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宇宙深空的异常信号,如同在第七区本就波澜暗涌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揭示的可能性——地球“枷锁系统”可能只是一个更加庞大星际体系的微小组成部分——彻底动摇了所有人对自身处境和敌人本质的认知。
恐慌并非没有,但更多的是被一种面对无垠未知时产生的、近乎麻木的敬畏感所取代。他们之前的战斗,围绕着昆仑的冰峰、南太平洋的深渊,现在看来,或许真的只是井底之蛙的争斗。
破译工作并未停止,反而投入了更多资源。如果这信号真的是某种形式的星际通讯或坐标,理解它,或许就能窥见那庞大体系的一角,甚至可能找到与“看守者”或者体系建造者沟通的途径。但这希望渺茫得如同在撒哈拉沙漠中寻找一粒特定的沙子。
天文台持续捕捉到的、来自同一方向的微弱重复信号,进一步证实了其“广播”性质,但内容依旧无法解读。它们像是一段永恒循环的、无人接收的星际灯塔信号,冰冷而执着。
与此同时,对地球本土“枷锁系统”的监控也并未放松。昆仑前哨站和南太平洋巡逻队传回的数据显示,两个信标依旧维持在“看守者”介入后的稳定(或沉寂)状态。第七区内部的信息污染水平也保持低位,似乎一切都处于一种被强行压制下来的平静之中。
然而,苏雨晴和少数核心研究员身上的“共鸣”现象,却在接触到星海信号数据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难以解释的变化。他们开始偶尔体验到一种极其短暂的、仿佛意识被瞬间“抽离”的感觉,眼前会闪过一些无法理解的、由纯粹几何光和色块构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与星海信号的可视化图谱,以及他们之前接触过的信标能量模式,都存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相似性。
陈明博士的团队监测到,在这些短暂瞬间,他们的大脑活动会呈现出一种近乎癫痫发作般的剧烈同步放电,但持续时间极短,且并未伴随任何生理上的不适或后遗症。这种变化是好是坏,是意识在尝试适应更高维信息而产生的应激反应,还是某种形式的信息侵蚀正在加深,依旧无法判断。
“我们可能正在触及某种……认知边界。”陈明博士忧心忡忡地向林峻汇报,“长期暴露在这些超越常规理解的信息场中,我们的大脑为了处理它们,正在被迫进行某种‘超频’或者‘重构’。短期看,这似乎提升了某些方面的感知能力,但长期后果……完全未知。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意识结构与现实基础脱钩,甚至……崩溃。”
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停止接触,意味着放弃理解威胁和寻找解决方案的可能;继续深入,则可能让最宝贵的研究人员先一步被他们试图对抗的力量所“异化”或摧毁。
林峻面临着无声的抉择。是继续这危险的探索,赌上核心人员的理智乃至生命,去追寻那渺茫的、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真相?还是暂时保守,固守现有的防线,等待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转机,或者……最终无法避免的毁灭?
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是召集了苏雨晴、钱教授、陈明博士等所有直接参与核心研究且出现“共鸣”现象的人员,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
“……情况就是这样。”林峻毫无保留地说明了所有已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继续下去,你们个人将承担无法预测的风险。选择退出,没有人会责怪你们,你们已经为这项事业付出了足够多。”
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
钱教授率先推了推眼镜,苦笑道:“林指挥,到了这个地步,退出还有什么意义?如果那个星际尺度的威胁是真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个人的安危,在种族存亡面前,微不足道。”
陈明博士也点了点头:“作为一名科学家,探索未知、理解规律是我们的天职。现在有一个可能触及宇宙根本奥秘的机会摆在面前,哪怕风险再大,也无法轻易放弃。更何况,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生存下去。”
所有人的目光最后都落在了苏雨晴身上。她无疑是受影响最深,也最为关键的人物。
苏雨晴感受着脖颈后那片熟悉的、仿佛连接着深渊的微弱触感,又想起了陆光煦那决绝的眼神,想起了“枷锁与灯塔”的启示,想起了星海中那冰冷而遥远的信号。
“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她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从我们窥见‘门扉’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逃避无法带来安全,只会让我们在无知中走向终结。风险固然存在,但或许……这也是我们唯一能抓住的、理解并可能掌控自身命运的机会。”
她的选择,代表了所有核心研究员的心声。没有人选择退出。恐惧固然存在,但一种更深沉的、源于责任感和探索欲的决心,压倒了恐惧。
林峻看着这一张张或苍老或年轻,却同样写满了坚定与疲惫的脸庞,心中百感交集。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既然如此,我尊重你们的选择。但从现在起,所有核心研究必须遵循最严格的安全规程!心理和生理监测提升至最高级别,一旦出现任何失控迹象,研究必须立刻中止!”
抉择已定。第七区将继续沿着这条布满荆棘与未知的道路,向着那隐藏在星海涟漪和深渊低语之后的终极真相,艰难前行。
他们将更加谨慎,也更加决绝。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脚下的土地,更是人类文明在这片浩瀚而沉默的宇宙中,那微弱而珍贵的……存在之火。无论前方是毁灭还是黎明,他们都必须亲眼去看,亲手去争取。这无声的抉择,将引领他们走向何方,唯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
恐慌并非没有,但更多的是被一种面对无垠未知时产生的、近乎麻木的敬畏感所取代。他们之前的战斗,围绕着昆仑的冰峰、南太平洋的深渊,现在看来,或许真的只是井底之蛙的争斗。
破译工作并未停止,反而投入了更多资源。如果这信号真的是某种形式的星际通讯或坐标,理解它,或许就能窥见那庞大体系的一角,甚至可能找到与“看守者”或者体系建造者沟通的途径。但这希望渺茫得如同在撒哈拉沙漠中寻找一粒特定的沙子。
天文台持续捕捉到的、来自同一方向的微弱重复信号,进一步证实了其“广播”性质,但内容依旧无法解读。它们像是一段永恒循环的、无人接收的星际灯塔信号,冰冷而执着。
与此同时,对地球本土“枷锁系统”的监控也并未放松。昆仑前哨站和南太平洋巡逻队传回的数据显示,两个信标依旧维持在“看守者”介入后的稳定(或沉寂)状态。第七区内部的信息污染水平也保持低位,似乎一切都处于一种被强行压制下来的平静之中。
然而,苏雨晴和少数核心研究员身上的“共鸣”现象,却在接触到星海信号数据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难以解释的变化。他们开始偶尔体验到一种极其短暂的、仿佛意识被瞬间“抽离”的感觉,眼前会闪过一些无法理解的、由纯粹几何光和色块构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与星海信号的可视化图谱,以及他们之前接触过的信标能量模式,都存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相似性。
陈明博士的团队监测到,在这些短暂瞬间,他们的大脑活动会呈现出一种近乎癫痫发作般的剧烈同步放电,但持续时间极短,且并未伴随任何生理上的不适或后遗症。这种变化是好是坏,是意识在尝试适应更高维信息而产生的应激反应,还是某种形式的信息侵蚀正在加深,依旧无法判断。
“我们可能正在触及某种……认知边界。”陈明博士忧心忡忡地向林峻汇报,“长期暴露在这些超越常规理解的信息场中,我们的大脑为了处理它们,正在被迫进行某种‘超频’或者‘重构’。短期看,这似乎提升了某些方面的感知能力,但长期后果……完全未知。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意识结构与现实基础脱钩,甚至……崩溃。”
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停止接触,意味着放弃理解威胁和寻找解决方案的可能;继续深入,则可能让最宝贵的研究人员先一步被他们试图对抗的力量所“异化”或摧毁。
林峻面临着无声的抉择。是继续这危险的探索,赌上核心人员的理智乃至生命,去追寻那渺茫的、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真相?还是暂时保守,固守现有的防线,等待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转机,或者……最终无法避免的毁灭?
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是召集了苏雨晴、钱教授、陈明博士等所有直接参与核心研究且出现“共鸣”现象的人员,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
“……情况就是这样。”林峻毫无保留地说明了所有已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继续下去,你们个人将承担无法预测的风险。选择退出,没有人会责怪你们,你们已经为这项事业付出了足够多。”
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
钱教授率先推了推眼镜,苦笑道:“林指挥,到了这个地步,退出还有什么意义?如果那个星际尺度的威胁是真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个人的安危,在种族存亡面前,微不足道。”
陈明博士也点了点头:“作为一名科学家,探索未知、理解规律是我们的天职。现在有一个可能触及宇宙根本奥秘的机会摆在面前,哪怕风险再大,也无法轻易放弃。更何况,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生存下去。”
所有人的目光最后都落在了苏雨晴身上。她无疑是受影响最深,也最为关键的人物。
苏雨晴感受着脖颈后那片熟悉的、仿佛连接着深渊的微弱触感,又想起了陆光煦那决绝的眼神,想起了“枷锁与灯塔”的启示,想起了星海中那冰冷而遥远的信号。
“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她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从我们窥见‘门扉’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逃避无法带来安全,只会让我们在无知中走向终结。风险固然存在,但或许……这也是我们唯一能抓住的、理解并可能掌控自身命运的机会。”
她的选择,代表了所有核心研究员的心声。没有人选择退出。恐惧固然存在,但一种更深沉的、源于责任感和探索欲的决心,压倒了恐惧。
林峻看着这一张张或苍老或年轻,却同样写满了坚定与疲惫的脸庞,心中百感交集。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既然如此,我尊重你们的选择。但从现在起,所有核心研究必须遵循最严格的安全规程!心理和生理监测提升至最高级别,一旦出现任何失控迹象,研究必须立刻中止!”
抉择已定。第七区将继续沿着这条布满荆棘与未知的道路,向着那隐藏在星海涟漪和深渊低语之后的终极真相,艰难前行。
他们将更加谨慎,也更加决绝。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脚下的土地,更是人类文明在这片浩瀚而沉默的宇宙中,那微弱而珍贵的……存在之火。无论前方是毁灭还是黎明,他们都必须亲眼去看,亲手去争取。这无声的抉择,将引领他们走向何方,唯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