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未来里的约定-《掌心的刺》

  初冬的阳光透过“星光基金”办公室的玻璃窗,落在林晚星手中的合作协议上。纸页上“师范大学×星光基金 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的标题格外醒目,下方的条款清晰写着:为星光基金资助的乡村女孩提供师范专业定向名额,涵盖学费减免、实习指导、就业帮扶,毕业后可回到家乡乡村学校任教。

  林晚星指尖轻轻划过协议上的签名栏,眼眶忽然有些发热。从三年前第一次在贵州山村遇到想当老师却没钱读书的小娟,到今天终于和师范大学敲定合作,那些深夜修改方案、反复沟通院校、走访乡村学校的日子,此刻都有了沉甸甸的回响。

  “林老师,师范大学的王教授刚打电话,说下周可以一起去贵州的几所乡村学校调研,看看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也跟当地教育局对接下定向培养的落地细节。”基金助理小陈抱着一摞资料走进来,脸上满是兴奋,“还有,您之前资助的几个高三女孩,听说有师范生定向名额,特意发消息问能不能报名,她们说想跟星光老师一样,回村里教孩子。”

  林晚星接过资料,翻到那几个女孩的信息——小娟的成绩排在全县前五十,志愿栏里填着“师范专业”;家在云南山区的阿雅,作文里写着“想让村里的女孩都能读到高中”;四川凉山的晓晓,去年跟着林晚星参加过“乡村教师体验营”,回来后就把QQ签名改成了“要成为照亮大山的光”。

  “把定向培养的报名流程整理好,发给每个符合条件的女孩,有不懂的地方,咱们一对一跟她们解释。”林晚星叮嘱道,手指在小娟的名字上轻轻停顿,“尤其是小娟,她家里之前还在犹豫让她读师范还是早点打工,我得亲自跟她妈妈通个电话,好好说说定向培养的好处。”

  正说着,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念熙”的名字。林晚星笑着接起电话,还没开口,就听见女儿兴奋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妈!我刚在学校看到‘乡村支教志愿者’的报名通知,已经填好申请表了!要是能考上,我想去您之前说的贵州山村,跟那些姐姐们一起教孩子!”

  林晚星心里一暖,握着手机的手轻轻收紧:“傻孩子,支教可不是轻松事,山里条件苦,冬天没有暖气,夏天蚊虫多,你确定能适应?”电话那头的江念熙立刻反驳:“妈,我不怕苦!上次跟您去贵州,看到村里的孩子在漏风的教室里还认真读书,我就想以后一定要来帮他们。再说,我学的社会学,正好能给孩子们上性别平等课,跟您之前教我的一样,告诉他们‘女生也能当科学家,男生也能当老师’。”

  听着女儿坚定的语气,林晚星忽然想起江念熙小时候的样子——跟着她去基金活动现场,会主动帮乡村女孩整理书包,把自己的绘本送给她们;高中时组织“旧书捐赠”,跑遍全校收集了五百多本书寄到山区;大学加入性别平等社团后,更是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花在社区宣传、乡村调研上。

  “好,妈支持你。”林晚星的声音里满是欣慰,“正好下周我要跟师范大学的教授去贵州调研,顺便去看看小娟她们。你要是有空,咱们可以一起去,提前看看你想去的支教学校,跟孩子们聊聊天。”

  “真的吗?太好了!”江念熙的声音里满是惊喜,“我这就跟社团请假,把下周的时间空出来!对了妈,您之前说的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是不是已经定下来了?我到时候能不能跟那些姐姐们聊聊,问问她们想教什么科目,说不定我还能帮她们准备面试呢!”

  挂了电话,林晚星把和江念熙的约定记在笔记本上,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星星——这是她们母女俩的小习惯,重要的约定都会用星星标记,就像当年江念熙说要“帮山里的姐姐读书”,林晚星说要“让每个女孩都有选择的权利”,那些星星如今都慢慢变成了现实。

  一周后,林晚星和江念熙一起坐上了前往贵州的火车。江念熙特意带了两大包东西:给孩子们的文具、适合乡村孩子读的绘本、自己整理的“性别平等课教案”,还有江逸晨特意设计的“无性别”卡通贴纸——蓝色的星星、粉色的月亮、黄色的太阳,每种图案都没有标注“男孩款”“女孩款”,江逸晨说“要让孩子们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