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星坐在书桌前时,窗外的银杏叶正打着旋儿落在窗台上,细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米白色信纸上映出斑驳的光影。桌面上摊着十封待写的信,收信人是“星光基金”首批资助的十位乡村女孩,最小的刚读初一,最大的和家里的江逸晨、江念熙一样,正读高二,面临着学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她握着钢笔,笔尖悬在“亲爱的晓雅:”这行字上方迟迟未动,目光落在桌角那叠厚厚的资料上——晓雅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每天放学要先喂猪、做饭,再借着昏暗的灯光写作业,却始终保持着年级前三的成绩;读高二的欣怡腿有残疾,每天要拄着旧拐杖走两公里山路上学,却从没缺过一节课;还有梦想当老师的思琪,课余总在村里的晒谷场帮低年级孩子补课,笔记本上记满了“怎么讲孩子才听得懂”的教学思路……
“妈,又在琢磨怎么写才贴心呢?”江念初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把杯子轻轻放在书桌一角,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信纸边缘的字迹。23岁的她刚结束公益纪录片的后期工作,这段时间常在家帮母亲整理基金资料。她瞥了眼母亲手里没落下的钢笔,笑着补充:“我猜你是怕话说重了,让妹妹们觉得有压力;又怕说轻了,没给够她们底气。”
林晚星无奈地笑了笑,放下钢笔揉了揉眉心:“还是你最懂我。你看晓雅的资料,她上次在电话里跟我说‘阿姨,我怕高中去县城读,奶奶没人照顾’,我想安慰她,却怕说得太随意,让她觉得我不理解她的难处;还有欣怡,她在信里说‘有时候走不动山路,就想干脆不读了’,我既想告诉她坚持的意义,又怕站着说话不腰疼,戳中她的委屈。”她拿起一张信纸,上面只写了开头几个字,“我原本想写‘别怕前路漫长’,可看着她们的故事,才觉得这六个字太轻了——她们要走的路,哪里只是‘漫长’,还有太多看得见的困难等着跨过去。”
江念初弯腰坐在书桌旁,拿起欣怡的资料翻了翻,指尖停在那张泛黄的照片上:照片里的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拄着用树枝加固过的拐杖,站在山路口笑得格外灿烂,身后是层层叠叠的青山。“妈,不如加一句‘我们会陪你走一段’?”她抬头看着林晚星,眼里满是认真,“咱们的基金不只是给学费,更该让她们知道,不是只有自己在扛。不用承诺永远,只要让她们明白,现在有我们陪着,遇到难处时能找得到人,就够了。”
林晚星的心像是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眼眶瞬间有些发热。她想起去年筹备“星光基金”的初衷——最初是在念初的纪录片里看到这些乡村女孩的故事,有的因为家境贫困面临辍学,有的因为性别偏见被家人劝着“女孩子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嫁人”,她和江哲商量后,决定拿出一部分积蓄成立基金,除了资助学费,更想帮她们解决实际难题:已经联系了县城的公益托管机构,能让晓雅带着奶奶一起住,托管里有志愿者帮忙照顾老人;给欣怡定制了轻便的轮椅,下周就能寄到,还联系了县城高中的志愿者,以后下雨天会顺路送她上学;甚至帮思琪对接了师范院校的学姐,每周会给她寄“教学笔记”,帮她提前打基础。
“你说得对,”林晚星重新拿起钢笔,在“别怕前路漫长”后面添上“我们会陪你走一段”,笔尖划过信纸时,力道比之前轻了些,却多了几分温柔,“给晓雅的信里,我要跟她说‘县城的托管已经安排好了,奶奶可以跟你一起住,每天放学你都能见到她,志愿者会帮着照顾奶奶的日常’;给欣怡的信里,要写‘新轮椅在路上了,以后上学不用再拄着旧拐杖走山路,要是遇到下雨天,记得给志愿者姐姐打电话’。”
她一边写,一边跟江念初念叨信里的细节,语气里满是细碎的牵挂:“给思琪的信,要提提她帮村里孩子补课的事,告诉她‘你现在做的事,已经在点亮别人的路了,未来你当老师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给读高二的梦瑶,得跟她说‘我家逸晨、念熙也在读高二,知道这个阶段压力大,要是觉得累了,就给我写信聊聊,我们请了老师帮你补数学,有不会的题随时问’。”
江念初坐在旁边听着,偶尔帮母亲递一张便签纸,提醒她别忘了写基金的联系电话。看着母亲认真的样子,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每次自己考试失利,林晚星也是这样坐在书桌前,给她写鼓励的小纸条,上面画着圆滚滚的小太阳,写着“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妈妈陪着你”。那些纸条她至今藏在抽屉里,每次翻到,心里都暖暖的。
“对了妈,”江念初突然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一本画册,“你不是
“妈,又在琢磨怎么写才贴心呢?”江念初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把杯子轻轻放在书桌一角,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信纸边缘的字迹。23岁的她刚结束公益纪录片的后期工作,这段时间常在家帮母亲整理基金资料。她瞥了眼母亲手里没落下的钢笔,笑着补充:“我猜你是怕话说重了,让妹妹们觉得有压力;又怕说轻了,没给够她们底气。”
林晚星无奈地笑了笑,放下钢笔揉了揉眉心:“还是你最懂我。你看晓雅的资料,她上次在电话里跟我说‘阿姨,我怕高中去县城读,奶奶没人照顾’,我想安慰她,却怕说得太随意,让她觉得我不理解她的难处;还有欣怡,她在信里说‘有时候走不动山路,就想干脆不读了’,我既想告诉她坚持的意义,又怕站着说话不腰疼,戳中她的委屈。”她拿起一张信纸,上面只写了开头几个字,“我原本想写‘别怕前路漫长’,可看着她们的故事,才觉得这六个字太轻了——她们要走的路,哪里只是‘漫长’,还有太多看得见的困难等着跨过去。”
江念初弯腰坐在书桌旁,拿起欣怡的资料翻了翻,指尖停在那张泛黄的照片上:照片里的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拄着用树枝加固过的拐杖,站在山路口笑得格外灿烂,身后是层层叠叠的青山。“妈,不如加一句‘我们会陪你走一段’?”她抬头看着林晚星,眼里满是认真,“咱们的基金不只是给学费,更该让她们知道,不是只有自己在扛。不用承诺永远,只要让她们明白,现在有我们陪着,遇到难处时能找得到人,就够了。”
林晚星的心像是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眼眶瞬间有些发热。她想起去年筹备“星光基金”的初衷——最初是在念初的纪录片里看到这些乡村女孩的故事,有的因为家境贫困面临辍学,有的因为性别偏见被家人劝着“女孩子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嫁人”,她和江哲商量后,决定拿出一部分积蓄成立基金,除了资助学费,更想帮她们解决实际难题:已经联系了县城的公益托管机构,能让晓雅带着奶奶一起住,托管里有志愿者帮忙照顾老人;给欣怡定制了轻便的轮椅,下周就能寄到,还联系了县城高中的志愿者,以后下雨天会顺路送她上学;甚至帮思琪对接了师范院校的学姐,每周会给她寄“教学笔记”,帮她提前打基础。
“你说得对,”林晚星重新拿起钢笔,在“别怕前路漫长”后面添上“我们会陪你走一段”,笔尖划过信纸时,力道比之前轻了些,却多了几分温柔,“给晓雅的信里,我要跟她说‘县城的托管已经安排好了,奶奶可以跟你一起住,每天放学你都能见到她,志愿者会帮着照顾奶奶的日常’;给欣怡的信里,要写‘新轮椅在路上了,以后上学不用再拄着旧拐杖走山路,要是遇到下雨天,记得给志愿者姐姐打电话’。”
她一边写,一边跟江念初念叨信里的细节,语气里满是细碎的牵挂:“给思琪的信,要提提她帮村里孩子补课的事,告诉她‘你现在做的事,已经在点亮别人的路了,未来你当老师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给读高二的梦瑶,得跟她说‘我家逸晨、念熙也在读高二,知道这个阶段压力大,要是觉得累了,就给我写信聊聊,我们请了老师帮你补数学,有不会的题随时问’。”
江念初坐在旁边听着,偶尔帮母亲递一张便签纸,提醒她别忘了写基金的联系电话。看着母亲认真的样子,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每次自己考试失利,林晚星也是这样坐在书桌前,给她写鼓励的小纸条,上面画着圆滚滚的小太阳,写着“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妈妈陪着你”。那些纸条她至今藏在抽屉里,每次翻到,心里都暖暖的。
“对了妈,”江念初突然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一本画册,“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