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谁在怕一根针-《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春耕祭前夜,破庙烛火微明。

  风从破败的窗棂间钻入,吹得油灯摇曳不定,光影在斑驳墙面上跳动,如同蛰伏的鬼影。

  谢云书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袍,端坐在草席之上,脸色苍白如纸,唇无血色,呼吸轻浅得几乎听不见。

  可那双眼睛——幽深、沉静、不带一丝波澜——却亮得吓人,像埋在灰烬里的火星,随时能燃起燎原之火。

  他面前摆着一只陈旧的木匣,四角包铜,锁扣已锈蚀断裂。

  匣盖半启,内衬白绢上用朱砂写着五个小字:“待茶心启”。

  空的。

  但没人知道它是空的。

  赵判官私生子按照他的吩咐,早已将消息散了出去——游方郎中临终前留下一匣秘药,名曰“清源散”,可查百毒根源,能照出人心黑白。

  唯有“茶心”亲至,以血为引,方可开启。

  否则,药气溃散,真相永埋。

  荒诞吗?可这世道本就荒诞。

  有人为一口饭装病吐血,有人为一纸权势颠倒黑白。

  而如今,他们终于要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

  三日前,南来医馆废址接连发现失踪之人。

  皆是沈玉楼的心腹打手,最后一次露面,都曾潜入那片荒院翻找什么。

  有的被捆在枯井里,嘴里塞着写满谣言名单的纸条;有的昏死在灶台旁,手中紧攥半块未烧尽的账册残页。

  没人动手杀人,可恐惧却如瘟疫般蔓延开来。

  沈玉楼震怒,下令封锁消息,严禁议论。

  可第三夜,又一名亲信消失,只在门槛下留了一枚银针,针尾刻着一个极小的“谢”字。

  那一刻,他知道躲不过了。

  “茶心”必须现身。

  于是今夜,素裙女子悄然来了。

  脚步轻缓,蒙面覆纱,连呼吸都刻意压低。

  她穿林踏月而来,像一抹不愿见光的影子,却终究还是踏入了这张网。

  门开一线,冷风卷着香灰味涌入。

  谢云书没动,只是指尖轻轻抚过袖口那枚冰凉的银针。

  他知道是谁来了——户部尚书之妾林氏,表面温婉守礼,实则贵妇圈中最阴毒的舌刃。

  那些关于“晚晴堂酱菜带毒”的流言,最早便是从她举办的春茶宴上传出。

  她走近木匣,

  就在指尖触到匣沿的一瞬——

  “你不怕毒。”

  声音从背后响起,虚弱却锋利,如刀破喉。

  “怕的是真相。”

  林氏浑身一僵,猛地回头,只见谢云书不知何时已站起,单薄身躯倚着墙柱,一手扶匣,另一手执针,银光悬于她颈后三分,只要轻轻一送,便可刺入风池要穴。

  她瞳孔骤缩,踉跄后退,却被门外埋伏已久的周巡检副手率人围住。

  刀光映着烛火,冷森逼人。

  “你……你怎么会知道?”她声音颤抖,面纱下的脸惨白如雪。

  谢云书咳了两声,肩头微颤,嘴角溢出一丝暗红。

  他抬手抹去,动作缓慢,仿佛耗尽力气,可语气却如铁铸:“你们毁种田户的麦苗,只为阻止抗瘟麦推广;切断药材供应,是怕病人痊愈拆穿骗局;甚至想嫁祸苏晚晴投毒,借百姓之口将她千刀万剐……”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直视林氏眼底最深的恐惧。

  “可你们忘了——真正的瘟疫,从来不是食物,而是人心里的贪。”

  话音落下,赵判官私生子上前一步,双手呈上一本蓝皮账册副本。

  封页赫然盖着“天禄钱局密档”印鉴,内页清晰记录每月初七资金流向,末页附有一张“谣言经费支取单”,落款处——

  林氏亲笔签名,红印如血。

  林氏瞪大双眼,整个人似被抽去筋骨,踉跄跌坐于地,喉咙里发出一声嘶哑的呜咽。

  庙外,风声渐紧,远处传来更鼓三响。

  春耕祭的钟声即将敲响,新一年的播种将在明日开始。

  而这一夜,有人想让“晚晴堂”的名字彻底烂在泥里,再也无法翻身。

  但他们不知道,谢云书等这一天,已经太久。

  他不是病人,他是猎人。

  他不曾倒下,只为等这一刻——

  让所有藏在暗处的手,一一暴露在光下。

  烛火忽明忽灭,映着他苍白的脸。

  他望着瘫倒在地的林氏,轻声道:

  “你说,你想活吗?”林氏瘫坐在破庙冰冷的泥地上,面纱早已滑落,露出那张曾经温婉如水、此刻却扭曲狰狞的脸。

  她双唇颤抖,眼神涣散,像是被抽去了魂魄。

  烛火映在她瞳孔里,只剩下一地残灰。

  “我说……我都说!”她忽然嘶喊出声,声音尖利得几乎撕裂夜色,“是沈玉楼给的钱!每月初七,从天禄钱局暗账拨出三百金铢,交由我经手,联络六部官员家眷,在茶会、香社、诗宴上传播‘晚晴堂酱菜致病’的流言!”

  她的语速越来越快,仿佛不吐出来就会被这压了太久的秘密活活闷死:“我们本只想毁她名声,让她不敢再推那什么抗瘟麦种……可后来,沈大人说,只要百姓不信她,春播一乱,南方三十万亩良田就得贱卖——那是朝廷屯粮命脉啊!他要借机吞下整片南域粮市!”

  谢云书静静听着,指尖仍捏着那根银针,轻轻转动,寒光微闪。

  他没有打断,只是眸底深处,燃起一簇幽冷的火。

  直到林氏喘息着说出最后一句——

  “兵部侍郎严文渊……早就知情。他说这是‘以乱制贪’,等南楼倒台,便推行‘禁券令’,废除民间私票,统归官营钱引。从此,百姓买卖一口盐、一尺布,都得看朝廷脸色过活!”

  空气骤然凝固。

  小满叔猛地攥紧拳头,额角青筋暴起:“他们不是在斗商,是在夺命!”

  赵判官私生子冷笑一声:“好一招驱虎吞狼,让沈玉楼当恶人,他自己坐收渔利,再以整顿经济为名,行专权之实。”

  谢云书闭了闭眼,喉间又涌上腥甜,但他强行咽下。

  他知道,这一局,从来就不只是商战。

  而是朝堂与江湖、权力与民心之间,一场无声的战争。

  片刻后,他缓缓起身,将蓝皮账册仔细包入油纸,外面再裹一层蜡封。

  脚步沉稳地走向庙门口那个黑衣身影——兵部密探,曾监视他三月有余。

  “拿着。”他将包裹递出,声音很轻,却字字如钉,“这不是给你主子的,是给太子的。”

  黑衣人怔住,低头看着那小小的一包,仿佛捧着一块烧红的铁。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旦送达,便是对兵部高层的直接背叛。

  “你……不怕我截下?”他低声道。

  “怕。”谢云书嘴角微扬,竟露出一丝虚弱的笑,“但你也怕,若沉默下去,将来史书上写的,不是‘忠臣严文渊’,而是‘帮凶某某某’。”

  风掠过破庙门扉,吹动他的衣角。

  东方天际已泛起鱼肚白,晨光如刃,劈开黑夜。

  待黑衣人终于转身离去,小满叔忍不住上前一步:“你不恨他?这些日子,他日夜盯着你,连你喝口水都要记下时辰!”

  谢云书望着天边渐亮的曦光,轻轻咳嗽两声,嗓音沙哑却坚定:

  “恨没用。但一根针能扎破谎言,也能缝合人心。”

  话音未落,庙外传来窸窣脚步声。

  先是零星几点灯火,接着是成片的光晕,如同星河流淌。

  数十名百姓提着灯笼走来,有老农,有妇人,也有半大少年。

  他们不说话,只是默默围在破庙四周,像一道血肉筑成的墙。

  “郎中救过我家娃儿。”

  “我家婆娘靠晚晴堂的酱菜度过了冬荒。”

  “我们不信那些鬼话!我们信谢大夫!”

  声音不大,却汇聚成一股暖流,冲散了昨夜的阴寒。

  谢云书站在门槛上,望着这一片摇曳的灯火,眼中终是闪过一丝动容。

  而在千里之外的杏花村,苏晚晴正立于晒场高处,晨风吹起她粗布衣裙,发丝飞扬。

  她仰头望着北方天空泛起的第一缕光,唇边浮起一抹极淡的笑。

  “他的路,快走完了……”她低声呢喃,“可我们的路,才刚开始。”

  远处村口,几辆马车正悄然备好,车上堆满陶坛与竹篓,印着“晚晴堂”三字。

  而一行粗布麻衣的身影,已在晨雾中列队等候。

  他们不知道前方等着的是礼乐司朱漆大门前的冰冷石阶,也不知道那一纸《采风帖》,即将掀起怎样的波澜。

  但他们知道——这一次,他们不再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