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昆明长水机场,47岁的林晚星裹紧了身上的薄外套。她手里拎着两个沉甸甸的行李箱,一个装着给孩子们带的文具和绘本,另一个塞满了刚印刷好的《掌心的刺》——封面是她特意选的浅紫色,印着一行小字“每颗心都值得被看见”,这是她花了半年时间写完的书,讲的是女孩们在成长中打破束缚、追寻自我的故事。
“林老师,这边!”出口处,云南普洱市景谷县大平掌小学的李校长举着牌子,黝黑的脸上带着憨厚的笑,“路上辛苦了,我们还要坐三个小时的车才能到学校,您要是累了,车上可以睡一会儿。”
晚星笑着摇摇头,把行李箱递给前来帮忙的老师:“不辛苦,一想到能见到孩子们,我就浑身是劲。”她跟着李校长坐上越野车,车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大厦慢慢变成连绵的青山,公路蜿蜒曲折,两旁的橡胶树和油茶树郁郁葱葱,偶尔能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村民背着竹篓走过,竹篓里装着刚采的茶叶。
“我们学校在半山腰,有120个学生,其中80%是彝族和傣族的孩子,”李校长一边开车一边介绍,“很多女孩读完小学就想跟着家里人去打工,我们劝了好几次,可她们总说‘女孩子读书没用,不如早点赚钱’。您这次来,一定要多跟她们说说,读书能改变命运的道理。”
晚星心里一沉,她想起自己写《掌心的刺》时,采访过的那些乡村女孩——有个叫阿雅的姑娘,初中毕业就去电子厂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手指被机器磨得发红,却连一本完整的书都找不到;还有个叫小楠的女孩,
“林老师,这边!”出口处,云南普洱市景谷县大平掌小学的李校长举着牌子,黝黑的脸上带着憨厚的笑,“路上辛苦了,我们还要坐三个小时的车才能到学校,您要是累了,车上可以睡一会儿。”
晚星笑着摇摇头,把行李箱递给前来帮忙的老师:“不辛苦,一想到能见到孩子们,我就浑身是劲。”她跟着李校长坐上越野车,车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大厦慢慢变成连绵的青山,公路蜿蜒曲折,两旁的橡胶树和油茶树郁郁葱葱,偶尔能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村民背着竹篓走过,竹篓里装着刚采的茶叶。
“我们学校在半山腰,有120个学生,其中80%是彝族和傣族的孩子,”李校长一边开车一边介绍,“很多女孩读完小学就想跟着家里人去打工,我们劝了好几次,可她们总说‘女孩子读书没用,不如早点赚钱’。您这次来,一定要多跟她们说说,读书能改变命运的道理。”
晚星心里一沉,她想起自己写《掌心的刺》时,采访过的那些乡村女孩——有个叫阿雅的姑娘,初中毕业就去电子厂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手指被机器磨得发红,却连一本完整的书都找不到;还有个叫小楠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