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舆旧城的废墟在夜色中如一头沉睡的巨兽,断壁残垣间藤蔓缠绕,荒草没膝,风穿梁柱,发出呜咽般的回响。
苏晚晴站在残破的城门前,抬手一挥,声音清冷却坚定:“就地设坛,安葬忠魂。”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
素幡插遍四野,灵牌按序列排开,三百二十六位英灵的名字被一笔一划刻于临时立起的石碑之上。
泥土被翻新,祭台以青砖垒成,虽简陋,却庄重肃穆。
柳氏捧着第一盏引魂灯,脚步缓慢而沉重。
她走到祭坛中央,颤抖的手指划过灯芯,火折子“啪”地一声轻响,橘黄的火焰跃然升起。
“夫君……”她的声音极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又像是怕说太响,梦就会醒,“我给你带路来了。你的名字,我终于带回了家。”
话音落下,风忽止。
天地仿佛屏息。
下一瞬——
“嗤!嗤!嗤!”
左右两侧的魂灯无火自燃!
一盏、十盏、百盏!
九十九盏魂灯接连亮起,火光如涟漪般迅速扩散,整片废墟瞬间被点亮!
千万点灯火摇曳升腾,连成一片浩瀚灯海,宛如星河倾泻人间,将漆黑的夜照得如同白昼。
苏晚晴瞳孔微缩,呼吸一滞。
这不止是火——这是无数亡魂的执念在回应!
她猛然转头看向谢云书。
他已立于灯阵正中央,双目紧闭,长发无风自动,苍白的脸庞在火光映照下竟透出一丝诡异的金红。
他的左手缓缓抬起,腕上那道月牙形灼印正剧烈发烫,边缘渗出血丝,却不见他有丝毫痛感。
“云书!”苏晚晴心头一紧,下意识上前一步。
可就在她即将触碰到他衣角的刹那,一股无形的力量骤然爆发!
“砰——”
她整个人被狠狠弹开,踉跄后退数步,若非秦烈及时扶住,几乎跌倒。
“别过去!”莫问不知何时现身,黑袍猎猎,眼神凝重如铁,“他在承受所有人的死前记忆——三千七百二十一具尸骸的怨、恨、痛、悔,全都在往他识海里灌!这是‘承魂试炼’,外人靠近只会加重反噬!”
苏晚晴死死盯着那道孤绝的身影,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她看见谢云书的身体微微颤抖,额角青筋暴起,冷汗如雨滑落。
他的嘴唇无声开合,似在与谁对话,又似在承受千刀万剐之痛。
忽然,他的意识坠入幻境。
眼前不再是废墟,而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万人坑。
白骨堆积如山,血泥浸透大地,乌鸦盘旋于腥风之上,哀鸣不绝。
无数亡魂从地底伸出枯手,无声呐喊,眼眶空洞却泪流满面。
他们不攻击,不咆哮,只是死死望着他,像是等待一个迟到二十年的答案。
谢云书一步步前行,脚下白骨碎裂,发出刺耳的声响。
他认出了这些人——王五、张十七、陈十一……每一个名字,都曾出现在素幡之上。
他们是北舆军最后的守城将士,是被朝廷下令“叛乱剿灭”的“罪臣余孽”,是被抹去姓名、焚毁骨灰的无名之辈。
他们的死,不是战败,而是背叛。
他的脚步越来越沉,心也越来越冷。
终于,在万人坑最深处,他停下。
一具披着残破铠甲的少年尸身静静卧在血泥之中。
胸口插着半块兵符,断裂处锈迹斑斑,却仍能辨出“北舆”二字。
那是六岁的自己。
被天机阁拖走前,最后一战留下的遗体。
谢云书跪下,伸手,轻轻握住那半块兵符。
指尖触碰的瞬间,万千亡魂齐齐转身,面向他,单膝跪地!
无声,却胜万语。
他们的嘴在动,却没有声音,唯有三个字,清晰浮现在他识海深处——
“归——来——”
现实之中,异象再起!
谢云书的身体竟缓缓离地而起,悬浮于灯阵中央!
一道道虚影从他体内涌出,化作千重军阵,皆着北舆制式铠甲,手持断刃残枪,列阵环绕,旌旗猎猎,杀气冲霄!
每一重虚影,都是一个曾经战死的英灵!
他们以魂为铠,以念为刃,只为护这一位归来少主周全!
苏晚晴仰头望着,眼眶发热,心中却警铃大作。
他回来了。
但这份力量,是以灵魂为祭换来的。
若他撑不住……便会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
莫问负手而立,低声道:“战魂脉真正的意义,从来不是一人之力,而是千魂共主。他是钥匙,也是容器。若心志不坚,必被反噬;若意志如铁,则万魂归心。”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可这世上,能扛住三千亡魂泣血叩问的,千年仅此一人。”
话音未落,谢云书猛然睁眼!
双瞳已不再是黑白分明,而是泛着淡淡的金红色,仿佛熔岩在眸中流淌。
他低头,看着自己颤抖的双手,又缓缓抬头,望向南方——京城方向。
唇角,缓缓勾起一抹冷笑。
“父亲,母亲。”他低声呢喃,声音沙哑却如刀锋出鞘,“你们的孩子,回来了。”
风起,灯灭。
千重虚影悄然消散,只余一地残烬。
谢云书从空中落下,单膝跪地,一口鲜血喷出,染红了祭坛前的黄土。
苏晚晴再也顾不得禁忌,冲上前将他扶住。
“云书!”
他靠在她肩上,气息微弱,却紧紧抓住她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
“晚晴……”他艰难开口,“还有一本册子……藏着真相的最后一环……若找不到它,一切都会重演。”
她心头一震,刚想追问,却见他眼中的金红渐渐褪去,重新变回那双熟悉而温润的眸子。
只是,那里面多了些什么——
是仇恨?是使命?还是,再也无法回头的决绝?
夜风呼啸,吹熄了最后一盏魂灯。
废墟重归寂静。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一道瘦削身影正潜行于刑部密档库的阴影之中,手中火折子微光一闪,照亮了墙上尘封已久的铁柜——
柜门上,赫然刻着五个小字:
《北舆军粮册》晨光未破,夜色尚浓。
京城刑部密档库深处,阴冷如墓。
尘埃在微弱的火光中浮动,像无数亡魂低语盘旋。
李砚之伏身于铁柜前,指尖触到那本蒙尘的册子时,心口猛地一缩——《北舆军粮册》五个刻字清晰入目,漆皮斑驳,却透着一股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沉重。
他颤抖着抽出册子,页页翻过,全是枯燥的粮草出入记录、边关转运明细、军需配给清单……可当翻至最后一页,火折子的光恰好落在纸角那一方朱印上时,他的呼吸骤然停止。
龙纹缠绕,暗金勾边——当今圣上潜邸私印。
不是御玺,不是兵部勘合,更非户部签押,而是那位如今端坐九重宫阙、受万民叩拜的天子,在尚未登基之时、以亲王身份私自用印,批红“暂缓北舆三月粮饷,另作调度”。
“暂缓”?
暂缓即是断绝!
李砚之喉头一甜,几乎呕出血来。
他懂这些文字背后的血腥——没有粮,士兵便无战力;无战力,城防即溃;城防一溃,便是“叛乱不臣”的罪名落下,朝廷便可名正言顺屠城灭口、焚档除名!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北舆不是败于敌手,是被自己人活活饿死在城墙之上!
三千将士守土不退,最终却因一口饭断了脊梁,落得个“逆党余孽”的污名,连尸骨都被掘出焚毁,姓名抹去,魂无所归!
而这一切的起点,竟是这位“仁德宽厚”的君主,为了腾空国库、筹备夺位政变,亲手掐断了边疆忠勇的命脉!
“呵……呵呵……”
李砚之跪坐在地,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荒唐!何其荒唐!
他曾以为不过是官场贪墨、层层克扣,顶多是个大案要案。
可现在他才明白——这不是贪腐,这是弑忠!
是以江山为棋局,以人命为筹码,以历史为遮羞布的滔天阴谋!
他的手紧紧攥住册子边缘,指节发白。
他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一条回不了头的路。
这份证据若现世,不只是谢家冤案昭雪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王朝正统性的根基都将动摇。
皇权威信崩塌,藩镇蠢动,朝堂倾轧,天下大乱只在旦夕之间。
可若藏匿不报?
那昨夜北舆废墟中燃起的九十九盏魂灯,岂非枉照人间?
那些跪在他梦中无声呐喊的亡魂,又该向谁讨一个公道?
“我不能退。”他咬破舌尖,强迫自己清醒,“我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查这个案子……我是为了不让他们的死,再被当成一句‘史书误载’轻轻翻篇。”
他迅速将册子用油布裹紧,藏入贴身夹层,吹灭火折,悄然退出密档库。
窗外,东方已泛起鱼肚白,第一缕晨风穿过宫墙缝隙,带着铁锈与陈年纸墨的气息。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舆废墟,最后一口魂灯仍未熄灭。
残焰随风摇曳,明明将尽,却又倔强跳动,仿佛回应着某种跨越时空的誓言。
灰烬之下,似有低语回荡——
归来者已睁眼,持印人当伏诛。
苏晚晴站在残破的城门前,抬手一挥,声音清冷却坚定:“就地设坛,安葬忠魂。”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
素幡插遍四野,灵牌按序列排开,三百二十六位英灵的名字被一笔一划刻于临时立起的石碑之上。
泥土被翻新,祭台以青砖垒成,虽简陋,却庄重肃穆。
柳氏捧着第一盏引魂灯,脚步缓慢而沉重。
她走到祭坛中央,颤抖的手指划过灯芯,火折子“啪”地一声轻响,橘黄的火焰跃然升起。
“夫君……”她的声音极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又像是怕说太响,梦就会醒,“我给你带路来了。你的名字,我终于带回了家。”
话音落下,风忽止。
天地仿佛屏息。
下一瞬——
“嗤!嗤!嗤!”
左右两侧的魂灯无火自燃!
一盏、十盏、百盏!
九十九盏魂灯接连亮起,火光如涟漪般迅速扩散,整片废墟瞬间被点亮!
千万点灯火摇曳升腾,连成一片浩瀚灯海,宛如星河倾泻人间,将漆黑的夜照得如同白昼。
苏晚晴瞳孔微缩,呼吸一滞。
这不止是火——这是无数亡魂的执念在回应!
她猛然转头看向谢云书。
他已立于灯阵正中央,双目紧闭,长发无风自动,苍白的脸庞在火光映照下竟透出一丝诡异的金红。
他的左手缓缓抬起,腕上那道月牙形灼印正剧烈发烫,边缘渗出血丝,却不见他有丝毫痛感。
“云书!”苏晚晴心头一紧,下意识上前一步。
可就在她即将触碰到他衣角的刹那,一股无形的力量骤然爆发!
“砰——”
她整个人被狠狠弹开,踉跄后退数步,若非秦烈及时扶住,几乎跌倒。
“别过去!”莫问不知何时现身,黑袍猎猎,眼神凝重如铁,“他在承受所有人的死前记忆——三千七百二十一具尸骸的怨、恨、痛、悔,全都在往他识海里灌!这是‘承魂试炼’,外人靠近只会加重反噬!”
苏晚晴死死盯着那道孤绝的身影,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她看见谢云书的身体微微颤抖,额角青筋暴起,冷汗如雨滑落。
他的嘴唇无声开合,似在与谁对话,又似在承受千刀万剐之痛。
忽然,他的意识坠入幻境。
眼前不再是废墟,而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万人坑。
白骨堆积如山,血泥浸透大地,乌鸦盘旋于腥风之上,哀鸣不绝。
无数亡魂从地底伸出枯手,无声呐喊,眼眶空洞却泪流满面。
他们不攻击,不咆哮,只是死死望着他,像是等待一个迟到二十年的答案。
谢云书一步步前行,脚下白骨碎裂,发出刺耳的声响。
他认出了这些人——王五、张十七、陈十一……每一个名字,都曾出现在素幡之上。
他们是北舆军最后的守城将士,是被朝廷下令“叛乱剿灭”的“罪臣余孽”,是被抹去姓名、焚毁骨灰的无名之辈。
他们的死,不是战败,而是背叛。
他的脚步越来越沉,心也越来越冷。
终于,在万人坑最深处,他停下。
一具披着残破铠甲的少年尸身静静卧在血泥之中。
胸口插着半块兵符,断裂处锈迹斑斑,却仍能辨出“北舆”二字。
那是六岁的自己。
被天机阁拖走前,最后一战留下的遗体。
谢云书跪下,伸手,轻轻握住那半块兵符。
指尖触碰的瞬间,万千亡魂齐齐转身,面向他,单膝跪地!
无声,却胜万语。
他们的嘴在动,却没有声音,唯有三个字,清晰浮现在他识海深处——
“归——来——”
现实之中,异象再起!
谢云书的身体竟缓缓离地而起,悬浮于灯阵中央!
一道道虚影从他体内涌出,化作千重军阵,皆着北舆制式铠甲,手持断刃残枪,列阵环绕,旌旗猎猎,杀气冲霄!
每一重虚影,都是一个曾经战死的英灵!
他们以魂为铠,以念为刃,只为护这一位归来少主周全!
苏晚晴仰头望着,眼眶发热,心中却警铃大作。
他回来了。
但这份力量,是以灵魂为祭换来的。
若他撑不住……便会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
莫问负手而立,低声道:“战魂脉真正的意义,从来不是一人之力,而是千魂共主。他是钥匙,也是容器。若心志不坚,必被反噬;若意志如铁,则万魂归心。”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可这世上,能扛住三千亡魂泣血叩问的,千年仅此一人。”
话音未落,谢云书猛然睁眼!
双瞳已不再是黑白分明,而是泛着淡淡的金红色,仿佛熔岩在眸中流淌。
他低头,看着自己颤抖的双手,又缓缓抬头,望向南方——京城方向。
唇角,缓缓勾起一抹冷笑。
“父亲,母亲。”他低声呢喃,声音沙哑却如刀锋出鞘,“你们的孩子,回来了。”
风起,灯灭。
千重虚影悄然消散,只余一地残烬。
谢云书从空中落下,单膝跪地,一口鲜血喷出,染红了祭坛前的黄土。
苏晚晴再也顾不得禁忌,冲上前将他扶住。
“云书!”
他靠在她肩上,气息微弱,却紧紧抓住她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
“晚晴……”他艰难开口,“还有一本册子……藏着真相的最后一环……若找不到它,一切都会重演。”
她心头一震,刚想追问,却见他眼中的金红渐渐褪去,重新变回那双熟悉而温润的眸子。
只是,那里面多了些什么——
是仇恨?是使命?还是,再也无法回头的决绝?
夜风呼啸,吹熄了最后一盏魂灯。
废墟重归寂静。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一道瘦削身影正潜行于刑部密档库的阴影之中,手中火折子微光一闪,照亮了墙上尘封已久的铁柜——
柜门上,赫然刻着五个小字:
《北舆军粮册》晨光未破,夜色尚浓。
京城刑部密档库深处,阴冷如墓。
尘埃在微弱的火光中浮动,像无数亡魂低语盘旋。
李砚之伏身于铁柜前,指尖触到那本蒙尘的册子时,心口猛地一缩——《北舆军粮册》五个刻字清晰入目,漆皮斑驳,却透着一股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沉重。
他颤抖着抽出册子,页页翻过,全是枯燥的粮草出入记录、边关转运明细、军需配给清单……可当翻至最后一页,火折子的光恰好落在纸角那一方朱印上时,他的呼吸骤然停止。
龙纹缠绕,暗金勾边——当今圣上潜邸私印。
不是御玺,不是兵部勘合,更非户部签押,而是那位如今端坐九重宫阙、受万民叩拜的天子,在尚未登基之时、以亲王身份私自用印,批红“暂缓北舆三月粮饷,另作调度”。
“暂缓”?
暂缓即是断绝!
李砚之喉头一甜,几乎呕出血来。
他懂这些文字背后的血腥——没有粮,士兵便无战力;无战力,城防即溃;城防一溃,便是“叛乱不臣”的罪名落下,朝廷便可名正言顺屠城灭口、焚档除名!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北舆不是败于敌手,是被自己人活活饿死在城墙之上!
三千将士守土不退,最终却因一口饭断了脊梁,落得个“逆党余孽”的污名,连尸骨都被掘出焚毁,姓名抹去,魂无所归!
而这一切的起点,竟是这位“仁德宽厚”的君主,为了腾空国库、筹备夺位政变,亲手掐断了边疆忠勇的命脉!
“呵……呵呵……”
李砚之跪坐在地,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荒唐!何其荒唐!
他曾以为不过是官场贪墨、层层克扣,顶多是个大案要案。
可现在他才明白——这不是贪腐,这是弑忠!
是以江山为棋局,以人命为筹码,以历史为遮羞布的滔天阴谋!
他的手紧紧攥住册子边缘,指节发白。
他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一条回不了头的路。
这份证据若现世,不只是谢家冤案昭雪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王朝正统性的根基都将动摇。
皇权威信崩塌,藩镇蠢动,朝堂倾轧,天下大乱只在旦夕之间。
可若藏匿不报?
那昨夜北舆废墟中燃起的九十九盏魂灯,岂非枉照人间?
那些跪在他梦中无声呐喊的亡魂,又该向谁讨一个公道?
“我不能退。”他咬破舌尖,强迫自己清醒,“我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查这个案子……我是为了不让他们的死,再被当成一句‘史书误载’轻轻翻篇。”
他迅速将册子用油布裹紧,藏入贴身夹层,吹灭火折,悄然退出密档库。
窗外,东方已泛起鱼肚白,第一缕晨风穿过宫墙缝隙,带着铁锈与陈年纸墨的气息。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舆废墟,最后一口魂灯仍未熄灭。
残焰随风摇曳,明明将尽,却又倔强跳动,仿佛回应着某种跨越时空的誓言。
灰烬之下,似有低语回荡——
归来者已睁眼,持印人当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