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风口浪尖-《文豪:我什么都略懂一二》

  《海底》的浪潮席卷网络,在带来另类“情感释放”的同时,其沉重的内容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痛苦。

  对于本就身处抑郁深渊的人而言,这首歌非但不是宣泄,反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悦,25岁,设计师】

  李悦患上抑郁症已经两年了。

  起因是长期的项目压力、甲方的无理要求以及职场pUA,让她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自我价值感。

  她开始失眠、食欲不振,对曾经热爱的绘画也提不起笔,感觉自己像个被掏空的壳子,只是在机械地重复着呼吸。

  深夜,她习惯性地刷着手机,试图用网络信息填充内心的空洞。

  首页推送了《海底》,标题是“治愈神曲(骗你的)”。

  带着一丝自嘲和“还能坏到哪里去”的破罐破摔心态,她戴上了耳机。

  前奏响起的瞬间,那冰冷的孤独感就攫住了她。

  “散落的月光,穿过了云——躲着人群,铺成大海的鳞——”

  歌词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剥开了她努力维持的平静外表。她不正是那个“躲着人群”的人吗?

  “海浪打湿白裙,试图推你回去——海浪清洗血迹,妄想温暖你——”

  她多么希望有人能把她推回“岸边”,给她真正的温暖,而不是那些苍白无力的“加油”和“想开点”。

  可现实是,连她自己都想放弃自己了。

  当听到“灵魂没入静寂,无人将你吵醒——”时,那种无人能懂、被放逐在冰冷宇宙深处的极致孤独感,让她瞬间崩溃。

  她蜷缩在椅子上,眼泪汹涌而出,不是释放,而是更深的绝望。

  这首歌没有给她任何希望,它只是把她一直在逃避的感受,用最凄美也最残酷的方式唱了出来,仿佛在说:“看,你的痛苦就是这样,无处可逃。”

  那一夜,她彻夜未眠,《海底》在耳机里单曲循环,将她拖入了更深的黑暗。

  第二天,她无法起床,请假的消息都无力发送。

  【李哲,17岁,高三学生】

  李哲的抑郁源于家庭和学业的双重压力。

  父母对他期望极高,每一次考试排名都像紧箍咒。

  在学校,他性格内向,没什么朋友,感觉自己是班级里透明的存在。

  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也融不进同学的圈子,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同学群里有人分享了《海底》,开玩笑说“考前减压必备”。

  他鬼使神差地点开了。

  “来不及,来不及,你曾笑着哭泣——”

  “来不及,来不及,你颤抖的手臂——”

  “来不及,来不及,无人将你打捞起——”

  “来不及,来不及,你明明讨厌窒息——”

  “来不及……”这三个字像重锤一样砸在他心上。

  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来不及了,来不及提高成绩,来不及让父母满意,来不及拥有快乐的青春……一切都太迟了。

  而“无人将你打捞起”,更像是对他未来人生的预言——一片灰暗,没有变化,没有希望。

  他关掉音乐,把自己蒙在被子里,无声地流泪。

  他感觉那海水已经淹到了喉咙,无法呼吸。

  他第一次清晰地产生了“或许消失掉会更好”的念头。

  这种念头让他害怕,却又带着一丝诡异的诱惑。

  【李秀娥,48岁,家庭主妇】

  李秀娥的抑郁是长期的。

  丈夫常年在外,感情淡漠;孩子上大学后,家里空荡荡的;她为家庭付出了一切,却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仿佛只是一个负责打扫、做饭的机器。

  无尽的琐事和内心的空虚吞噬着她。

  她在刷短视频时,被背景音乐《海底》吸引,找到了原曲。

  秦雪那空灵又悲伤的声音,让她想起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和梦想。

  “海浪打湿白裙……”她年轻时也有一条白裙子。

  “试图推你回去……”谁又能把她推回过去呢?

  “人间毫无留恋……”她的生活,不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看不到任何新鲜和色彩吗?

  她没有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是默默地流着泪,手里的抹布一遍遍擦拭着早已干净的灶台。

  这首歌没有缓解她的孤独,反而让她更加确认了自己生活的无意义和绝望。

  那种沉入海底的无力感,与她日复一日的麻木生活完美契合,让她连挣扎的力气都彻底失去了。

  这些真实的、个体的痛苦,在网络的海洋中或许只是微小的水滴。

  但当类似的案例开始累积,当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匿名或在心理咨询热线中,提及《海底》让他们情绪崩溃、甚至产生更消极的念头时,一股强烈的反对声浪开始涌现。

  一些心理学者、社会工作者以及部分情绪激动的网友,开始公开抨击《海底》和它的创作者。

  【某知名心理学科普大V发文:】

  “《海底》是一首艺术上非常成功的作品,但它极度危险!它精准地描绘了抑郁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却没有提供任何出口或希望之光。

  对于处于抑郁状态、尤其是重度抑郁的个体来说,这无异于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甚至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创作者在享受艺术带来的赞誉时,是否考虑过其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作品,真的应该被如此广泛地传播吗?”

  【一位失去过亲人的网友在相关新闻下评论:】

  “我理解艺术创作的自由,但我无法原谅!我的妹妹就是因为抑郁症离开的,她生前就常说感觉自己在往下沉……

  如果她听到这首歌,我不敢想象!这是在害命!斯语(问徵),你写出这样的歌,晚上能睡得着吗?!”

  【一些愤怒的网友发起了抵制话题:】

  #抵制致郁歌曲海底#

  #斯语出来道歉#

  #艺术不能成为伤害的借口#

  舆论的风向开始转变。

  从最初的“极致艺术”、“情感共鸣”,到现在的“危险作品”、“缺乏社会责任感”。

  要求下架《海底》、要求斯语出面回应的声音越来越大。

  甚至有人开始翻旧账,将《百年孤独》的沉重、《神雕侠侣》的虐恋都拿出来,指责斯语的创作基调越来越阴暗,对青少年和心理脆弱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

  言究堂文化集团和斯语,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一次的争议,远比文学理念之争更加尖锐,直接关乎道德、责任与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