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江念初与“书信结对”社团的第一封成长邀约-《掌心的刺》

  初冬的阳光透过明德中学文学社的玻璃窗,落在铺着浅蓝桌布的长桌上,二十多封贴着邮票的信封整齐排列,信封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写着收件地址——有云南山区小学的班级信箱,有留守儿童之家的联络点,还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宿舍。文学社社长江念初站在桌前,手里拿着一枚“星星形状”的印章,正逐封在信封角落盖上印记,印章上“见字如面”四个字,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色。

  “社长,这是最后五张鼓励卡片,我刚写完!”社员小夏抱着一沓彩色卡片跑过来,卡片上画着可爱的卡通图案,有的是微笑的太阳,有的是挥动翅膀的小鸟,还有的写着“你笔下的每一句话,都在闪闪发光”。她今年高二,之前总觉得自己“不会表达”,加入书信结对社团后,跟着江念初学写鼓励的话,现在已经能轻松写出温暖的句子。

  江念初接过卡片,仔细翻看:“写得真好!你看这张‘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未来铺路’,特别适合写给初三的同学,他们现在正为中考努力,肯定需要这样的鼓励。”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沓信纸,这是社团成员们写给结对伙伴的第一封信,有的分享校园生活里的趣事,有的讲述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还有的画了校园风景的小插画,希望能让远方的伙伴“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书信结对”社团是江念初三个月前发起的。当时她在纪录片里看到,云南山区有不少孩子因为缺乏陪伴,很少收到除了家人之外的信件;还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渴望能和同龄人交流,却没有合适的渠道。作为文学社社长,她觉得可以用“书信”这种慢下来的方式,为这些孩子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最初筹备时,江念初遇到了不少难题。首先是确定结对对象,她联系了市慈善总会,又通过姐姐的朋友找到了云南两所山区小学和本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负责人,反复沟通后,才确定了首批50位结对伙伴的名单,涵盖了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然后是招募社团成员,她在学校公告栏贴了招募海报,没想到第一天就有30多个同学报名,最后筛选出22位有耐心、爱写作的社员,组成了首批书信结对小组。

  为了让信件更有温度,江念初还制定了“三审制度”:第一审是社员互相检查,看看有没有不合适的表述;第二审是社团干部审核,确保内容积极向上;第三审是江念初终审,重点关注是否有能让结对伙伴感受到温暖的细节。比如有位社员在信里写“我们学校的樱花特别美”,江念初建议她加一句“下次我拍照片寄给你,让你也看看樱花飘落的样子”,这样能让远方的伙伴更有期待感。

  “社长,我给结对的小宇写了我们学校运动会的事,还画了我参加跑步比赛的样子,你看这样可以吗?”社员小凯拿着信纸走过来,他是个腼腆的男生,平时不太爱说话,但写起信来格外认真。信里,他详细描述了运动会上自己如何从“跑最后一名”到“坚持跑完赛程”,最后写道:“我知道你在学习上可能也会遇到困难,但没关系,只要坚持下去,就是最棒的!”

  江念初看着信里的插画,笑着说:“这个跑步的小人画得特别生动!小宇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正在学习跳绳,你可以在信里问问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