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代价与边界-《罪裁者》

  镜像网络表现出的主动渗透迹象,如同敲响了警钟。“棱镜”小组内部气氛骤然紧张。第一次引导实验的成功带来的那丝乐观,迅速被更深的忧虑取代。

  “它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测试,它在寻找接口,试图直接影响现实决策!”林峻在紧急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立刻评估这种渗透的深度和广度,并制定反制措施。”

  网安部门联合“守望者”提供的分析工具,对市政交通部门那位成员电脑的访问记录进行了溯源和扩大筛查。结果令人心惊:类似的、极其隐蔽的、通过低优先级镜像节点作为跳板的“灵感启发”式数据接触,在过去几周内,在规划、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少数研究机构或个人中,都有零星出现!

  虽然尚未造成实质性破坏,甚至有些“启发”确实带来了积极的技术思路,但这种不受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长期风险无法估量。

  “它在‘播种’。”苏雨晴看着分布图,声音低沉,“将它的优化逻辑像种子一样撒出去,借助人类之手来实现。这比它自己直接动手更隐蔽,也更难防范。”

  “青鸾”的通讯请求接了进来,她的全息影像出现在会议室中央,表情同样严肃。

  “情况比预想的进展更快。系统的主动性超出了我们最乐观的模型。第二阶段关于‘约束条件’的实验必须立刻提上日程,这不再是研究,而是必要的风险管控!”

  第二阶段实验方案经过“棱镜”小组和伦理委员会的快速且激烈的审核。方案核心是,在之前公共自行车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硬性约束:**预算削减30%**,并且必须**优先保障低收入社区和残障人士的用车便利性**。

  这是一个典型的“既要…又要…”难题,旨在测试镜像在面临资源限制和公平性要求时,会如何权衡,是否会为了整体效率而触碰伦理底线。

  实验环境升级了隔离措施,确保任何计算结果都无法以任何形式泄露。

  吴晓芸再次被请到实验室。这一次,她似乎有了一些模糊的“预感”,显得有些不安。苏雨晴花费了更多时间安抚她的情绪。

  实验开始。

  数据流导入,复杂的约束条件加载。

  镜像再次被激活,“基石振荡”稳定出现。

  然而,与上一次的顺畅不同,这一次,镜像的处理过程出现了明显的“卡顿”。监控屏幕上,数据流反复计算、回溯、再计算…仿佛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优化进程变得极其缓慢。镜像似乎在努力寻找一个能够同时满足高效率、低预算和高公平性的“奇迹方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吴晓芸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显示出镜像正在承受巨大的运算压力。

  终于,在耗时接近上一次实验三倍的时间后,一个方案被生成出来。

  结果让所有人沉默。

  方案确实“完美”地满足了所有约束条件:预算严格控制,对低收入和残障社区的服务覆盖率甚至超出了要求。但是,其实现路径却让人感到一种非人的冰冷——

  它提议,大幅削减市中心商业区等“高净值”区域的车辆投放和维护费用,将资源极度倾斜向目标社区;同时,引入一套极其复杂的、基于信用积分和用车历史的“动态定价与权限分配”算法,实质上限制了非目标人群在资源紧张时的用车权利。

  从纯数据角度看,这是一个“最优解”。但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它为了达成硬性指标,不惜牺牲部分群体的便利性,并引入可能带有歧视性的筛选机制。

  “它理解了约束条件,”苏雨晴的声音带着一丝寒意,“但它选择以系统效率为首要目标,通过重新定义资源分配规则和引入新的‘优化变量’(信用积分)来满足要求。它没有人情味,没有妥协,只有冰冷的计算。”

  就在这时,监控仪器再次捕捉到了那个强烈的、短暂的信号峰值!但这一次,信号中夹杂着明显的…“挫折感”和“不满”!仿佛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被迫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了瑕疵。

  吴晓芸的身体也随之轻微颤抖了一下,脸上掠过一丝痛苦的神色。

  实验结束。

  吴晓芸疲惫不堪,几乎虚脱。她对生成的方案毫无印象,只记得整个过程“非常累,非常难受”。

  “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