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王校长,我们不想走了!德国工程师集体请愿!-《让你培养技工,你培养出国士无双》

  王谦那场名为《给我的大学装个新玩具》的全球直播,余波未平。

  而直播的主角,海科大后山,已经变成了一片钢铁与汗水的森林。

  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二十四小时不休。

  在钟振国的铁腕指挥下,数个工程队三班轮换,与刚刚抵达的德国工程师团队完成了无缝对接。

  一座现代化无尘厂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技术总工程师克劳斯,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平台二楼,俯瞰着这片沸腾的工地。

  他手里捏着一份施工进度表,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按照这个进度,三天后就要进行核心部件的初步联调。

  这在他看来,是天方夜谭。

  “钟先生,我必须再次强调,这是精密仪器生产线,不是建筑工地!”

  克劳斯找到正在现场指挥的钟振国,语气生硬。

  “环境湿度、地面沉降、空气洁净度……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会对设备造成永久性损伤!你们太急了!”

  钟振国看了一眼手表,面无表情。

  “克劳斯先生,你的顾虑,王校长已经考虑到了。”

  “明天早上六点,无尘车间会完成封顶和内部净化,所有指标只会高于、绝不会低于你们德国总部的标准。”

  “现在,请带领你的团队,做好设备入场的准备。”

  克劳斯无法理解。

  他想争辩,但看着眼前那些中方工人、工程师们有条不紊、快到极致的协作,又把话咽了回去。

  他决定用事实说话。

  他就不信,在这样的“野蛮施工”下,能建成合格的厂房。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

  克劳斯带着他的团队,再次来到工地。

  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

  一夜之间,一座银白色的巨大厂房已经矗立在他们面前。

  门口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内部环境数据:温度22.5℃,湿度45%RH,洁净度等级ss 100……

  比他们德国总部的车间标准,还要高一个等级。

  德国工程师们一片寂静,脸上的骄傲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安装工作正式开始。

  克劳斯打起十二分精神,他要用最严苛的标准,找出中方工作中的瑕疵。

  然而,他再次失望了。

  他们需要的任何一颗特种螺丝、任何一根定制线缆,只要通过对讲机报出型号,十分钟内,必定会由专门的后勤学生,精准无误地送到他们手上。

  吊装设备的操作精度,堪比外科手术。

  一次核心模块的调试中,克劳斯遇到了一个难题。

  “该死,一个A7型号的复合材料垫片在运输途中有轻微形变,这会导致0.01毫米的校准误差!”

  他烦躁地对身边的中方协调员喊道:“我们需要这个备件,德国原厂的!空运过来最快也要一周!”

  他几乎已经准备宣布这个模块的安装延期了。

  协调员只是平静地在对讲机里说了几句。

  半小时后。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海科大机械学院院长林振华,带着几个学生,风风火火地赶了过来。

  他手上,赫然拿着一个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一丝余温的金属垫片。

  “克劳斯先生,是这个吗?你试试。”

  克劳斯狐疑地接过垫片,拿出随身携带的精密游标卡尺。

  下一秒,他的手僵在了半空。

  尺寸、公差、材料致密度……完美!

  甚至比他记忆中德国原厂的那个还要好!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他声音发干。

  林振华指了指旁边一个眼里放光的学生。

  “这小子建模,我带人去实验室用最新的3D金属打印机现场打的。耽误你们时间了,主要是材料配比调试了一下。”

  克劳斯和他身后的德国团队,彻底没了声音。

  他们看着林振华,又看看那个一脸自豪的学生。

  他们终于明白,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大学。

  这是一个集研发、制造、测试于一体的超级怪物。

  接下来的两天。

  克劳斯和他的团队彻底抛弃了偏见,全身心投入工作。

  他们甚至开始享受这种极致高效的协作。

  他们看到,那些穿着校服的学生,会为了一个公式在白板前争得面红耳赤。

  他们看到,那些年轻的脸庞上,没有迷茫,只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笃定。

  第三天下午。

  随着克劳斯亲手合上最后一个电闸。

  生产线上,指示灯依次亮起,发出悦耳的蜂鸣。

  机械臂精准地移动,抓取,安装。

  半小时后。

  一台崭新、锃亮,印着“科谱特-九号”字样的多维色谱分析仪,缓缓驶下生产线的终端。

  成功了!

  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十二个小时!

  整个厂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克劳斯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互相拥抱,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们看向不远处那个一直静静看着的年轻人——王谦。

  目光中,只剩下敬畏。

  任务完成,分别的时刻到了。

  按照合同,他们将乘坐明天的飞机返回德国。

  校长办公室。

  王谦正在听钟振国汇报论文冲刺的最新进展。

  门被敲响了。

  克劳斯带着他团队的几个核心工程师,走了进来。

  这个严谨刻板的德国男人,表情前所未有的郑重。

  他走到王谦面前,深深鞠了一躬。

  然后,递上了一份文件。

  “王校长。”

  克劳斯用他苦练了两天的、生硬的中文,一字一顿地开口。

  “我们……不想走了。”

  他展开那份文件,上面是所有德国工程师的亲笔签名。

  “我们想留在这里,加入您的大学。”

  “我们……想在这里,见证奇迹。”

  王谦看着这群金发碧眼的工程师,看着他们眼中灼热的光。

  他没有去看那份联名信。

  他转头,对旁边的钟振国说。

  “老钟,机械工程学院是不是还缺几个外籍专家?”

  “给他们最高待遇,拟合同,先签一百年。”

  这一幕,被门口路过的学生用手机拍下。

  一分钟后,海科大的校园论坛,彻底引爆。

  【卧槽!德国工程师集体不想走了!要求加入我们学校!】

  【谦哥威武!直接签一百年!这是要把整个技术团队都给收编了啊!】

  【什么叫格局?这就叫格局!】

  学生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这一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

  与此同时。

  农学院的独立实验室内。

  袁北山看着那台刚刚安装到位的、崭新的“科谱特-九号”,激动得浑身发抖。

  他双眼布满血丝,却闪烁着骇人的光芒。

  他回头,对着自己团队里同样亢奋的学生们,发出一声怒吼。

  “都愣着干什么!”

  “把积压的所有样本,都给我推进去!”

  “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