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项目的启动,没有仪式,没有公告,如同深海中的潜流,在绝对静谧中悄然运转。它的总部就设在那座地下指挥中心的更下层,一个被称为“第七区”的完全隔离空间。这里拥有独立的能源、供氧和通讯系统,进出需要经过比上层更加严苛的身份验证和净化程序。
林峻和苏雨晴很快适应了这里与世隔绝的环境。白色的墙壁,恒定的低温,空气循环系统低沉的嗡鸣,以及无处不在的、那种属于高度机密区域的特殊压力感,构成了他们新的日常。
林峻的左臂接受了最先进的神经再生和能量残留清除治疗,过程痛苦而漫长,但效果显着,麻木感逐渐消退,虽然距离完全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的新办公室紧邻行动指挥室,里面挂着一幅巨大的电子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已知的与“隐修会”和信标相关的所有信息点,南极那个刺目的红点旁边,已经打上了“已处理(待持续监控)”的标签。他的主要职责是整合各方情报,评估潜在威胁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同时,他也负责“第七区”内部及所有外派人员的安保工作,确保项目的绝对保密。
苏雨晴的办公室则更像一个融合了心理学研究室和情报分析中心的地方。一面墙上挂满了陆光煦、沈玉梅、郑怀山、威廉·陈等关键人物的关系图和心理侧写分析;另一面则是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滚动着古文明分析组和全球监控组传来的海量数据碎片。她的任务是充当各个研究小组之间的“翻译”和“粘合剂”,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寻找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潜在的模式,并对“园丁”或类似非人意识体的可能行为模式进行推演。那段关于“塔中苏醒”的古老音频,成了她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她投入了大量精力,试图从各种南太平洋的神话和殖民记录中寻找关于“双生之塔”的线索。
各研究小组的工作迅速铺开:
**能量与维度研究组** 在对南极带回的能量残留物进行分析后,确认其蕴含的能量属性确实无法用现有物理模型完美解释,它似乎能同时与物质、能量和信息产生交互,表现出某种“底层权限”的特性。他们开始尝试构建新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种能量,并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部分实验数据(以其他研究名义申请)进行验证,进展缓慢但方向明确。
**意识与信息研究组** 的工作则更加抽象和危险。他们基于陆光煦的案例和郑怀山笔记的记载,提出了“意识场”和“信息污染”的假说,认为强烈的意识活动可能会在某种未知的层面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可以被特定的能量(如“门扉”能量)激活或利用,甚至被类似“园丁”的存在窃取、扭曲。他们开始秘密研究能够检测、屏蔽乃至净化这种“信息污染”的技术,这涉及到极其前沿的脑科学和量子信息领域。
**古文明与神话分析组** 像一群考古老鼠,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和数字档案中搜寻。他们不仅关注昆仑和南太平洋的神话,也将目光投向了玛雅、苏美尔、古埃及等所有拥有“毁灭与重生”循环传说的文明。他们发现,在不同文化的古老文献中,确实都存在对“门”、“柱”、“井”等意象的特殊描述,往往与世界的创造、毁灭或与“神”的沟通相关。这些发现虽然无法直接定位信标,但为“隐修会”追求的“门扉”提供了一种跨文化的、令人不安的佐证。
**全球监控与预警组** 的工作最为枯燥,也最为关键。他们调动了包括卫星遥感、海底声呐阵列、地震监测网在内的多种手段,对昆仑山脉和南太平洋数个目标区域进行着像素级的不间断扫描。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由超级计算机进行初步筛选,再由分析师进行人工复核,寻找任何一丝不寻常的能量波动、地质结构异常或者人类活动的蛛丝马迹。数周过去,昆仑山脉方向一片沉寂,而南太平洋广袤的水域,除了正常的海洋活动和地质现象,也未见明确异常。
这种表面的平静,并没有让“深瞳”的成员感到安心,反而像暴风雨前的死寂,酝酿着更大的不安。
这天下午,苏雨晴正在比对一段新破译的苏美尔泥板文书(描述了一座“通往神之居所的双生山峰”)与南太平洋某岛屿传说(提到海底有“支撑天地的孪生巨柱”)之间的相似性,内部通讯器响了起来,是林峻。
“苏警官,请来一下指挥室。监控组有发现,情况有些……微妙。”
苏雨晴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快步走向指挥室。
指挥室内,巨大的主屏幕上正显示着南太平洋某片公海区域的卫星云图和海流数据。林峻和监控组的负责人站在屏幕前,神情严肃。
“发现了什么?”苏雨晴问道。
监控组负责人,一位名叫刘伟的沉稳中年男人,指着屏幕上的一个点:“这里,坐标西经165度左右,南纬20度附近,在过去72小时内,我们监测到三次极其短暂、但强度异常的……**次声波脉冲**。”
他调出频谱分析图:“脉冲持续时间均不足0.1秒,能量级别却远超任何已知的海洋生物、地质活动或人类船只所能产生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它的频率模式……与我们记录到的、南极‘心渊之井’活跃前期的一些背景噪音,有**高度相似性**。”
南极“心渊之井”的噪音!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能定位源头吗?”林峻问。
刘伟摇了摇头:“很难。脉冲太短暂,来源深度估计在海平面下数千米,而且似乎……**在移动**。我们尝试用三角定位法,但每次脉冲的发射点坐标都有细微的、非随机的偏移,像是在……徘徊?”
一个在数千米深海中移动、释放着与信标相关次声波的未知源头?这绝不可能是自然现象!
“是‘双生之塔’?”苏雨晴的心提了起来,“它……真的在‘苏醒’?”
“无法确定。”刘伟谨慎地说,“也可能是‘隐修会’残党利用某种我们未知的技术在活动。但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南太平洋那片区域,存在着我们尚未掌握的、与信标能量相关的活跃因素。”
林峻盯着那个在屏幕上大致划出的、不断轻微移动的潜在源区,目光锐利:“加大对该区域的监控力度,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包括我们的……‘特殊倾听者’。”他指的是几艘伪装成海洋研究船、实则装备了最先进水下侦测设备的特种船只。
“明白!”刘伟立刻转身去部署。
林峻看向苏雨晴:“你怎么看?”
苏雨晴凝视着那片深邃的蓝色海域,仿佛能穿透屏幕,看到那黑暗高压的水下世界。“如果是‘塔在苏醒’,那意味着南极的失败并没有完全破坏信标系统,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我们不了解的、非同步的激活机制。”她顿了顿,声音低沉,“而如果是在移动……那就更可怕了。一个能够自主移动的信标?或者,是某种……守护信标的‘东西’被唤醒了?”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预示着新的风暴正在南太平洋的海底酝酿。
“深瞳”项目启动后的第一个明确威胁信号,出现了。它不是来自陆光煦预言的昆仑,而是来自那片更加神秘、更加难以触及的浩瀚大洋。
林峻沉默片刻,下达了指令:“将威胁等级提升至‘琥珀色’。通知所有外勤单位,进入待命状态。苏警官,我需要你牵头,尽快拿出一份关于南太平洋潜在威胁的初步评估报告,包括所有可能性,以及我们现有的和需要紧急研发的应对手段。”
“是。”苏雨晴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南极的冰寒尚未完全从骨髓中散去,深海的低语已然敲响了警钟。
深瞳初启,目光所及,并非一片坦途,而是更加幽暗诡谲的未知深渊。他们的战斗,从冰封的极点,转向了蔚蓝的炼狱。而这一次,敌人或许不再有形,战场则在人类难以企及的万米水压之下。
林峻和苏雨晴很快适应了这里与世隔绝的环境。白色的墙壁,恒定的低温,空气循环系统低沉的嗡鸣,以及无处不在的、那种属于高度机密区域的特殊压力感,构成了他们新的日常。
林峻的左臂接受了最先进的神经再生和能量残留清除治疗,过程痛苦而漫长,但效果显着,麻木感逐渐消退,虽然距离完全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的新办公室紧邻行动指挥室,里面挂着一幅巨大的电子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已知的与“隐修会”和信标相关的所有信息点,南极那个刺目的红点旁边,已经打上了“已处理(待持续监控)”的标签。他的主要职责是整合各方情报,评估潜在威胁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同时,他也负责“第七区”内部及所有外派人员的安保工作,确保项目的绝对保密。
苏雨晴的办公室则更像一个融合了心理学研究室和情报分析中心的地方。一面墙上挂满了陆光煦、沈玉梅、郑怀山、威廉·陈等关键人物的关系图和心理侧写分析;另一面则是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滚动着古文明分析组和全球监控组传来的海量数据碎片。她的任务是充当各个研究小组之间的“翻译”和“粘合剂”,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寻找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潜在的模式,并对“园丁”或类似非人意识体的可能行为模式进行推演。那段关于“塔中苏醒”的古老音频,成了她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她投入了大量精力,试图从各种南太平洋的神话和殖民记录中寻找关于“双生之塔”的线索。
各研究小组的工作迅速铺开:
**能量与维度研究组** 在对南极带回的能量残留物进行分析后,确认其蕴含的能量属性确实无法用现有物理模型完美解释,它似乎能同时与物质、能量和信息产生交互,表现出某种“底层权限”的特性。他们开始尝试构建新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种能量,并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部分实验数据(以其他研究名义申请)进行验证,进展缓慢但方向明确。
**意识与信息研究组** 的工作则更加抽象和危险。他们基于陆光煦的案例和郑怀山笔记的记载,提出了“意识场”和“信息污染”的假说,认为强烈的意识活动可能会在某种未知的层面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可以被特定的能量(如“门扉”能量)激活或利用,甚至被类似“园丁”的存在窃取、扭曲。他们开始秘密研究能够检测、屏蔽乃至净化这种“信息污染”的技术,这涉及到极其前沿的脑科学和量子信息领域。
**古文明与神话分析组** 像一群考古老鼠,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和数字档案中搜寻。他们不仅关注昆仑和南太平洋的神话,也将目光投向了玛雅、苏美尔、古埃及等所有拥有“毁灭与重生”循环传说的文明。他们发现,在不同文化的古老文献中,确实都存在对“门”、“柱”、“井”等意象的特殊描述,往往与世界的创造、毁灭或与“神”的沟通相关。这些发现虽然无法直接定位信标,但为“隐修会”追求的“门扉”提供了一种跨文化的、令人不安的佐证。
**全球监控与预警组** 的工作最为枯燥,也最为关键。他们调动了包括卫星遥感、海底声呐阵列、地震监测网在内的多种手段,对昆仑山脉和南太平洋数个目标区域进行着像素级的不间断扫描。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由超级计算机进行初步筛选,再由分析师进行人工复核,寻找任何一丝不寻常的能量波动、地质结构异常或者人类活动的蛛丝马迹。数周过去,昆仑山脉方向一片沉寂,而南太平洋广袤的水域,除了正常的海洋活动和地质现象,也未见明确异常。
这种表面的平静,并没有让“深瞳”的成员感到安心,反而像暴风雨前的死寂,酝酿着更大的不安。
这天下午,苏雨晴正在比对一段新破译的苏美尔泥板文书(描述了一座“通往神之居所的双生山峰”)与南太平洋某岛屿传说(提到海底有“支撑天地的孪生巨柱”)之间的相似性,内部通讯器响了起来,是林峻。
“苏警官,请来一下指挥室。监控组有发现,情况有些……微妙。”
苏雨晴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快步走向指挥室。
指挥室内,巨大的主屏幕上正显示着南太平洋某片公海区域的卫星云图和海流数据。林峻和监控组的负责人站在屏幕前,神情严肃。
“发现了什么?”苏雨晴问道。
监控组负责人,一位名叫刘伟的沉稳中年男人,指着屏幕上的一个点:“这里,坐标西经165度左右,南纬20度附近,在过去72小时内,我们监测到三次极其短暂、但强度异常的……**次声波脉冲**。”
他调出频谱分析图:“脉冲持续时间均不足0.1秒,能量级别却远超任何已知的海洋生物、地质活动或人类船只所能产生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它的频率模式……与我们记录到的、南极‘心渊之井’活跃前期的一些背景噪音,有**高度相似性**。”
南极“心渊之井”的噪音!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能定位源头吗?”林峻问。
刘伟摇了摇头:“很难。脉冲太短暂,来源深度估计在海平面下数千米,而且似乎……**在移动**。我们尝试用三角定位法,但每次脉冲的发射点坐标都有细微的、非随机的偏移,像是在……徘徊?”
一个在数千米深海中移动、释放着与信标相关次声波的未知源头?这绝不可能是自然现象!
“是‘双生之塔’?”苏雨晴的心提了起来,“它……真的在‘苏醒’?”
“无法确定。”刘伟谨慎地说,“也可能是‘隐修会’残党利用某种我们未知的技术在活动。但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南太平洋那片区域,存在着我们尚未掌握的、与信标能量相关的活跃因素。”
林峻盯着那个在屏幕上大致划出的、不断轻微移动的潜在源区,目光锐利:“加大对该区域的监控力度,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包括我们的……‘特殊倾听者’。”他指的是几艘伪装成海洋研究船、实则装备了最先进水下侦测设备的特种船只。
“明白!”刘伟立刻转身去部署。
林峻看向苏雨晴:“你怎么看?”
苏雨晴凝视着那片深邃的蓝色海域,仿佛能穿透屏幕,看到那黑暗高压的水下世界。“如果是‘塔在苏醒’,那意味着南极的失败并没有完全破坏信标系统,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我们不了解的、非同步的激活机制。”她顿了顿,声音低沉,“而如果是在移动……那就更可怕了。一个能够自主移动的信标?或者,是某种……守护信标的‘东西’被唤醒了?”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预示着新的风暴正在南太平洋的海底酝酿。
“深瞳”项目启动后的第一个明确威胁信号,出现了。它不是来自陆光煦预言的昆仑,而是来自那片更加神秘、更加难以触及的浩瀚大洋。
林峻沉默片刻,下达了指令:“将威胁等级提升至‘琥珀色’。通知所有外勤单位,进入待命状态。苏警官,我需要你牵头,尽快拿出一份关于南太平洋潜在威胁的初步评估报告,包括所有可能性,以及我们现有的和需要紧急研发的应对手段。”
“是。”苏雨晴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南极的冰寒尚未完全从骨髓中散去,深海的低语已然敲响了警钟。
深瞳初启,目光所及,并非一片坦途,而是更加幽暗诡谲的未知深渊。他们的战斗,从冰封的极点,转向了蔚蓝的炼狱。而这一次,敌人或许不再有形,战场则在人类难以企及的万米水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