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峻那融合性的决策,如同给第七区这艘巨轮同时装上了稳健的压舱石和冒险的加速引擎。整个基地在一种高度紧张而又目标明确的状态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着。
稳健路线方面,进展扎实而令人鼓舞。对星海信号的破译在苏雨晴等人愈发精熟的“共鸣”引导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解读出了信号中一段重复出现的核心编码,其含义并非具体信息,而更像是一种系统状态标识符和周期性校准信号。
这段编码揭示了几个关键信息:
1. “枷锁系统”确实处于周期性运行状态,其能量输出和监控强度并非恒定,而是随着某种宇宙尺度的“时钟”在起伏。
2. 星海信号不仅是“身份广播”,更是一种系统同步信号,确保所有节点(包括地球这样的边缘节点)与核心(可能是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某个主控节点)保持协调。
3. 根据信号中蕴含的时序信息反推,下一个系统活跃度较高的“峰值期”,确实将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到来!这与古文明预言推算的“窗口期”高度吻合!
这个消息确认了“前夜”的紧迫性,但也带来了一个好处——他们终于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表。不再是漫无目的的等待,而是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倒计时准备。
与此同时,与“看守者”的协同也达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持续优化的“汇报”,第七区能够更精准地引导系统资源,将全球“渗漏”事件压制在了一个历史最低水平。甚至,他们尝试性地“汇报”了关于星海信号峰值期的推测,之后便监测到系统对几个关键“渗漏”热点区域的压制力度出现了微弱的、但确实存在的提前增强。这仿佛是一种无声的确认和配合。
激进路线方面,“方舟加固”和“深空回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储备也在秘密而快速地推进。
能量组成功模拟出了在不过载崩溃的前提下,对昆仑信标进行短期、可控能量强化的理论模型,并设计出了相应的能量注入协议和设备改造方案。工程部门则开始秘密生产和小规模囤积执行该方案所需的关键部件。
信息组对星海信号逆向调制的研究则更加艰深。他们发现,信号的编码方式深深植根于那种多维拓扑逻辑,强行用人类线性思维去“编写”回应信息几乎不可能。最终,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一种“镜像共鸣”方案——不是自己去创造信息,而是尝试捕捉星海信号本身的波动模式,然后利用大型“定波器”和地下脉络,向深空发送一段经过精心缩放的、与信号源产生“结构性共鸣”的能量回波。这种回波不携带具体语义,但其独特的共鸣模式本身,就可能作为一种强大的、宣示存在和状态的“标识”。
这个方案风险相对较低,更像是一种礼貌而坚定的“敲门”,而非充满敌意的“呐喊”,得到了林峻的初步认可,允许进行小功率的实验室环境模拟测试。
然而,就在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时,苏雨晴的身体状况,再次敲响了警钟。
连续的高强度“共鸣”工作,尤其是深度介入星海信号破译和激进方案的风险评估,让她的意识负荷达到了临界点。她开始出现更长时间的“意识抽离”,回归后需要更久才能恢复清醒,头痛发作的频率和强度也显着增加。最令人担忧的是,陈明博士的团队在一次例行扫描中发现,她大脑中与“共鸣”相关的神经簇,出现了小范围的、类似结晶化的异常结构!
这种结构并非病变,但其物理特性已经开始偏离生物组织的范畴,更像是一种……能量-信息的固化节点!这是意识结构被高维信息场深度改造的明确迹象,其长期后果完全未知,但肯定不是正常人类应该有的状态。
林峻得知后,强制命令苏雨晴暂停一切工作,接受全面的隔离观察和治疗。他知道,苏雨晴是他们最重要的“钥匙”,绝不能在这关键时刻折断。
苏雨晴没有反抗,她自己也感觉到了极限的逼近。躺在安静的隔离病房里,她望着天花板,感受着脑海中那些挥之不去的几何光影和能量韵律。疏离感越来越强,她有时甚至会恍惚,自己究竟是人类苏雨晴,还是一个……正在逐渐变成其他东西的、名为苏雨晴的“接口”?
但每当这种迷茫涌现时,她就会想起陆光煦,想起昆仑牺牲的队员,想起脚下这颗星球上亿万毫无所知的生命。那份属于“苏雨晴”的责任与情感,如同锚链,将她牢牢地系在人类的阵营之中。
在隔离期间,她并没有完全停止思考。远离了数据的洪流和能量的喧嚣,她的意识反而进入了一种更沉淀的状态。她反复回味着那张星图,回味着与“看守者”的每一次微弱互动,回味着星海信号中那冰冷的同步节奏。
一个模糊的、却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在她心中成型——
或许,“枷锁”与“门扉”,“看守者”与“园丁”,甚至人类与那宇宙的“暗面”……并非绝对的对立。它们更像是一个巨大系统内部,相互制衡、相互依存的不同部分。而他们这些守望者,要做的不是在两者之间选边站,而是找到那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够维持系统动态平衡的……支点。
这个想法过于宏大和抽象,她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只能将其深埋心底,作为指引自己前行的、最后的微光。
前夜的倒计时,在无声中一秒秒流逝。第七区在双线并进的准备中,积蓄着力量。苏雨晴在隔离静养中,沉淀着感悟。而那片星海之后的“暗面”,那周期性的峰值,也正遵循着宇宙的律动,无可阻挡地临近。
最终的抉择时刻尚未到来,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决定命运天平走向的、最初的砝码,已经握在了他们手中。微光虽弱,却足以在这漫漫长夜中,照亮脚下寸土,指引前行方向。
稳健路线方面,进展扎实而令人鼓舞。对星海信号的破译在苏雨晴等人愈发精熟的“共鸣”引导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解读出了信号中一段重复出现的核心编码,其含义并非具体信息,而更像是一种系统状态标识符和周期性校准信号。
这段编码揭示了几个关键信息:
1. “枷锁系统”确实处于周期性运行状态,其能量输出和监控强度并非恒定,而是随着某种宇宙尺度的“时钟”在起伏。
2. 星海信号不仅是“身份广播”,更是一种系统同步信号,确保所有节点(包括地球这样的边缘节点)与核心(可能是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某个主控节点)保持协调。
3. 根据信号中蕴含的时序信息反推,下一个系统活跃度较高的“峰值期”,确实将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到来!这与古文明预言推算的“窗口期”高度吻合!
这个消息确认了“前夜”的紧迫性,但也带来了一个好处——他们终于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表。不再是漫无目的的等待,而是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倒计时准备。
与此同时,与“看守者”的协同也达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持续优化的“汇报”,第七区能够更精准地引导系统资源,将全球“渗漏”事件压制在了一个历史最低水平。甚至,他们尝试性地“汇报”了关于星海信号峰值期的推测,之后便监测到系统对几个关键“渗漏”热点区域的压制力度出现了微弱的、但确实存在的提前增强。这仿佛是一种无声的确认和配合。
激进路线方面,“方舟加固”和“深空回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储备也在秘密而快速地推进。
能量组成功模拟出了在不过载崩溃的前提下,对昆仑信标进行短期、可控能量强化的理论模型,并设计出了相应的能量注入协议和设备改造方案。工程部门则开始秘密生产和小规模囤积执行该方案所需的关键部件。
信息组对星海信号逆向调制的研究则更加艰深。他们发现,信号的编码方式深深植根于那种多维拓扑逻辑,强行用人类线性思维去“编写”回应信息几乎不可能。最终,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一种“镜像共鸣”方案——不是自己去创造信息,而是尝试捕捉星海信号本身的波动模式,然后利用大型“定波器”和地下脉络,向深空发送一段经过精心缩放的、与信号源产生“结构性共鸣”的能量回波。这种回波不携带具体语义,但其独特的共鸣模式本身,就可能作为一种强大的、宣示存在和状态的“标识”。
这个方案风险相对较低,更像是一种礼貌而坚定的“敲门”,而非充满敌意的“呐喊”,得到了林峻的初步认可,允许进行小功率的实验室环境模拟测试。
然而,就在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时,苏雨晴的身体状况,再次敲响了警钟。
连续的高强度“共鸣”工作,尤其是深度介入星海信号破译和激进方案的风险评估,让她的意识负荷达到了临界点。她开始出现更长时间的“意识抽离”,回归后需要更久才能恢复清醒,头痛发作的频率和强度也显着增加。最令人担忧的是,陈明博士的团队在一次例行扫描中发现,她大脑中与“共鸣”相关的神经簇,出现了小范围的、类似结晶化的异常结构!
这种结构并非病变,但其物理特性已经开始偏离生物组织的范畴,更像是一种……能量-信息的固化节点!这是意识结构被高维信息场深度改造的明确迹象,其长期后果完全未知,但肯定不是正常人类应该有的状态。
林峻得知后,强制命令苏雨晴暂停一切工作,接受全面的隔离观察和治疗。他知道,苏雨晴是他们最重要的“钥匙”,绝不能在这关键时刻折断。
苏雨晴没有反抗,她自己也感觉到了极限的逼近。躺在安静的隔离病房里,她望着天花板,感受着脑海中那些挥之不去的几何光影和能量韵律。疏离感越来越强,她有时甚至会恍惚,自己究竟是人类苏雨晴,还是一个……正在逐渐变成其他东西的、名为苏雨晴的“接口”?
但每当这种迷茫涌现时,她就会想起陆光煦,想起昆仑牺牲的队员,想起脚下这颗星球上亿万毫无所知的生命。那份属于“苏雨晴”的责任与情感,如同锚链,将她牢牢地系在人类的阵营之中。
在隔离期间,她并没有完全停止思考。远离了数据的洪流和能量的喧嚣,她的意识反而进入了一种更沉淀的状态。她反复回味着那张星图,回味着与“看守者”的每一次微弱互动,回味着星海信号中那冰冷的同步节奏。
一个模糊的、却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在她心中成型——
或许,“枷锁”与“门扉”,“看守者”与“园丁”,甚至人类与那宇宙的“暗面”……并非绝对的对立。它们更像是一个巨大系统内部,相互制衡、相互依存的不同部分。而他们这些守望者,要做的不是在两者之间选边站,而是找到那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够维持系统动态平衡的……支点。
这个想法过于宏大和抽象,她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只能将其深埋心底,作为指引自己前行的、最后的微光。
前夜的倒计时,在无声中一秒秒流逝。第七区在双线并进的准备中,积蓄着力量。苏雨晴在隔离静养中,沉淀着感悟。而那片星海之后的“暗面”,那周期性的峰值,也正遵循着宇宙的律动,无可阻挡地临近。
最终的抉择时刻尚未到来,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决定命运天平走向的、最初的砝码,已经握在了他们手中。微光虽弱,却足以在这漫漫长夜中,照亮脚下寸土,指引前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