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山洞内的龙王庙-《契约变大蛟胡黄虎众仙猎东北岭》

  数道昏黄的手电光柱,在幽暗的洞穴墙壁上缓缓移动,驱散了千年沉寂的黑暗,也一点点揭开了覆满其上的厚重绿苔与水垢。墙壁上,大片大片色彩斑驳、线条古拙的壁画,逐渐显露出真容,将一段淹没于岁月洪流中的诡谲往事,呈现在众人眼前。

  最初的壁画描绘的是浩渺的水域,无数造型古朴的木船张着帆,航行在波涛之上。画面充满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然而,接下来的场景陡然一变——水中出现了庞然大物的阴影,那形态,绝非寻常鱼类,其轮廓似龟非龟,背甲宽厚如山峦,头颅狰狞,竟是传说中的巨鼋。

  它们在水中翻腾,兴风作浪,船只在其面前渺小如叶,倾覆只在顷刻之间。画面充满了惊恐与无力感。

  转折出现在下一幅壁画。船上的人们不再试图对抗,而是纷纷跪倒在甲板上,朝着那水中的巨影顶礼膜拜。他们献上牲畜、谷物,甚至……隐约能看到一些被绳索捆绑的人形祭品!他们将那水中霸主,尊奉为了“龙王”!一种扭曲的、基于恐惧的信仰诞生了。

  紧接着,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那是一个身披袈裟的僧人形象,但他的装扮极其诡异——他背后背负着一个巨大的、纹路清晰的龟甲,头上戴着的也不是僧帽,而是一顶形似龟头的奇异冠冕。

  壁画描绘他站在人群中央,伸手指点,似乎在传达着什么。旁边的文字注释早已模糊不清,但图像叙事清晰可见:这“龟甲僧”自称是“龙王”派往人间的使者,代行神权。

  他不仅教导山民们如何祭祀,更令人惊异的是,他展示了一种奇特的能力——壁画上,他双手在胸前结成一个古怪的印记,周身似有气流涌动,前方水面为之分开,或有水柱冲天!宋翰隆看得目瞪口呆,喃喃道:“这…这莫非就是祖宗手札里提过一嘴的…‘龟派气功’?” 。这僧人凭借此法与“龙王使者”的身份,取得了山民的绝对信任。

  于是,在这与世隔绝的山腹深处,一个以“龙王”为信仰核心的奇特社群建立了。壁画描绘了山民们在“龟甲僧”的带领下,在此地开凿石窟,修建住所,甚至建立起了一座宏伟的“龙王庙”。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画上清晰描绘的守护者——三条头生肉冠、鳞片狰狞的巨大海蛇,在幽深的水道中巡游;另有十只触手粗长如巨蟒、吸盘大如碗口的巨型章鱼,潜伏在石窟的暗处与水底。这些骇人的生物,显然是由那“龟甲僧”不知以何种手段驯养或引来的,成为了这片秘境的忠诚守卫。

  壁画的叙事在最后一幅达到了高潮。描绘的不再是具体的场景,而是一种弥漫的、令人不安的氛围——水位,在明显地上涨。一开始只是淹没低处的台阶,接着是房屋的底座,然后漫过了广场……壁画到此戛然而止,仿佛记录者在仓皇中逃离,或者连同这处秘境一起,被不断上升的冰冷湖水所吞噬。只留下无尽的悬念与一片死寂的幽暗。

  “找到了!找到了!” 宋翰隆激动得声音发颤,手电光剧烈晃动,他指着那些壁画,尤其是那龟甲僧的形象,“这里!这里就是我宋家祖辈代代相传,记载中的那个地方!祖宗们寻找了几代人,都渺无踪迹,没想到…没想到在我宋翰隆有生之年,竟然真的找到了!苍天有眼啊!”

  众人沿着凿出的石道继续前行数百米,眼前豁然开朗,是一片依着洞壁开凿修建的石屋住宅区。这些石屋大多低矮,墙壁上覆盖着厚厚的、滑腻的青苔,许多门窗都已朽烂,更明显的是,几乎所有石屋的墙壁上,都留下了深深的水线印记,高的甚至接近屋顶,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洪水淹没时的惨状。而在这片废弃居住区的最高处,一座明显更加宏伟、保存也相对完好的石制建筑巍然耸立,飞檐斗拱的轮廓在黑暗中依稀可辨——正是壁画中的那座龙王庙!

  他们踩着湿滑的石阶走上高处,进入庙内。庙宇内部空间颇大,但空旷而破败。正中央的神台上,一尊巨大的石雕龙王像矗立在那里。龙王像同样被厚厚的青苔和地衣覆盖,面目模糊不清,只能大致看出它身穿袍服,头戴王冠,姿态威严,但具体样貌已难以辨认,透着一股被时光遗忘的苍凉与神秘。

  穿过龙王庙后殿,众人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又来到了一处水边。这里的水面比之前暗河入口处更加宽阔,水流也平缓了许多。周小海蹲下身,用手捧起一点水,尝了尝,立刻吐掉,惊讶道:“是淡水!没咸味了!”

  宋翰隆闻言,脸上激动之色更浓,他环顾四周,指着岸边几处明显是人工修筑的、类似小码头和平台的遗迹,以及水中漂浮着的几艘特制的木船大声道:“郑先生,政南老弟!看来我们刚才顺着那条地下暗河漂流,距离比想象中要远得多!这里的水已经是淡水了,恐怕……我们已经不在海下,而是通过地下河道,进入了长江的某条支流水系!这里,就是当年那些山民祭祀‘龙王’的核心区域!他们就是通过这些特制的船,将祭品运送到水上,或者直接放在特制的船上,任其漂流,献给他们所敬畏的‘龙王’!”

  他的推断合情合理,解释了环境的转变和此地的用途。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水汽和腐朽木材的气味,手电光在宽阔的淡水河面上晃动,却照不透那深沉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