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深圳的深冬,一场罕见的寒流让龙华第三重点中学的香樟树都裹上了薄霜。林晚星站在初二(1)班的讲台上,刚讲完朱自清的《背影》,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斜进来,落在教案本上“父爱”的批注旁。她合上书,看着台下学生若有所思的脸,轻声说:“下课后记得把读后感写好,明天上课我们分享。”
铃声响起,学生们陆续走出教室,林晚星收拾着教案,身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大嗓门:“晚星!林老师!”
她回头,就看到江哲穿着黑色羽绒服,手里拎着个鼓鼓的保温袋,站在教室门口搓着手。他是东北人,天生怕冷,深圳这十几度的天气,已经让他裹得像个粽子,耳朵尖还冻得发红。
“你怎么来了?”林晚星放下教案,走过去,“今天不忙吗?”
“再忙也得给你送吃的啊!”江哲把保温袋塞到她手里,热气透过袋子传过来,暖得她指尖发烫,“咱东北老家寄来的粘豆包,我妈特意让我给你带的,刚蒸好,还热乎着呢。你快尝尝,凉了就不好吃了。”
林晚星心里一暖。自从2003年夏天她拒绝张磊后,江哲就总以“老乡托孤”的名义来学校看她——今天带袋酸菜,明天送包黑木耳,偶尔还会拎着东北菜馆的锅包肉,说“你一个人吃饭太孤单,我陪你吃点”。他是直爽的东北人,做什么都热热闹闹的,却从不在她面前提张磊的事,只在她备课到深夜时,发来一句“别熬太晚,注意身体”。可她从不知道,这份看似随意的关照,藏了六年的时光,更藏着他终于敢靠近的勇气。
“谢谢你,江哲。”林晚星接过保温袋,打开一看,里面是六个胖乎乎的粘豆包,裹着玉米叶,散发着甜香,“你也没吃饭吧?一起去教师食堂吃点?”
“行啊!”江哲立刻答应,眼睛亮了亮,语气里藏着不易察觉的雀跃——他等这一天,等了六年,如今终于有了合适的时机,“正好跟你唠唠,我最近谈成了个大单子,以后能常来深圳待着了。”
教师食堂里人不多,林晚星打了两份米饭,又点了份青菜和豆腐汤。江哲坐在对面,看着她小口咬着粘豆包,笑着说:“怎么样?比深圳超市卖的好吃吧?我妈做粘豆包可有讲究,红豆得提前泡三个小时,蒸的时候火候也得掐准,不然豆馅就不沙了。”他说着,顺手递过纸巾,帮她擦掉嘴角沾着的豆馅,动作自然得像做过无数次——其实这六年里,他在远处看了她无数次,早就把她的小习惯记在了心里,只是2003年夏天之前,他连靠近的勇气都没有。
“好吃。”林晚星点头,没注意到他眼底的温柔。
吃饭的时候,江哲跟她聊起东北的冬天:“咱老家现在零下二十多度,雪能没过膝盖,我小时候总跟小梅在雪地里堆雪人,她总把雪人鼻子捏成胡萝卜,说这样才像‘正宗东北雪人’。”他顿了顿,话锋轻轻一转,刻意避开了会让她尴尬的话题,“对了,小梅上周给我打电话,说她跟张磊处得挺好,张磊还去哈尔滨看她了——那小子是深圳人,第一次见那么大的雪,居然跟小梅在雪地里打雪仗,冻得手通红还乐呢。”
林晚星听着,心里泛起欣慰的涟漪。张磊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从小在暖冬里长大,以前总跟她说“东北的雪能埋人”,语气里满是好奇,如今真的陪着陈小梅在哈尔滨看雪,倒也成了段趣事。2003年她拒绝张磊后,曾担心两人连朋友都做不成,直到后来看到张磊和陈小梅越走越近,才彻底放下心来。她笑着说:“真好,他们俩能在一起,我也替他们开心。张磊那性子,在哈尔滨待着,估计得天天被小梅‘吐槽’怕冷。”
“可不是嘛!”江哲喝了口豆腐汤,放下勺子时,指尖微微攥紧——他知道,该说正题了。2003年夏天,他在龙三中门口看到张磊落寞离开的背影,那小子穿着深圳人常穿的浅色系衬衫,手里攥着个空的荔枝盒,脸色差得很,连平时挺拔的背都垮了些。后来陈小梅跟他说,林晚星拒绝了张磊,说对他只有感激,没有爱情。那一刻,他藏了六年的心,终于开始蠢蠢欲动。他怕再等下去,会错过她,更怕她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心意。
“晚星,你呢?”江哲的语气突然认真起来,眼神牢牢锁着她,“你都在龙三中当两年老师了,身边也没个伴儿,就没想过找个人照顾你?”
林晚星握着筷子的手顿了顿,低头看着碗里的米饭,轻声说:“我现在挺好的,学生们很可爱,工作也挺顺心的。”
“顺心归顺心,可身边没人照顾哪行啊?”江哲的声音里带着点急,更带着心疼,“上次你感冒发烧,还是我给你送的药,你自己硬撑着去上课,回来还晕乎乎的,我看着都心疼。你一个姑娘家,从东北来深圳打拼,读师范、当老师,一路这么难都扛过来了,可再坚强,也得有个人在你生病时给你递杯热水,在你晚归时给你留盏灯吧?”
林晚星抬起头,撞进江哲真挚的眼神里。他的眼睛很亮,带着东北人特有的坦诚,里面映着她的影子,还有她看不懂的、沉甸甸的认真。“江哲,你……”她刚想说“你太操心了”,江哲却突然站起身,走到她身边,蹲在她面前,仰着头看着她——这个姿势,让他显得有些笨拙,却格外真诚,像是在把自己的真心完完全全捧到她面前。
食堂里的灯光落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的耳朵还是红的,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紧张,连声音都带着点颤抖:“晚星,我其实……不是2003年才注意你的。我
铃声响起,学生们陆续走出教室,林晚星收拾着教案,身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大嗓门:“晚星!林老师!”
她回头,就看到江哲穿着黑色羽绒服,手里拎着个鼓鼓的保温袋,站在教室门口搓着手。他是东北人,天生怕冷,深圳这十几度的天气,已经让他裹得像个粽子,耳朵尖还冻得发红。
“你怎么来了?”林晚星放下教案,走过去,“今天不忙吗?”
“再忙也得给你送吃的啊!”江哲把保温袋塞到她手里,热气透过袋子传过来,暖得她指尖发烫,“咱东北老家寄来的粘豆包,我妈特意让我给你带的,刚蒸好,还热乎着呢。你快尝尝,凉了就不好吃了。”
林晚星心里一暖。自从2003年夏天她拒绝张磊后,江哲就总以“老乡托孤”的名义来学校看她——今天带袋酸菜,明天送包黑木耳,偶尔还会拎着东北菜馆的锅包肉,说“你一个人吃饭太孤单,我陪你吃点”。他是直爽的东北人,做什么都热热闹闹的,却从不在她面前提张磊的事,只在她备课到深夜时,发来一句“别熬太晚,注意身体”。可她从不知道,这份看似随意的关照,藏了六年的时光,更藏着他终于敢靠近的勇气。
“谢谢你,江哲。”林晚星接过保温袋,打开一看,里面是六个胖乎乎的粘豆包,裹着玉米叶,散发着甜香,“你也没吃饭吧?一起去教师食堂吃点?”
“行啊!”江哲立刻答应,眼睛亮了亮,语气里藏着不易察觉的雀跃——他等这一天,等了六年,如今终于有了合适的时机,“正好跟你唠唠,我最近谈成了个大单子,以后能常来深圳待着了。”
教师食堂里人不多,林晚星打了两份米饭,又点了份青菜和豆腐汤。江哲坐在对面,看着她小口咬着粘豆包,笑着说:“怎么样?比深圳超市卖的好吃吧?我妈做粘豆包可有讲究,红豆得提前泡三个小时,蒸的时候火候也得掐准,不然豆馅就不沙了。”他说着,顺手递过纸巾,帮她擦掉嘴角沾着的豆馅,动作自然得像做过无数次——其实这六年里,他在远处看了她无数次,早就把她的小习惯记在了心里,只是2003年夏天之前,他连靠近的勇气都没有。
“好吃。”林晚星点头,没注意到他眼底的温柔。
吃饭的时候,江哲跟她聊起东北的冬天:“咱老家现在零下二十多度,雪能没过膝盖,我小时候总跟小梅在雪地里堆雪人,她总把雪人鼻子捏成胡萝卜,说这样才像‘正宗东北雪人’。”他顿了顿,话锋轻轻一转,刻意避开了会让她尴尬的话题,“对了,小梅上周给我打电话,说她跟张磊处得挺好,张磊还去哈尔滨看她了——那小子是深圳人,第一次见那么大的雪,居然跟小梅在雪地里打雪仗,冻得手通红还乐呢。”
林晚星听着,心里泛起欣慰的涟漪。张磊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从小在暖冬里长大,以前总跟她说“东北的雪能埋人”,语气里满是好奇,如今真的陪着陈小梅在哈尔滨看雪,倒也成了段趣事。2003年她拒绝张磊后,曾担心两人连朋友都做不成,直到后来看到张磊和陈小梅越走越近,才彻底放下心来。她笑着说:“真好,他们俩能在一起,我也替他们开心。张磊那性子,在哈尔滨待着,估计得天天被小梅‘吐槽’怕冷。”
“可不是嘛!”江哲喝了口豆腐汤,放下勺子时,指尖微微攥紧——他知道,该说正题了。2003年夏天,他在龙三中门口看到张磊落寞离开的背影,那小子穿着深圳人常穿的浅色系衬衫,手里攥着个空的荔枝盒,脸色差得很,连平时挺拔的背都垮了些。后来陈小梅跟他说,林晚星拒绝了张磊,说对他只有感激,没有爱情。那一刻,他藏了六年的心,终于开始蠢蠢欲动。他怕再等下去,会错过她,更怕她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心意。
“晚星,你呢?”江哲的语气突然认真起来,眼神牢牢锁着她,“你都在龙三中当两年老师了,身边也没个伴儿,就没想过找个人照顾你?”
林晚星握着筷子的手顿了顿,低头看着碗里的米饭,轻声说:“我现在挺好的,学生们很可爱,工作也挺顺心的。”
“顺心归顺心,可身边没人照顾哪行啊?”江哲的声音里带着点急,更带着心疼,“上次你感冒发烧,还是我给你送的药,你自己硬撑着去上课,回来还晕乎乎的,我看着都心疼。你一个姑娘家,从东北来深圳打拼,读师范、当老师,一路这么难都扛过来了,可再坚强,也得有个人在你生病时给你递杯热水,在你晚归时给你留盏灯吧?”
林晚星抬起头,撞进江哲真挚的眼神里。他的眼睛很亮,带着东北人特有的坦诚,里面映着她的影子,还有她看不懂的、沉甸甸的认真。“江哲,你……”她刚想说“你太操心了”,江哲却突然站起身,走到她身边,蹲在她面前,仰着头看着她——这个姿势,让他显得有些笨拙,却格外真诚,像是在把自己的真心完完全全捧到她面前。
食堂里的灯光落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的耳朵还是红的,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紧张,连声音都带着点颤抖:“晚星,我其实……不是2003年才注意你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