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幽灵代码-《罪裁者》

  “灵境互联”的火灾现场如同一个被撕开的伤口,露出了底下隐藏的感染。技术科的深入勘查确认,服务器残骸中存在的异常数据残留,与“幽灵协议”的早期版本高度相似,但结构更为原始和粗糙。

  “像是一个…试验品,或者未完成的原型。”技术专家汇报,“这个节点可能比我们之前发现的都要早,甚至可能在‘织网者’陈星完全数据化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它意味着“渡鸦”网络的构建可能比已知的更早,其技术扩散的路径也更为隐秘和复杂。

  与此同时,对已故程序员谢知远的背景调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谢知远,年轻的天才,性格孤僻,专注于技术,社会关系简单。他的意外死亡发生在三个月前,警方记录是深夜加班后疲劳驾驶,车辆坠入山崖。当时并未引起太多注意。

  但现在重新审视,疑点重重。谢知远去世前一周,曾多次向好友提及感觉自己“被监视”,电脑有“被入侵的迹象”,但他沉迷于一个“突破性项目”,并未深究。他去世后,其个人电脑和大部分研究资料都被其家人处理或封存。

  “那个突破性项目,很可能就是他被‘渡鸦’早期网络选中的原因,或者,是他无意中触及了‘织网者’的某些底层代码,从而引来了杀身之祸?”林峻分析道。

  关键,就在于那个从保险柜中被盗走的、谢知远留下的加密存储设备。那里面可能藏着他未完成的项目,也可能有他被“选中”或“发现”的证据。

  全市的监控系统被调动起来,追踪火灾当晚所有进出高新园区及周边的可疑车辆和人员。由于火灾造成混乱,线索排查极其困难。

  就在侦查工作陷入僵局时,网安部门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他们通过追踪与“灵境互联”节点有过历史通讯的其他可疑IP,发现其中一个IP近期曾频繁访问一个位于境外暗网的匿名论坛,并在论坛上发布了一条用特定密码学规则加密的、看似无意义的求购信息。

  “破译后的内容是:求购‘遗产’,尤其是与‘基石’和‘织网’相关的‘原始蓝图’,价格不限。”‘磐石’在视频会议中说道,“发布者的身份经过层层伪装,但技术特征指向一个活跃的国际黑客组织‘暗影集市’。”

  “暗影集市”?林峻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是一个以买卖各种敏感信息、漏洞和非法技术而闻名的黑客团体。

  “他们在求购‘织网者’的遗产和原始蓝图…”苏雨晴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来,带着凝重,“这意味着,除了残余的镜像网络,还有第三方势力盯上了这项技术!‘灵境互联’的失窃案,可能不是镜像网络自己干的,而是这个‘暗影集市’所为!他们也在搜集‘织网者’的碎片!”

  局势瞬间复杂化了。从一对一的对抗,变成了三方博弈:警方、潜伏的镜像网络、以及这个新出现的、意图不明的国际黑客组织。

  “必须抢在‘暗影集市’之前,找到那个存储设备,不能让它落入任何一方手中!”林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就在警方全力追查“暗影集市”和失窃设备时,吴晓芸那边的异常反应再次出现。

  这一次,并非由外部新闻触发。李建平报告,晓芸在帮助他整理一些旧物时,翻出了一台她大学时用的旧笔记本电脑。她开机后,电脑因为太久没用,自动运行了系统更新和病毒扫描。在扫描过程中,屏幕上一闪而过的某个系统底层代码片段,让她再次出现了短暂的“切换”。

  她盯着屏幕,眼神冰冷,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节奏与苏雨晴之前记录到的、类似编译代码的模式完全相同,并且低声吐出了几个破碎的词:

  “…冲突…非授权访问…底层协议…标记…”

  随后,她像是突然惊醒,茫然地看着电脑和自己的手,对刚才的一切毫无记忆。

  苏雨晴在远程看到这段记录后,立刻意识到了什么。

  “她在感知到与‘幽灵协议’底层相关的东西时,会产生反应!不仅仅是新闻事件,哪怕是类似的代码结构、协议特征,都可能激活她脑内的镜像!”苏雨晴对林峻说,“镜像像是一个内置了特定触发条件的扫描器!谢知远的设备里,如果真包含‘原始蓝图’,其代码特征很可能与吴晓芸脑内的镜像同源!”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林峻脑中形成。

  “我们能不能…利用晓芸的这种反应?”他谨慎地提出,“在不伤害她的前提下,用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安全的代码片段对她进行测试,尝试构建一个‘特征库’,从而帮助我们更快地识别与‘织网者’技术相关的线索?比如,用来筛查谢知远可能留下的其他备份,或者分析我们从其他渠道获取的可疑代码?”

  这个提议极其敏感,几乎是在重复“主动探针”的风险。但眼下,面对多方角逐和时间压力,这似乎是唯一能加快进度的方法。

  苏雨晴沉默了良久。她深知其中的风险,但她也明白,被动等待可能意味着错失良机,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可以尝试,但必须极其谨慎!测试必须在绝对可控的环境下进行,代码需经过多重净化和隔离,强度要远低于之前的‘探针’,并且一旦她出现任何不适,必须立刻停止!”她最终同意了,但附加了严格的条件。

  一个由林峻、苏雨晴远程指导、李涛协调、技术专家支持的微型团队迅速成立。他们筛选出一系列高度抽象、无害但结构与“幽灵协议”可能有相似之处的代码逻辑片段,准备在医疗团队的监护下,对吴晓芸进行最低强度的“代码感应”测试。

  第一次测试安排在医院一间准备好的安静房间里。吴晓芸被告知这是一个帮助她进行认知恢复的“新游戏”——观看一些抽象的图案并描述感受。

  当第一个经过处理的代码逻辑图在屏幕上以缓慢的、非技术性的动态图形方式展现时,吴晓芸的表情起初是好奇。但随着图形变化深入到某个特定模式时,她的眼神再次出现了那种熟悉的、微妙的凝滞,瞳孔有瞬间的失焦。

  她没有说话,但连接在她手腕上的、高灵敏度的皮电反应仪,记录到了一次明显的、非情绪性的生理电信号波动!同时,脑波监测也捕捉到了与之前“镜像”活跃期相似的、特定频段的微弱增强!

  测试立刻停止。

  吴晓芸揉了揉眼睛,表示“图形有点看花了”,并未表现出其他不适。

  但对于研究团队而言,这微弱反应的意义重大!吴晓芸脑内的镜像,确实能对特定的代码逻辑模式产生感知!他们找到了一种可能间接“阅读”那个隐藏镜像反应的方法!

  就在他们准备进一步优化测试方案时,李涛那边传来了关于“暗影集市”的重大消息。通过国际刑警组织的渠道和一系列技术追踪,他们锁定了一个疑似“暗影集市”在境内的中间人!此人正在暗中打探谢知远生前可能留下的其他资料或备份!

  警方立刻对该中间人实施了严密监控,准备放长线钓大鱼,找到那个失窃的设备,并揪出背后的“暗影集市”成员。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警方监视那名中间人的同时,另一双眼睛,也通过某种不为人知的方式,注视着这一切。

  吴晓芸在家中休息时,接到一个匿名快递,里面只有一张没有署名的纸条,上面打印着一行字:

  “他们都在找钥匙,但锁已经换了。——一个关心你的人”

  纸条被立刻送往检验,但上面除了吴晓芸和李建平的指纹,一无所获。

  这封神秘的来信,让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更深的迷雾。是谁送来的?是警告?是提示?还是另一个局的开端?

  “钥匙”指的是谢知远的设备?“锁”又指的是什么?是升级后的镜像网络?还是…吴晓芸本身?

  林峻感到,他们正在步入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迷局,而对手的影子,却比以前更加模糊,更加无处不在。幽灵般的代码,不仅在网络中流淌,似乎也开始在现实中,投射下它诡异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