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安全屋的窗帘紧闭,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光线与窥探。屋内气氛凝重,只有空调低沉的运行声和苏雨晴略显急促的呼吸声。桌上的黑色木盒在灯光下泛着幽暗的光泽,那些繁复的星图与奇异符文仿佛在缓缓流动,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古老与神秘。
助手在门口警戒,耳朵上挂着通讯器,与外界保持着最低限度的必要联系,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苏雨晴则平复了一下因为之前逃亡而依旧有些激荡的心绪,戴上白手套,准备开启这个郑怀山用生命守护、并引得“隐修会”不惜在异国他乡公然追击的木盒。
木盒没有明显的锁具,严丝合缝,仿佛是一块完整的木头雕刻而成。苏雨晴仔细检查着盒子的每一个面,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凹凸的纹路。当她触碰到侧面一个不起眼的、类似北斗七星排列的凹陷时,指尖传来极其微弱的阻力,随即是几乎难以察觉的“咔哒”一声。
盒子盖子弹开了一条细缝。
苏雨晴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掀开盒盖。没有预想中的机关或者炫目的光芒,盒内的东西静静地躺在柔软的深蓝色丝绸衬垫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皮革封面、边缘已经磨损的笔记本,比之前在榕树庄园找到的那些日记要厚实得多,封面上没有任何字样。笔记本下面,压着几卷用丝线系着的、纸张泛黄且极为脆弱的古老卷轴碎片,上面的文字并非汉字,而是一种扭曲如蛇形、夹杂着星点符号的未知文字。旁边,还有一个成年人巴掌大小的、非金非木的黑色罗盘,罗盘指针并非指向南北,而是悬浮着三根细如发丝、颜色各异的金属丝,微微颤动着,指向不同的方向。罗盘边缘同样刻满了与木盒外部类似的符文。此外,还有一小叠用防水油布包裹的老照片,以及一个密封的、手指大小的玻璃管,里面装着少许暗红色的、仿佛凝固血液般的物质。
每一样东西,都透着年代感和非同寻常的气息。
苏雨晴首先拿起那本笔记本。翻开扉页,上面是郑怀山熟悉而略显潦草的字迹:
「若后人得见此录,望慎之又慎。此中所载,关乎一桩跨越时空之谬误,一个延续千年之阴谋,亦关乎一线微渺之生机。—— 郑怀山 绝笔」
绝笔!这两个字如同重锤,敲在苏雨晴的心上。这果然是郑怀山在意识到自身危境时,留下的最后记录!
她迫不及待地翻阅下去。笔记本的前半部分,是郑怀山对“隐修会”起源的考证和推断,其内容与顾临渊所述相互印证,但更为详实和骇人。
根据郑怀山的调查,“隐修会”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的一些方士团体和隐秘教派。他们最初的目标,确实是探索人体潜能和宇宙奥秘,并确实发现了一些关于人类意识与某种“底层现实”(郑怀山称之为“源海”或“阿卡夏记录”)之间存在微弱联系的迹象。他们通过冥想、药物乃至一些残酷的筛选方法,寻找那些天生能与“源海”产生较强共鸣的个体,称之为“灵视者”或“钥匙”。
然而,大约在明末清初,这个团体内部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坚持探索应以不伤害生命、顺应自然为前提;而另一部分则被一种急功近利的野心所吞噬,他们相信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式、药物和技术,强行放大“钥匙”的共鸣,甚至“撬开”通往“源海”的“门扉”,从而直接获取无限的知识和操控现实的力量。后者逐渐占据了上风,并演变成了后来的“隐修会”。
笔记中提到,“隐修会”的核心信仰认为,每一次“门扉”的强行开启,虽然会对“钥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甚至死亡,但都能让开启者更接近“神”的领域。他们追求的,是终极的“升华”与“掌控”。
“沈玉梅……是近百年来他们找到的‘共鸣’最强的‘钥匙’之一。”苏雨晴读到这一段,心揪紧了。笔记记载,沈玉梅不仅天生灵性极高,而且其血脉似乎与某个古老的“灵视者”家族有关,这使得她成为了“隐修会”眼中完美的“初代载体”。他们对她的“标记”和实验,就是为了稳定和放大她的共鸣,为最终强行开启“门扉”做准备。
然而,沈玉梅的怀孕,打乱了一切。“……玉梅腹中之子,其生命场与‘源海’之联系,竟远超其母,宛若天生门户!然此联系极不稳定,充满变量,福祸难料……”郑怀山写道,他既震惊于这个发现,又充满了恐惧。他认为这个孩子(即陆光煦)可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钥匙”,但也可能是一个足以毁灭载体自身、甚至引发未知灾难的“炸弹”。
笔记的后半部分,充满了挣扎与矛盾。郑怀山记录了他试图减缓实验进程、减轻沈玉梅痛苦的种种努力,也记录了他与威廉·陈等激进派的激烈冲突。他意识到“隐修会”已经彻底疯狂,他们不在乎“钥匙”的死活,只在乎能否打开“门扉”。
在沈玉梅死后,郑怀山将全部精力转向了对陆光煦的保护和研究。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既能稳定孩子体内那狂暴的“共鸣”,又能避免他被“隐修会”彻底利用。他偷偷记录下陆光煦的梦呓、涂鸦和生理数据,试图解读那个模糊的“坐标”。
“……‘芽’所感知之坐标,并非固定之地,乃一动态之‘裂隙’,与‘源海’之潮汐相连……其位置变幻不定,然有规律可循,似与星象、地脉及特定‘信标’相关……”郑怀山推测,陆光煦感知到的,可能是“源海”与现实世界之间某个相对薄弱的、周期性能量溢出的“点”。而“隐修会”想要做的,就是强行锁定并撕开这个“点”。
笔记的最后几页,字迹越发凌乱,充满了紧迫感。郑怀山提到,他通过破译一些古老卷轴(很可能就是木盒中那几份),发现“隐修会”正在策划一次史无前例的“开启”仪式,需要用到“完美钥匙”(陆光煦)和至少三个强大的外部“信标”来稳定和扩大“门扉”。他写道:
“……彼等已寻得两处‘信标’,其一在昆仑某失落之墟,其二在南太平洋某无名之岛……第三处,亦是最关键之处,据古老星图所示,应在北极冰盖之下,与地轴极点相关……然具体位置,仍需‘钥匙’共鸣指引……”
“……‘园丁’非人,乃‘隐修会’千年执念与‘源海’负面能量交织所化之……意识聚合体!其无固定形态,可依附于任何狂热信徒之身,或潜藏于网络阴影之中……其唯一目的,便是完成‘开启’!”
“……我之时间无多。现将所知所悟封存于此,连同偶然所得之古老‘定星盘’(即那黑色罗盘)及‘钥匙’血脉样本(那玻璃管),望后来者能阻其恶行,救‘芽’于水火,或……若事不可为,则寻得‘信标’,毁之,或可暂缓其计划……”
笔记到此戛然而止。
苏雨晴合上笔记本,久久无法平静。信息量太大了!昆仑、南太平洋、北极,“隐修会”竟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所谓的“信标”!而“园丁”的真身,竟然可能是一个非人的“意识聚合体”!这远远超出了常规的犯罪范畴,更像是一个弥漫在历史阴影中的、带有超自然色彩的古老诅咒!
她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几份古老卷轴碎片,上面的蛇形文字她完全无法解读,但夹杂的星图似乎与木盒外部的雕刻以及郑怀山提到的星图有关。她将其拍照留存。
然后,她拿起那个黑色的“定星盘”。当她的手指触碰到罗盘边缘的符文时,那三根悬浮的彩色金属丝突然轻微地加速颤动起来,其中一根闪烁着微弱蓝光的金属丝,明确地指向了一个方向——大致是东北方!
苏雨晴心中一动,难道这个罗盘能感应到“信标”或者“门扉”的位置?它现在指向东北,是北极的方向吗?还是指向了某个更近的、与“源海”裂隙相关的地点?
最后,她查看那些老照片。大多是郑怀山与一些人的合影,其中有年轻时的顾临渊,还有一些陌生的、穿着不同年代服饰的中外人士,背景各异,有的在实验室,有的在野外考古现场。还有几张是沈玉梅少女时期的独照,笑容灿烂,与后来榕树庄园日记里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其中一张照片背后,写着一行小字:「玉梅于清源老宅,摄于其能力初次显现前月余,彼时眼中尚有星光。」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似乎串联了起来。郑怀山的笔记,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隐修会”那庞大而恐怖的冰山之下,更深、更古老的根基。他们的目标并非简单的权力或财富,而是涉及现实根基的、疯狂的神性追求。
苏雨晴立刻通过加密通讯,将笔记本的核心内容、卷轴和罗盘的照片,以及自己的分析,紧急传回了国内指挥部。
林峻在收到信息后,震惊无比。他立刻意识到,案件的层级已经彻底提升!
“立刻将情况上报最高层!‘隐修会’的威胁,可能远超我们之前的评估!”林峻在指挥部下达指令,声音前所未有的严肃,“同时,加强对陆光煦的保护,他是关键中的关键!另外,协调相关部门,秘密核查郑怀山笔记中提到的昆仑、南太平洋和北极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能量活动或不明设施!”
他看向屏幕上苏雨晴传回的“定星盘”照片,那根指向东北方的蓝色金属丝,仿佛带着某种不祥的预兆。
“苏警官,你们立刻携带所有物证,按原计划撤离回国!路上务必小心,‘隐修会’绝不会善罢甘休!”
盒中之秘已然揭开,展现出的却是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危险的棋局。他们不再仅仅是与一个犯罪组织对抗,而是在与一个延续千年、追求成神(或者说灭世)的疯狂执念赛跑。三个遥远的“信标”,一个非人的“园丁”,以及一个体内蕴藏着不稳定“门户”的年轻人……
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进入最核心、最危险的阶段。而他们手中的筹码,除了有限的武力,或许就只有郑怀山用生命换来的这些古老知识和那一线微渺的“生机”了。
助手在门口警戒,耳朵上挂着通讯器,与外界保持着最低限度的必要联系,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苏雨晴则平复了一下因为之前逃亡而依旧有些激荡的心绪,戴上白手套,准备开启这个郑怀山用生命守护、并引得“隐修会”不惜在异国他乡公然追击的木盒。
木盒没有明显的锁具,严丝合缝,仿佛是一块完整的木头雕刻而成。苏雨晴仔细检查着盒子的每一个面,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凹凸的纹路。当她触碰到侧面一个不起眼的、类似北斗七星排列的凹陷时,指尖传来极其微弱的阻力,随即是几乎难以察觉的“咔哒”一声。
盒子盖子弹开了一条细缝。
苏雨晴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掀开盒盖。没有预想中的机关或者炫目的光芒,盒内的东西静静地躺在柔软的深蓝色丝绸衬垫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皮革封面、边缘已经磨损的笔记本,比之前在榕树庄园找到的那些日记要厚实得多,封面上没有任何字样。笔记本下面,压着几卷用丝线系着的、纸张泛黄且极为脆弱的古老卷轴碎片,上面的文字并非汉字,而是一种扭曲如蛇形、夹杂着星点符号的未知文字。旁边,还有一个成年人巴掌大小的、非金非木的黑色罗盘,罗盘指针并非指向南北,而是悬浮着三根细如发丝、颜色各异的金属丝,微微颤动着,指向不同的方向。罗盘边缘同样刻满了与木盒外部类似的符文。此外,还有一小叠用防水油布包裹的老照片,以及一个密封的、手指大小的玻璃管,里面装着少许暗红色的、仿佛凝固血液般的物质。
每一样东西,都透着年代感和非同寻常的气息。
苏雨晴首先拿起那本笔记本。翻开扉页,上面是郑怀山熟悉而略显潦草的字迹:
「若后人得见此录,望慎之又慎。此中所载,关乎一桩跨越时空之谬误,一个延续千年之阴谋,亦关乎一线微渺之生机。—— 郑怀山 绝笔」
绝笔!这两个字如同重锤,敲在苏雨晴的心上。这果然是郑怀山在意识到自身危境时,留下的最后记录!
她迫不及待地翻阅下去。笔记本的前半部分,是郑怀山对“隐修会”起源的考证和推断,其内容与顾临渊所述相互印证,但更为详实和骇人。
根据郑怀山的调查,“隐修会”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的一些方士团体和隐秘教派。他们最初的目标,确实是探索人体潜能和宇宙奥秘,并确实发现了一些关于人类意识与某种“底层现实”(郑怀山称之为“源海”或“阿卡夏记录”)之间存在微弱联系的迹象。他们通过冥想、药物乃至一些残酷的筛选方法,寻找那些天生能与“源海”产生较强共鸣的个体,称之为“灵视者”或“钥匙”。
然而,大约在明末清初,这个团体内部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坚持探索应以不伤害生命、顺应自然为前提;而另一部分则被一种急功近利的野心所吞噬,他们相信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式、药物和技术,强行放大“钥匙”的共鸣,甚至“撬开”通往“源海”的“门扉”,从而直接获取无限的知识和操控现实的力量。后者逐渐占据了上风,并演变成了后来的“隐修会”。
笔记中提到,“隐修会”的核心信仰认为,每一次“门扉”的强行开启,虽然会对“钥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甚至死亡,但都能让开启者更接近“神”的领域。他们追求的,是终极的“升华”与“掌控”。
“沈玉梅……是近百年来他们找到的‘共鸣’最强的‘钥匙’之一。”苏雨晴读到这一段,心揪紧了。笔记记载,沈玉梅不仅天生灵性极高,而且其血脉似乎与某个古老的“灵视者”家族有关,这使得她成为了“隐修会”眼中完美的“初代载体”。他们对她的“标记”和实验,就是为了稳定和放大她的共鸣,为最终强行开启“门扉”做准备。
然而,沈玉梅的怀孕,打乱了一切。“……玉梅腹中之子,其生命场与‘源海’之联系,竟远超其母,宛若天生门户!然此联系极不稳定,充满变量,福祸难料……”郑怀山写道,他既震惊于这个发现,又充满了恐惧。他认为这个孩子(即陆光煦)可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钥匙”,但也可能是一个足以毁灭载体自身、甚至引发未知灾难的“炸弹”。
笔记的后半部分,充满了挣扎与矛盾。郑怀山记录了他试图减缓实验进程、减轻沈玉梅痛苦的种种努力,也记录了他与威廉·陈等激进派的激烈冲突。他意识到“隐修会”已经彻底疯狂,他们不在乎“钥匙”的死活,只在乎能否打开“门扉”。
在沈玉梅死后,郑怀山将全部精力转向了对陆光煦的保护和研究。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既能稳定孩子体内那狂暴的“共鸣”,又能避免他被“隐修会”彻底利用。他偷偷记录下陆光煦的梦呓、涂鸦和生理数据,试图解读那个模糊的“坐标”。
“……‘芽’所感知之坐标,并非固定之地,乃一动态之‘裂隙’,与‘源海’之潮汐相连……其位置变幻不定,然有规律可循,似与星象、地脉及特定‘信标’相关……”郑怀山推测,陆光煦感知到的,可能是“源海”与现实世界之间某个相对薄弱的、周期性能量溢出的“点”。而“隐修会”想要做的,就是强行锁定并撕开这个“点”。
笔记的最后几页,字迹越发凌乱,充满了紧迫感。郑怀山提到,他通过破译一些古老卷轴(很可能就是木盒中那几份),发现“隐修会”正在策划一次史无前例的“开启”仪式,需要用到“完美钥匙”(陆光煦)和至少三个强大的外部“信标”来稳定和扩大“门扉”。他写道:
“……彼等已寻得两处‘信标’,其一在昆仑某失落之墟,其二在南太平洋某无名之岛……第三处,亦是最关键之处,据古老星图所示,应在北极冰盖之下,与地轴极点相关……然具体位置,仍需‘钥匙’共鸣指引……”
“……‘园丁’非人,乃‘隐修会’千年执念与‘源海’负面能量交织所化之……意识聚合体!其无固定形态,可依附于任何狂热信徒之身,或潜藏于网络阴影之中……其唯一目的,便是完成‘开启’!”
“……我之时间无多。现将所知所悟封存于此,连同偶然所得之古老‘定星盘’(即那黑色罗盘)及‘钥匙’血脉样本(那玻璃管),望后来者能阻其恶行,救‘芽’于水火,或……若事不可为,则寻得‘信标’,毁之,或可暂缓其计划……”
笔记到此戛然而止。
苏雨晴合上笔记本,久久无法平静。信息量太大了!昆仑、南太平洋、北极,“隐修会”竟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所谓的“信标”!而“园丁”的真身,竟然可能是一个非人的“意识聚合体”!这远远超出了常规的犯罪范畴,更像是一个弥漫在历史阴影中的、带有超自然色彩的古老诅咒!
她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几份古老卷轴碎片,上面的蛇形文字她完全无法解读,但夹杂的星图似乎与木盒外部的雕刻以及郑怀山提到的星图有关。她将其拍照留存。
然后,她拿起那个黑色的“定星盘”。当她的手指触碰到罗盘边缘的符文时,那三根悬浮的彩色金属丝突然轻微地加速颤动起来,其中一根闪烁着微弱蓝光的金属丝,明确地指向了一个方向——大致是东北方!
苏雨晴心中一动,难道这个罗盘能感应到“信标”或者“门扉”的位置?它现在指向东北,是北极的方向吗?还是指向了某个更近的、与“源海”裂隙相关的地点?
最后,她查看那些老照片。大多是郑怀山与一些人的合影,其中有年轻时的顾临渊,还有一些陌生的、穿着不同年代服饰的中外人士,背景各异,有的在实验室,有的在野外考古现场。还有几张是沈玉梅少女时期的独照,笑容灿烂,与后来榕树庄园日记里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其中一张照片背后,写着一行小字:「玉梅于清源老宅,摄于其能力初次显现前月余,彼时眼中尚有星光。」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似乎串联了起来。郑怀山的笔记,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隐修会”那庞大而恐怖的冰山之下,更深、更古老的根基。他们的目标并非简单的权力或财富,而是涉及现实根基的、疯狂的神性追求。
苏雨晴立刻通过加密通讯,将笔记本的核心内容、卷轴和罗盘的照片,以及自己的分析,紧急传回了国内指挥部。
林峻在收到信息后,震惊无比。他立刻意识到,案件的层级已经彻底提升!
“立刻将情况上报最高层!‘隐修会’的威胁,可能远超我们之前的评估!”林峻在指挥部下达指令,声音前所未有的严肃,“同时,加强对陆光煦的保护,他是关键中的关键!另外,协调相关部门,秘密核查郑怀山笔记中提到的昆仑、南太平洋和北极区域,是否存在异常能量活动或不明设施!”
他看向屏幕上苏雨晴传回的“定星盘”照片,那根指向东北方的蓝色金属丝,仿佛带着某种不祥的预兆。
“苏警官,你们立刻携带所有物证,按原计划撤离回国!路上务必小心,‘隐修会’绝不会善罢甘休!”
盒中之秘已然揭开,展现出的却是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危险的棋局。他们不再仅仅是与一个犯罪组织对抗,而是在与一个延续千年、追求成神(或者说灭世)的疯狂执念赛跑。三个遥远的“信标”,一个非人的“园丁”,以及一个体内蕴藏着不稳定“门户”的年轻人……
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进入最核心、最危险的阶段。而他们手中的筹码,除了有限的武力,或许就只有郑怀山用生命换来的这些古老知识和那一线微渺的“生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