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疯子说的居然是真的-《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暴雨初歇的杏花村,夜色如墨,唯有工坊前那面猩红旗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把悬于半空的利刃,割裂了沉闷的寂静。

  烛火微晃,映照着苏晚晴的脸。

  她站在桌前,指尖轻压一张泛黄羊皮地图,目光如刀锋般扫过幽州南仓、北境三道暗渠、以及蜿蜒东去的运河主脉。

  赵判官私生子跪在门槛外,浑身湿透,怀中密函以黑蜡封缄,印纹模糊不清——却压得整个房间喘不过气。

  “三座虚仓,确为空壳。”少年声音嘶哑,“沈玉楼借‘天禄钱局’名义,每日只放三百石陈米入市,说是新收麦粮,实则全是霉芯烂谷!更紧要的是……北方三州春涝成灾,田毁八成,正秘密遣使求购平价粮,愿以铁器、皮毛甚至盐引抵押。”

  屋内一片死寂。

  苏晚晴缓缓抬头,看向里间床榻上的谢云书。

  他闭着眼,呼吸微弱,额角仍渗着冷汗,可唇边却浮起一丝极淡的笑意,仿佛早已预料这一切。

  她走过去,坐在床沿,低声问:“如果我们现在卖五千石,但他们没钱收,怎么办?”

  话音未落,谢云书忽然咳了几声,喉间滚出沙哑低语:“那就……让他们用‘未来钱’买。”

  他睁开眼,眸光清冽如寒潭倒映星斗。

  “发行‘预售粮票’,限期兑粮,可流转、可抵押。你今日卖出的是米,收回的却是信用与现金流。再拿这笔钱补差价、调真粮,形成闭环——这才是反制之道。”

  苏晚晴瞳孔一缩。

  这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一场金融操盘。

  前世她在非遗传承项目中研究过古代票据制度,却从未想过能将它变成一场颠覆粮市的武器。

  她站起身,不再犹豫。

  半个时辰后,赌坊深处,薛六叔蹲在角落喝酒,满脸颓唐。

  曾是银号账房先生,一笔精算能平千账,如今却因赌瘾败尽家业,躲在暗巷等死。

  门被推开,一道身影立于灯影之下。

  “薛六叔。”苏晚晴将一份空白纸递到他面前,“我要一种粮票:可转让、可抵押、到期兑粮,但必须防伪。你能做吗?”

  薛六叔接过纸,眯眼打量片刻,忽然咧嘴一笑,露出一口黄牙:“加一道‘火漆隐纹’,再用酱汁混墨印字——只有泡在醋里才能验真。这招……是我当年给大掌柜做的‘飞票’绝技。”

  他顿了顿,眼神转厉:“可关键是——谁来背书?没人信,就是废纸。”

  苏晚晴不答,从袖中取出一枚漆黑玉印,轻轻按在纸上。

  盘龙缠绕,篆文深陷。

  “谢氏水利总督印,够不够?”

  薛六叔猛地瞪大双眼,酒杯跌落在地。

  那是前朝旧印,象征掌控天下水道调度之权!

  哪怕如今朝廷已废此职,可在民间商路、漕帮暗语中,仍是至高信符!

  “你……你哪来的?”他声音发颤。

  苏晚晴目光如铁:“现在不是问来历的时候。是它值十两银子,还是你的命值钱?”

  薛六叔沉默良久,终是一咬牙,抓起笔墨:“三日内,我能做出百张样板,保你滴水不漏。”

  与此同时,院墙阴影处,一道跛足身影悄然现身。

  哑哥舅来了。

  独眼蒙着黑布,右腿残缺,手中拄一根铁头拐杖。

  他是漕帮弃卒,十年前因泄露运道被剜舌断腿,从此不再言语。

  可他带来的东西,比千言万语更重——

  一张手绘船期表。

  五日一班,自幽州出发,经运河东线南下,载“官粮”三百石,实为陈米充数。

  护卫森严,但从不夜航——怕撞沉了没法交代。

  苏晚晴盯着图看了许久,忽然转身,唤来红袖师姐。

  “北地百姓饿着肚子,我们不能只做生意。”她声音低而坚定,“我要送两千石救灾粮北上,绕行鄱阳湖支流,避开关卡。你带二十名女卫,扮成商队护镖,务必将米送到最穷的县镇。”

  红袖师姐抱拳领命。

  临行前,苏晚晴亲手递给她一只特制酱罐,釉面泛青,底部刻着“壬申初元,赈民第一”。

  “到了那边,找当地‘贫民灶’,免费发一顿饭。”她低声说,“就说——杏花村记得饥荒滋味。”

  那一夜,月隐星沉。

  码头边,粮船静静停泊,舱板已封,帆绳收紧。

  两千石白米藏于夹层货箱之下,表面堆满陶器布匹,伪装得天衣无缝。

  苏晚晴独立船头,风吹动她的裙裾,手中握着那枚盘龙玉印。

  是打破垄断的利刃,是唤醒民心的信号,是她与谢云书布局长达数十日的反击开端。

  可就在此时——

  远处山道尘烟骤起。

  火把连成一线,如赤蛇破夜而来。

  马蹄声如雷,喊杀声刺破江面:

  “私运官粮,图谋不轨!”

  为首之人披甲执剑,面容冷峻。

  陆知微,终于来了。

  苏晚晴缓缓转身,立于船头,迎着漫天火光,朗声道:

  “这批米——”火把如蛇,蜿蜒而来,映得江面血红。

  陆知微策马立于最前,甲胄森寒,剑未出鞘,却已杀气逼人。

  身后百余名巡防营兵卒列阵压上,锁链叮当,刀锋在焰光下泛着冷芒。

  百姓被惊动,从四野涌来,举着松油火把,围在码头边缘,屏息观望。

  “私运官粮,图谋不轨!”陆知微声如雷霆,目光死死钉在苏晚晴身上,“苏氏女,你擅启漕道、暗藏米石,可知罪?”

  风卷起她的裙角,猎猎作响。

  苏晚晴立于船头,背影笔直如剑,手中那枚漆黑玉印被月光镀上一层幽光。

  她没有退,也没有怒,只是缓缓抬手,将一叠盖满朱印的文书高高扬起。

  “这批米——”她声音清亮,穿透夜风,字字如钉,“是我用五百石新麦,与北境三州签署‘信义粮约’换来的救命粮!每一粒,都记入‘惠民渠协约’,已在户部备案可查!若大人不信——”她冷笑一声,挥手掷出文书,“大可以连夜去翻黄册,看我是否虚言半句!”

  纸页翻飞,如雪落人群。

  有识字的老农捡起一看,颤声道:“真是户部骑缝印……还有州府签押……”

  苏晚晴环视四周,目光扫过一张张饥黄的脸、皲裂的手、抱着孩子的妇人。

  她声音忽然低了几分,却更沉:“你们告诉我,是等朝廷慢吞吞调粮,还是让活人先吃上一口饭?是信一个女人拼死筹来的米,还是信那些天天卖霉谷还喊‘平价赈济’的商贾?”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砸进人心:“还是说——你们宁愿看着自己的孩子饿死,也不许我们自救?”

  死寂。

  然后,一声嘶哑却坚定的呼喊划破长空:“晚晴娘娘救过我娘!我信她!”

  像是火星落入干草堆。

  “我也信!”

  “杏花村去年旱,是她开灶施粥!”

  “我儿子吃的头一口米糊,是晚晴堂送的!”

  火把一盏接一盏高高举起,连成一片灼热的光海。

  百姓自发围成弧线,挡在兵卒与码头之间。

  有人甚至跪了下来,额头触地。

  陆知微脸色铁青,握缰的手青筋暴起。

  他没料到,一个乡野女子,竟能聚起如此民心之势。

  他带来的不是天威,而是众怒。

  “撤。”他咬牙吐出一字,调转马头,狼狈而去。

  苏晚晴站在原地,直到蹄声远去,才缓缓闭眼,深深吸了一口气。

  掌心已被玉印棱角硌出血痕,可她感觉不到痛——只有一种滚烫的东西,在胸腔里奔涌不息。

  七日后,捷报自北方三州飞传而至:

  州府正式承认“晚晴粮票”,持票者可兑半石白米,优先妇孺老弱。

  第一批千人已领粮开灶,街头巷尾皆传“晚晴娘娘散财救世”。

  更有县令亲书匾额:“信义通衢”,命人快马送往杏花村。

  京城,白侍郎密信星夜送达:

  “太子震问:陈米泛滥之际,尔何以反向出粮?莫非私设仓廪,囤积居奇?速复。”

  苏晚晴执信立于院中,烛火摇曳。

  她看完,轻轻一笑,将信投入炉中。

  火舌舔舐墨迹,她低语:“他还以为……仓库在地下?”

  她转身望向里屋。

  谢云书仍在昏睡,眉心微蹙,似陷于极深梦境。

  忽然,他唇瓣轻动,喃喃一句:“明日……是抄底盘的时候了。”

  话音落下,檐角铜铃无风自动。

  而此时,幽州城最高阁楼上,沈玉楼捏碎了手中茶盏。

  瓷片割破指尖,鲜血滴在账册上,像一朵朵盛开的梅。

  他盯着南方方向,眼中戾气翻涌——

  “好一个苏晚晴……既然你不让我清仓,那就别怪我……倾仓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