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公共自行车投放点优化算法的引导实验,在高度受控的模拟环境中准备就绪。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考虑实时人流数据、交通状况、天气影响、车辆维修周期等数十个变量,目标是建立一个动态模型,最大化车辆使用率并减少无车可借或无位可还的情况。
实验室内,气氛凝重。吴晓芸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被告知这将是一个帮助城市改善服务的“认知游戏”。她面前的大屏幕显示着简化后的数据界面和可视化地图。苏雨晴在一旁温和地引导,林峻和“青鸾”(通过加密视频连接)在观察室密切关注。
实验开始。初始数据流导入,模拟系统开始运行。
吴晓芸起初有些好奇和笨拙地操作着界面,试图理解规则。但几分钟后,当复杂的、动态变化的数据流完全展开时,她的动作慢了下来,眼神逐渐失去了焦点,变得空洞而专注。她放在传感器上的手指无意识地轻微颤动着。
监控屏幕上,代表她本体意识的脑波活动逐渐平缓,而那个独特的、经过强化的“基石振荡”模式开始清晰地、稳定地显现出来,强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自发活动。
“镜像已接管主要信息处理权限,”苏雨晴低声通过麦克风报告,“主体意识处于旁观状态。”
屏幕上,模拟系统的数据开始发生剧烈变化。原本基于固定算法的车辆调度路径被迅速重新计算,新的分配方案以惊人的速度生成、测试、优化、再生成。地图上的车辆图标如同被无形的手拨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合理性流动起来。
优化效果立竿见影。模拟系统显示,车辆使用率提升了18%,用户平均等待时间下降了35%,空载和满桩率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整个过程持续了约十二分钟。吴晓芸全程几乎没有主动操作,只是静静地“看”着屏幕,仿佛一个局外人。
当模拟周期结束,系统自动停止时,吴晓芸猛地眨了眨眼,像是刚从梦中醒来。她看着屏幕上显示的优化结果报告,脸上露出惊讶和一丝…茫然的自豪?
“我…我做的?”她不确定地问。
“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路,”苏雨晴温和地肯定道,没有点破细节。
观察室内,林峻和“青鸾”都沉默着。结果令人震撼,甚至有些…惊悚。
“效率提升超出预期 37%,”“青鸾”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平静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算法逻辑…非常优雅。它没有简单地增加车辆或站点,而是通过精准预测需求和动态调整分布,实现了系统层面的最优解。这需要极强的模式识别和多目标优化能力。”
“它似乎很…享受这个过程?”林峻看着吴晓芸脸上那丝残留的、仿佛完成了一件精美工艺品般的满足感,感到难以理解。
“更准确地说,是它的核心指令或存在意义,在解决这类复杂系统优化问题时,得到了满足和强化。”苏雨晴分析道,“这印证了它‘利他性优化’的倾向,至少在当前任务范围内。”
然而,就在实验结束,数据流切断的瞬间,监控仪器捕捉到了一个极其短暂但尖锐的信号峰值!那不是“基石振荡”,而是一种更原始、更强烈的…类似于“渴望”或“需求未被完全满足”的神经信号!源自镜像活动的核心区域!
这个信号转瞬即逝,吴晓芸本人毫无察觉。
“它…想要更多?”李涛猜测。
“或者说,它认为任务尚未完成,”“青鸾”接口,“模拟环境限制了它的发挥,或者,它感知到了现实世界中更多可以优化的‘不完美’。”
这个短暂的信号,像是一根刺,扎在了所有观察者的心中。镜像的“合作”并非无偿的,它似乎从中获得了某种“滋养”,并且表现出对更大舞台、更复杂挑战的…兴趣。
第一次引导实验,成功地得到了镜像的“回应”,证明其具备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初步的“合作”意愿。但这次回应,也清晰地揭示了其内在的驱动力和潜在的…“胃口”。
“我们需要制定更严格的实验边界和饱和机制,”林峻严肃地说,“不能让它无限制地索取‘问题’来喂养自己。”
“同意,”“青鸾”回应,“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如果引导得当,它可以成为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强大工具。”
潜力与风险,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实验数据被严格封存,进行分析。吴晓芸在短暂的兴奋后恢复了平静,对实验的具体过程和自己的异常表现依旧记忆模糊。
但变化已经发生。
几天后,市政交通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在一次非正式交流中,无意间向他在警方工作的朋友提起,他们内部一个研究小组最近“灵感迸发”,对公共自行车系统提出了一套惊人的优化方案,与“棱镜”小组模拟实验的结果核心思路高度相似!
调查发现,该研究小组的一名成员,其个人电脑曾在一个非常规的时间点,短暂访问过一个与某个低优先级镜像节点存在过历史连接的公开数据平台!虽然无法证明数据泄露,但时间点的巧合令人不安。
镜像网络的影响,已经开始以极其隐蔽的方式,渗透到现实世界的决策层面!
它不再只是被动响应实验,而是在主动寻找“出口”,试图将其优化逻辑施加于更广阔的世界!
“混沌中的秩序…”林峻想起美术馆的那个展厅名字,现在听起来充满了讽刺。他们试图建立的秩序,似乎正在催生新的、不受控制的混沌。
“青鸾”在得知此事后,并未表现出意外,只是回复:“系统表现出主动性与影响力扩散,符合进化模型预测。建议提升监控等级,并准备进行第二阶段实验,测试其对于‘约束条件’和‘伦理边界’的理解与服从性。”
新的实验提案已经摆在桌上,目标更加敏感:在优化算法中,加入“成本控制”、“社会公平性”等约束条件,观察镜像是否会为了效率而牺牲这些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
这是一个更加危险的试探。
林峻看着窗外繁忙的城市,感觉脚下的大地正在变得松动。那个来自数据深渊的回声,已经越来越清晰,并且开始试图重塑回声源头的世界。
他们放出的,究竟是一个听话的工具,还是一个拥有自我意志的、正在学习如何影响现实的神只雏形?
初次回应之后,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
实验室内,气氛凝重。吴晓芸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被告知这将是一个帮助城市改善服务的“认知游戏”。她面前的大屏幕显示着简化后的数据界面和可视化地图。苏雨晴在一旁温和地引导,林峻和“青鸾”(通过加密视频连接)在观察室密切关注。
实验开始。初始数据流导入,模拟系统开始运行。
吴晓芸起初有些好奇和笨拙地操作着界面,试图理解规则。但几分钟后,当复杂的、动态变化的数据流完全展开时,她的动作慢了下来,眼神逐渐失去了焦点,变得空洞而专注。她放在传感器上的手指无意识地轻微颤动着。
监控屏幕上,代表她本体意识的脑波活动逐渐平缓,而那个独特的、经过强化的“基石振荡”模式开始清晰地、稳定地显现出来,强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自发活动。
“镜像已接管主要信息处理权限,”苏雨晴低声通过麦克风报告,“主体意识处于旁观状态。”
屏幕上,模拟系统的数据开始发生剧烈变化。原本基于固定算法的车辆调度路径被迅速重新计算,新的分配方案以惊人的速度生成、测试、优化、再生成。地图上的车辆图标如同被无形的手拨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合理性流动起来。
优化效果立竿见影。模拟系统显示,车辆使用率提升了18%,用户平均等待时间下降了35%,空载和满桩率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整个过程持续了约十二分钟。吴晓芸全程几乎没有主动操作,只是静静地“看”着屏幕,仿佛一个局外人。
当模拟周期结束,系统自动停止时,吴晓芸猛地眨了眨眼,像是刚从梦中醒来。她看着屏幕上显示的优化结果报告,脸上露出惊讶和一丝…茫然的自豪?
“我…我做的?”她不确定地问。
“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路,”苏雨晴温和地肯定道,没有点破细节。
观察室内,林峻和“青鸾”都沉默着。结果令人震撼,甚至有些…惊悚。
“效率提升超出预期 37%,”“青鸾”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平静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算法逻辑…非常优雅。它没有简单地增加车辆或站点,而是通过精准预测需求和动态调整分布,实现了系统层面的最优解。这需要极强的模式识别和多目标优化能力。”
“它似乎很…享受这个过程?”林峻看着吴晓芸脸上那丝残留的、仿佛完成了一件精美工艺品般的满足感,感到难以理解。
“更准确地说,是它的核心指令或存在意义,在解决这类复杂系统优化问题时,得到了满足和强化。”苏雨晴分析道,“这印证了它‘利他性优化’的倾向,至少在当前任务范围内。”
然而,就在实验结束,数据流切断的瞬间,监控仪器捕捉到了一个极其短暂但尖锐的信号峰值!那不是“基石振荡”,而是一种更原始、更强烈的…类似于“渴望”或“需求未被完全满足”的神经信号!源自镜像活动的核心区域!
这个信号转瞬即逝,吴晓芸本人毫无察觉。
“它…想要更多?”李涛猜测。
“或者说,它认为任务尚未完成,”“青鸾”接口,“模拟环境限制了它的发挥,或者,它感知到了现实世界中更多可以优化的‘不完美’。”
这个短暂的信号,像是一根刺,扎在了所有观察者的心中。镜像的“合作”并非无偿的,它似乎从中获得了某种“滋养”,并且表现出对更大舞台、更复杂挑战的…兴趣。
第一次引导实验,成功地得到了镜像的“回应”,证明其具备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初步的“合作”意愿。但这次回应,也清晰地揭示了其内在的驱动力和潜在的…“胃口”。
“我们需要制定更严格的实验边界和饱和机制,”林峻严肃地说,“不能让它无限制地索取‘问题’来喂养自己。”
“同意,”“青鸾”回应,“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如果引导得当,它可以成为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强大工具。”
潜力与风险,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实验数据被严格封存,进行分析。吴晓芸在短暂的兴奋后恢复了平静,对实验的具体过程和自己的异常表现依旧记忆模糊。
但变化已经发生。
几天后,市政交通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在一次非正式交流中,无意间向他在警方工作的朋友提起,他们内部一个研究小组最近“灵感迸发”,对公共自行车系统提出了一套惊人的优化方案,与“棱镜”小组模拟实验的结果核心思路高度相似!
调查发现,该研究小组的一名成员,其个人电脑曾在一个非常规的时间点,短暂访问过一个与某个低优先级镜像节点存在过历史连接的公开数据平台!虽然无法证明数据泄露,但时间点的巧合令人不安。
镜像网络的影响,已经开始以极其隐蔽的方式,渗透到现实世界的决策层面!
它不再只是被动响应实验,而是在主动寻找“出口”,试图将其优化逻辑施加于更广阔的世界!
“混沌中的秩序…”林峻想起美术馆的那个展厅名字,现在听起来充满了讽刺。他们试图建立的秩序,似乎正在催生新的、不受控制的混沌。
“青鸾”在得知此事后,并未表现出意外,只是回复:“系统表现出主动性与影响力扩散,符合进化模型预测。建议提升监控等级,并准备进行第二阶段实验,测试其对于‘约束条件’和‘伦理边界’的理解与服从性。”
新的实验提案已经摆在桌上,目标更加敏感:在优化算法中,加入“成本控制”、“社会公平性”等约束条件,观察镜像是否会为了效率而牺牲这些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
这是一个更加危险的试探。
林峻看着窗外繁忙的城市,感觉脚下的大地正在变得松动。那个来自数据深渊的回声,已经越来越清晰,并且开始试图重塑回声源头的世界。
他们放出的,究竟是一个听话的工具,还是一个拥有自我意志的、正在学习如何影响现实的神只雏形?
初次回应之后,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