老李,形成一种无形的压迫。
闵政南面不改色,直接说明来意:“老人家,我们这次来,是想购买一些药材。百年以上的老山参,千年以上的太岁,不知道您老这儿,有没有库存?”
老头坐在院中的石磨盘上,又吸了口烟,慢条斯理地道:“有啊。就看你们,能不能出得起那个‘血’了。”
说完,他冲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小子努了努嘴。那小子会意,转身钻进正屋,不一会儿,捧着一个用红布盖着的木匣子走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磨盘上。
老头掀开红布,打开木匣。里面垫着柔软的苔藓和桦树皮,静静躺着一株人参。芦头紧密,螺旋交错,皮老纹深,须条清晰修长,带着珍珠疙瘩,主体饱满,形态灵动,仿佛一个沉睡的小老头。
老李眼睛一亮,凑上前,却不敢用手触碰,只是仔细端详着芦碗、艼体、纹路和须条,甚至微微抽动鼻子嗅了嗅那独特的土腥参香。半晌,他直起身,对闵政南低声道:“闵爷,错不了,极品的长白山野山参,看这芦头和纹路,至少三百个年头往上走了!”
老头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吧嗒口烟:“嗯,算你有点眼力。三百年的野山参,有没有那个能力‘盘’下呢?”
“老人家,您要多少钱?”闵政南直接问道。
老头伸出两根手指,眯着眼睛,斩钉截铁:“二十万。人民币。少一个子儿,免谈。”
闵政南脸上却没有任何波澜,只是点了点头:“没问题。明天这个时候,我带钱来。”
离开老头家,闵政南在公社里唯一那部摇把式公共电话亭,拨通了一个遥远的号码。电话接通后,他言简意赅:“岳父,是我,政南。我在国内,急用,往我存折转账二十万人民币。”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知道了,姑爷。我马上让福伯去办。”
第二天,同一时间。闵政南提着一个半旧的帆布包,再次出现在青砖瓦房前。老头和那几个小子显然早已等在院里。闵政南也没多话,直接将帆布包递了过去。
老头示意,几个小子围上来,就着院子里的石磨盘,开始清点。一沓沓崭新的大团结被取出,仔细数过。空气中只剩下钞票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沉重的呼吸声。点了足足半小时,确认无误,整整二十万。
老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小心翼翼地将那株三百年的野山参重新包好,放入一个更结实的木盒中,郑重地递给了闵政南。
交易完成,气氛缓和了些。一直跟在闵政南身后,默不作声的老李,此时却轻轻碰了碰闵政南的胳膊,眼神示意了一下一直蹲在正屋檐下横梁上的一只鸟。
那鸟不大,比麻雀稍大,貌不惊人,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有神,此刻正歪着头,好奇地打量着下面的陌生人。
老李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提醒道:“闵爷,那老头身边养的鸟,怕也是个有年头的灵物,要是能弄来……”
闵政南心中一动,看向那一直坐在门槛上,默默看着这一切,开口道:“老头,您身边这鸟,卖不卖?我出高价。”
老头闻言,抬起眼皮,看了看梁上的鸟,又看了看闵政南,脸上露出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小伙子,你知道这是啥鸟么?”
闵政南摇头。
老头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这是‘棒槌鸟’,我们采参人世代传下来的命根子,指着它找饭吃哩。不卖,给座金山也不卖。小伙子,东西到手了,你们……该走了。”
老头磕了磕烟袋锅,语气硬邦邦地下了逐客令:“听见没?棒槌鸟,老头子我从小养大的,有感情了。不卖!请吧!”
院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上。院子里,老头抬头望着梁上的棒槌鸟,喃喃自语:“老伙计,你也觉得那后生不一般吧?”
棒槌鸟“咕咕”低鸣了两声,扑棱一下翅膀,飞到了老头干瘦的肩膀上,亲昵地蹭了蹭他的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