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下午的实验中学图书馆,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江念熙的调研问卷上投下淡淡的光影。14岁的她指尖划过表格里的数字——“手工课:女生32人,男生8人”“足球课:男生29人,女生5人”,这两组悬殊的数据像小石子,轻轻敲在她心里。作为学校“性别平等社团”的成员,她这次发起的“校园活动性别参与率”调研,原本只是想记录同学们的活动偏好,却意外发现了隐藏在兴趣背后的性别壁垒。
“念熙,你看这份羽毛球课的数据,男生15人,女生13人,总算接近一点了。”社团成员陈阳抱着一摞问卷走过来,把刚统计好的表格放在她面前,“但你再看陶艺课,女生28人,男生才6人,跟手工课差不多;篮球课更夸张,男生30人,女生只有3人,好多女生说‘怕被男生笑打得不好’。”
念熙点点头,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单的柱状图:“我上周去手工课教室,听到有男生跟老师说‘手工课是女生上的,我才不去’;足球课那边,有女生想报名,却被同学说‘女生踢足球太笨,跑不过男生’。其实不是大家没兴趣,是被‘性别该做什么’的想法困住了。”
为了让调研更全面,念熙和社团成员们花了两周时间,覆盖了学校初一到初三的12个班级,发放了480份问卷,还走访了6个活动课的老师。手工课的李老师告诉她:“其实有男生私下问过能不能学折纸,但看到班里大多是女生,就不好意思报名了;我也试过鼓励男生参加,可他们总说‘怕被嘲笑’。”足球课的张教练也有类似的困扰:“有几个女生跑得又快又灵活,很有潜力,但每次分组练习,男生总不自觉把她们排在后面,慢慢女生就没信心了。”
周三的社团活动上,念熙把调研数据整理成PPT,投影在活动室的白墙上。屏幕上,不同活动课的性别参与率柱状图清晰分明:手工、陶艺、绘画等“偏静”的活动,女生参与率普遍超过80%;足球、篮球、编程等“偏动”或“偏理科”的活动,男生参与率高达85%以上。台下的社团成员们看着数据,小声议论起来。
“我之前想报足球课,我同桌说‘女生踢足球会晒黑,不好看’,我就没敢报。”女生张萌皱着眉说,“其实我小时候跟爸爸踢过足球,还挺
“念熙,你看这份羽毛球课的数据,男生15人,女生13人,总算接近一点了。”社团成员陈阳抱着一摞问卷走过来,把刚统计好的表格放在她面前,“但你再看陶艺课,女生28人,男生才6人,跟手工课差不多;篮球课更夸张,男生30人,女生只有3人,好多女生说‘怕被男生笑打得不好’。”
念熙点点头,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单的柱状图:“我上周去手工课教室,听到有男生跟老师说‘手工课是女生上的,我才不去’;足球课那边,有女生想报名,却被同学说‘女生踢足球太笨,跑不过男生’。其实不是大家没兴趣,是被‘性别该做什么’的想法困住了。”
为了让调研更全面,念熙和社团成员们花了两周时间,覆盖了学校初一到初三的12个班级,发放了480份问卷,还走访了6个活动课的老师。手工课的李老师告诉她:“其实有男生私下问过能不能学折纸,但看到班里大多是女生,就不好意思报名了;我也试过鼓励男生参加,可他们总说‘怕被嘲笑’。”足球课的张教练也有类似的困扰:“有几个女生跑得又快又灵活,很有潜力,但每次分组练习,男生总不自觉把她们排在后面,慢慢女生就没信心了。”
周三的社团活动上,念熙把调研数据整理成PPT,投影在活动室的白墙上。屏幕上,不同活动课的性别参与率柱状图清晰分明:手工、陶艺、绘画等“偏静”的活动,女生参与率普遍超过80%;足球、篮球、编程等“偏动”或“偏理科”的活动,男生参与率高达85%以上。台下的社团成员们看着数据,小声议论起来。
“我之前想报足球课,我同桌说‘女生踢足球会晒黑,不好看’,我就没敢报。”女生张萌皱着眉说,“其实我小时候跟爸爸踢过足球,还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