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念初的指尖在剪辑软件的时间轴上悬停片刻,屏幕里正播放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追着晚霞奔跑的画面——橘红色霞光漫过他们沾着泥土的帆布鞋,笑声混着田埂蛙鸣飘出画面,成了这段乡村教育纪录片里最鲜活的一帧。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余光瞥见坐在旁边帮着筛选素材的母亲林晚星,突然轻声开口:“妈,你说……要是我把求婚计划剪进片尾,爸会不会吓到?”
林晚星正拿着平板电脑核对白天拍摄的访谈片段,闻言抬头看向女儿,目光先落在屏幕里孩子们举着画笔画“我的老师”的认真模样,又转回来盯着江念初泛红的耳尖,忍不住笑出声:“傻丫头,你爸怎么会吓着?他指不定偷偷躲在角落抹眼泪呢。”说着放下平板凑到电脑前,指尖点了点屏幕角落那个模糊的身影,“你看,上个月去青山小学拍课时,你爸怕挡着镜头,蹲在教室后门帮孩子们捡掉在地上的蜡笔,这镜头你没删吧?他啊,从来不说支持你,却把所有心思都藏在这些小事里。”
江念初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像是被母亲戳中了心底最软的地方。今年23岁的她,大学毕业一年后成立了公益影像工作室,这部乡村教育纪录片是她的第一个独立项目,而父亲江哲自始至终都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去年冬天她决定启动项目时,江哲特意调了工作节奏,每个周末都开车陪她往偏远乡村跑,扛着比她还高的摄影器材,帮她架三脚架、收录音杆,遇到孩子们怕生,还会主动当“临时玩伴”,变魔术似的从口袋里掏出糖果,逗得孩子们围着他转。有次拍摄到傍晚突降暴雨,两人躲在村委会屋檐下,江哲把厚外套裹在她身上,自己半边肩膀被雨水打透,却还笑着指远处的云层:“你看这雨来得急,明天肯定能拍着彩虹,给片子加道好风景。”
“我原本想在片尾放这半年拍的花絮,”江念初指尖划过鼠标,点开一个名为“日常碎片”的文件夹,里面全是她偷偷拍的江哲——有他蹲在田埂上帮孩子修自行车的侧影,有他在昏暗教室里帮孩子们改作业的背影,还有他举着相机对准她时,眼里映着的细碎星光,“但昨天整理素材时突然想,不如把‘求婚’也变成素材的一部分。就像你说的,用这些藏着他的镜头当铺垫,他那么懂我,肯定能看出来。”
林晚星看着屏幕里那些未剪辑的片段,突然想起上个月跟着他们去拍“乡村读书日”的场景。那天江念初在树荫下教孩子们用拍立得记录“最想留住的瞬间”,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相机,镜头没对准风景,反而转向了站在远处的江哲,按下快门后颠颠地跑过去,奶声奶气地说:“江爷爷,你看着念初老师的样子,比天上的太阳还亮呢!”当时江哲愣了一下,耳根瞬间红透,慌忙把照片塞进上衣口袋,却被转头的江念初抓了个正着,父女俩相视而笑的画面,被林晚星悄悄用手机拍了下来。
“对了,”林晚星突然起身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塞进江念初手里,“上次青山小学的孩子们知道你在拍纪录片,偷偷录了段祝福视频,我导出来存这儿了。你要是加进片尾,保管比任何旁白都管用。”
江念初接过U盘,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心里却暖得发烫。她记得那天拍摄结束后,孩子们围着她叽叽喳喳问“念初老师什么时候和我们一起拍更多片子呀”,江哲在旁边笑着补充“等你们考上初中,叔叔阿姨还来”,现在想来,那些孩子或许早就看出了她的心思,才会对着镜头说“希望念初老师和江爷爷永远一起拍片子,永远开心”。她插好U盘点开视频,看着屏幕里孩子们凑在一起、脸蛋红扑扑的模样,听着他们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眼眶突然就湿了。
“妈,我还想在片尾加段自己的独白,”江念初吸了吸鼻子,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就说……这半年我拍了很多孩子的梦想,拍了很多乡村的希望,却发现最想留住的,是身边那个一直陪着我的人。从大学时我跟他说想做公益影像,到现在我真的成立了工作室,他从来没说过‘我支持你’,却会在我熬夜剪片时默默煮姜汤,会在我遇到难题时帮我查资料,会在我累得想放弃时,带我去看乡村的日出,说‘你看,再难的日子,也会有亮起来的时候’。我想告诉他,以后的路,我不仅想和他一起拍更多纪录片,还想和他一起柴米油盐,一起看遍我们镜头里的每一处风景。”
林晚星伸手拍了拍女儿的后背,眼里满是温柔:“说!怎么不说?你爸那个人看着沉稳,其实心里比谁都细腻。你把这些话剪进去,比任何华丽的承诺都实在。”她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已经快十一点了,“别熬太晚,明天还要去拍孩子们的毕业典礼呢。求婚计划不急,重要的是把你的心意藏进每一个镜头里。”
送走母亲后,客厅里只剩下电脑屏幕的微光。江念初端起桌上凉透的咖啡喝了一口,重新坐回电脑前。她点开素材夹,在最后新建了一个文件夹,设置了只有自己知道的密码,命名为“给江哲的独家镜头”。接着,她开始一点点筛选那些藏着父亲的片段——去年冬天他冒雪送棉衣时呵出的白气,春天他在田野里帮孩子们放风筝时扬起的衣角,夏天他在树荫下给孩子们讲摄影技巧的认真神情,秋天他陪孩子们收割庄稼时沾着麦芒的手掌,每一段都像是带着温度,在屏幕里缓缓流淌。
她把孩子们的祝福视频剪在最前面,接着是那些“偷拍”的日常碎片,然后接上那段孩子们追逐晚霞的镜头,最后留出一段空白,打算明天拍毕业典礼时,顺便在校园的银杏树下录下自己的独白。她还特意找了首江哲最
林晚星正拿着平板电脑核对白天拍摄的访谈片段,闻言抬头看向女儿,目光先落在屏幕里孩子们举着画笔画“我的老师”的认真模样,又转回来盯着江念初泛红的耳尖,忍不住笑出声:“傻丫头,你爸怎么会吓着?他指不定偷偷躲在角落抹眼泪呢。”说着放下平板凑到电脑前,指尖点了点屏幕角落那个模糊的身影,“你看,上个月去青山小学拍课时,你爸怕挡着镜头,蹲在教室后门帮孩子们捡掉在地上的蜡笔,这镜头你没删吧?他啊,从来不说支持你,却把所有心思都藏在这些小事里。”
江念初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像是被母亲戳中了心底最软的地方。今年23岁的她,大学毕业一年后成立了公益影像工作室,这部乡村教育纪录片是她的第一个独立项目,而父亲江哲自始至终都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去年冬天她决定启动项目时,江哲特意调了工作节奏,每个周末都开车陪她往偏远乡村跑,扛着比她还高的摄影器材,帮她架三脚架、收录音杆,遇到孩子们怕生,还会主动当“临时玩伴”,变魔术似的从口袋里掏出糖果,逗得孩子们围着他转。有次拍摄到傍晚突降暴雨,两人躲在村委会屋檐下,江哲把厚外套裹在她身上,自己半边肩膀被雨水打透,却还笑着指远处的云层:“你看这雨来得急,明天肯定能拍着彩虹,给片子加道好风景。”
“我原本想在片尾放这半年拍的花絮,”江念初指尖划过鼠标,点开一个名为“日常碎片”的文件夹,里面全是她偷偷拍的江哲——有他蹲在田埂上帮孩子修自行车的侧影,有他在昏暗教室里帮孩子们改作业的背影,还有他举着相机对准她时,眼里映着的细碎星光,“但昨天整理素材时突然想,不如把‘求婚’也变成素材的一部分。就像你说的,用这些藏着他的镜头当铺垫,他那么懂我,肯定能看出来。”
林晚星看着屏幕里那些未剪辑的片段,突然想起上个月跟着他们去拍“乡村读书日”的场景。那天江念初在树荫下教孩子们用拍立得记录“最想留住的瞬间”,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相机,镜头没对准风景,反而转向了站在远处的江哲,按下快门后颠颠地跑过去,奶声奶气地说:“江爷爷,你看着念初老师的样子,比天上的太阳还亮呢!”当时江哲愣了一下,耳根瞬间红透,慌忙把照片塞进上衣口袋,却被转头的江念初抓了个正着,父女俩相视而笑的画面,被林晚星悄悄用手机拍了下来。
“对了,”林晚星突然起身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塞进江念初手里,“上次青山小学的孩子们知道你在拍纪录片,偷偷录了段祝福视频,我导出来存这儿了。你要是加进片尾,保管比任何旁白都管用。”
江念初接过U盘,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心里却暖得发烫。她记得那天拍摄结束后,孩子们围着她叽叽喳喳问“念初老师什么时候和我们一起拍更多片子呀”,江哲在旁边笑着补充“等你们考上初中,叔叔阿姨还来”,现在想来,那些孩子或许早就看出了她的心思,才会对着镜头说“希望念初老师和江爷爷永远一起拍片子,永远开心”。她插好U盘点开视频,看着屏幕里孩子们凑在一起、脸蛋红扑扑的模样,听着他们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眼眶突然就湿了。
“妈,我还想在片尾加段自己的独白,”江念初吸了吸鼻子,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就说……这半年我拍了很多孩子的梦想,拍了很多乡村的希望,却发现最想留住的,是身边那个一直陪着我的人。从大学时我跟他说想做公益影像,到现在我真的成立了工作室,他从来没说过‘我支持你’,却会在我熬夜剪片时默默煮姜汤,会在我遇到难题时帮我查资料,会在我累得想放弃时,带我去看乡村的日出,说‘你看,再难的日子,也会有亮起来的时候’。我想告诉他,以后的路,我不仅想和他一起拍更多纪录片,还想和他一起柴米油盐,一起看遍我们镜头里的每一处风景。”
林晚星伸手拍了拍女儿的后背,眼里满是温柔:“说!怎么不说?你爸那个人看着沉稳,其实心里比谁都细腻。你把这些话剪进去,比任何华丽的承诺都实在。”她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已经快十一点了,“别熬太晚,明天还要去拍孩子们的毕业典礼呢。求婚计划不急,重要的是把你的心意藏进每一个镜头里。”
送走母亲后,客厅里只剩下电脑屏幕的微光。江念初端起桌上凉透的咖啡喝了一口,重新坐回电脑前。她点开素材夹,在最后新建了一个文件夹,设置了只有自己知道的密码,命名为“给江哲的独家镜头”。接着,她开始一点点筛选那些藏着父亲的片段——去年冬天他冒雪送棉衣时呵出的白气,春天他在田野里帮孩子们放风筝时扬起的衣角,夏天他在树荫下给孩子们讲摄影技巧的认真神情,秋天他陪孩子们收割庄稼时沾着麦芒的手掌,每一段都像是带着温度,在屏幕里缓缓流淌。
她把孩子们的祝福视频剪在最前面,接着是那些“偷拍”的日常碎片,然后接上那段孩子们追逐晚霞的镜头,最后留出一段空白,打算明天拍毕业典礼时,顺便在校园的银杏树下录下自己的独白。她还特意找了首江哲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