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设计工作室的落地窗,在木质工作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江逸晨刚推开工作室的门,就看到门口的快递箱上贴着一张粉色便利贴,上面用马克笔写着“特殊教育学校寄来的”,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他快步走过去,指尖触到纸箱的瞬间,心跳不自觉地加快——这是无障碍校服投入使用后,学校第一次寄来反馈。
拆快递的动作格外轻柔,生怕弄坏里面的东西。纸箱里铺着一层柔软的泡沫纸,掀开后,一沓彩色的信封露了出来,信封上的字迹有的工整、有的歪扭,却都用胶带仔细封了口,还有几个信封上画着小太阳、小花,甚至还有一件用毛线织的迷你校服挂件,针脚虽然不算细密,却看得出来很用心。
江逸晨坐在工作台前,拿起最上面的一个黄色信封。信封上写着“江逸晨哥哥收”,字迹有些歪歪扭扭,边角还沾着一点水彩颜料。他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是一张画着蓝色校服的画纸,背面用铅笔写着几行字:“江哥哥,新校服的拉链很好拉,我不用妈妈帮忙扣扣子了,自己就能穿好去上课。老师说我很棒,我也觉得自己很棒!”落款是“小宇”,旁边还画了个举着大拇指的小人。
看着那行歪扭却充满力量的字,江逸晨的眼眶瞬间热了。他想起三个月前去特殊教育学校调研的场景——小宇是个患有轻度脑瘫的孩子,每次穿校服都要妈妈帮他扣十几分钟的扣子,因为手指协调性不好,总是扣不上。当时小宇低着头说“我想自己穿衣服”,声音小得像蚊子叫,却深深扎进了江逸晨的心里。
也是从那天起,他和团队把“方便穿脱”作为核心设计点,反复修改校服的细节:把普通的纽扣改成磁吸扣,轻轻一碰就能扣上;将拉链的拉头加粗,方便手部力量不足的孩子握住;还在裤腰两侧加了可调节的魔术贴,不用系皮带就能固定。现在看到小宇的信,江逸晨忽然觉得,之前所有的熬夜修改、反复试验,都值了。
他拿起第二个信封,里面是一张打印纸,上面贴着几张照片——有孩子穿着新校服在操场上跑步的,有几个视障孩子手拉手走在走廊上的,还有一个小女孩穿着校服坐在教室里画画,校服的袖口上,还别着之前设计的盲文姓名牌。照片背面是老师的留言:“江设计师您好,自从新校服投入使用后,孩子们的自信心明显提高了。之前很多孩子因为穿衣服慢,不愿意参加早间活动,现在都能提前穿好校服,主动去操场玩。特别要谢谢您在袖口加的盲文标签,视障孩子们再也不会拿错校服了。”
江逸晨把照片一张张摆在工作台上,手指轻轻拂过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他想起团队里的设计师小林之前说过的话:“我们设计的不是校服,是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的礼物。”当时他还笑着点头,现在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重量——一件小小的校服,不仅能解决孩子们的实际困难,还能守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像普通孩子一样,拥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快乐。
“江哥,你在看什么呢?”工作室的门被推开,团队成员小张抱着一摞设计稿走进来,看到工作台上的信封和照片,立刻凑了过来,“这是特殊教育学校寄来的?快让我看看!”
江逸晨把小宇的信递给小张,笑着说:“你看,小宇现在能自己穿校服了。还有老师说,孩子们现在都愿意主动参加活动了。”
小张看完信,又翻了翻其他的信封,眼睛也亮了:“太好了!之前我们改磁吸扣的时候,还担心会不会不牢固,现在看来完全没问题。对了,你看这个!”他拿起一个画着校服的蜡笔画,上面的校服口袋上画着一个小口袋,“这孩子还在画里给我们提建议呢,说想在校服口袋里再装个小袋子,放自己的小玩具。”
江逸晨接过蜡笔画,看着画里那个小小的附加口袋,忽然想起之前和视障孩子小诺的对话。小诺说她的助听器总是没地方放,放在书包里容易丢,揣在兜里又会硌到,有时候上体育课还要麻烦老师帮忙保管。当时他记在了笔记本上,却因为忙着优化其他细节,暂时没来得及设计。现在看到孩子的画,江逸晨立刻拿起笔,在旁边的设计稿上快速勾勒起来。
“我们在校服口袋的内侧,加一个小布兜怎么样?”江逸晨指着设计稿,对小张说,“布兜要用柔软的棉布,边缘缝上松紧带,这样助听器放进去不容易掉出来,也不会硌到孩子。再在布兜的开口处加个小小的按扣,防止运动的时候不小心滑出来。”
小张凑过来看设计稿,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之前小诺说助听器没地方放,我们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个内侧小布兜既隐蔽又实用,还不会影响校服的整体美观。”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在布兜里面缝上一层防潮布,毕竟助听器是电子产品,万一孩子出汗,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江逸晨点点头,在设计稿上标注出“防潮布”“松紧带”“按扣”等细节。他想起之前去学校时,看到有孩子把助听器放在铅笔盒里,结果不小心被铅笔戳到,当时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现在这个小布兜,不仅能解决存放问题,还能保护助听器,算是一举两得。
“对了,我们要不要再去学校一趟?”小张忽然说,“把这个新设计的细节跟老师和孩子们沟通一下,看看他们还有没有其他需求。比如布兜的大小、位置,还有按扣的松紧度,说不定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
江逸晨立刻同意:“好,我下午就跟学校老师联系,下周安排时间过去。正好我们还可以看看孩子们穿校服的实际情况,比如磁吸扣的磨损程度、盲文标签的清晰度,再收集一些新的修改建议。”
他把孩子们的信和照片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然后走到工作室的展示墙前——墙上已经贴满了设计过程中的草图、修改记录,还有之前参加国际交流会时的照片。江逸晨找了个显眼的位置,用图钉把小宇的信和那张蜡笔画钉在墙上,又把老师寄来的照片一张张贴在旁边。
“这比任何设计奖项都珍贵。”江逸晨看着墙上的信和照片,对围过来的团队成员说,“我们之前参加设计比赛,拿过不少奖杯和证书,但那些都只是对设计能力的认可。而这些信、这些照片,是孩子们用真心给我们的反馈,是对我们‘尊重每一个孩子’这个设计理念的肯定。”
团队里的老设计师王姐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慨:“我做设计这么多年,之前总想着怎么做出好看、获奖的作品,直到跟你一起做这个无障碍校服项目,才明白设计的真正意义——不是追求华丽的外表,而是解决别人的困难,给别人带去温暖。”
“是啊,”小林也附和道,“上次去学校,有个自闭症孩子不愿意跟人说话,却主动拉着我的手,摸了摸校服上的磁吸扣,当时我就觉得,我们做的这件事,特别有意义。”
江逸晨看着团队成员们真诚的眼神,心里满是感动。他想起当初组建这个无障碍设计团队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做特殊儿童的校服没市场,也拿不到大奖”,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他始终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江哲去乡村小学时,看到的那些因为没有合适的学习用品而失落的孩子。现在,他终于能用自己的设计,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做些什么了。
下午,江逸晨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李老师打了电话,说了想加内侧小布兜的想法,还提到想下周去学校和孩子们沟通。李老师特别开心,说:“孩子们肯定特别期待!昨天还有孩子问我,江哥哥什么时候再来,他们想亲手给你送画呢。”
挂了电话,江逸晨又拿起小宇的信,反复看了几遍。信里那句“我不用妈妈帮忙扣扣子,自己就能穿啦”,像一股暖流,在他心里久久不散。他打开电脑,把新设计的内侧小布兜细节画成效果图,还在旁边标注了“参考小宇的反馈,优化穿脱便利性”“根据小诺的需求,增加助听器存放口袋”,希望能让团队成员们都记住,每一个设计细节的背后,都是孩子们的真实需求。
傍晚的时候,江哲打来电话,问他无障碍校服的使用情况。江逸晨拿着手机,走到展示墙前,对着电话那头的父亲说:“爸,学校寄来孩子们的信了,有个孩子说自己能独立穿校服了,还有老师说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了。我今天还在设计稿上加了个内侧小布兜,方便孩子们放助听器。”
电话那头的江哲笑了,声音里满是欣慰:“好,好啊!你能关注到孩子们的每一个小需求,这比什么都重要。记得下周去学校的时候,代我向孩子们问好,告诉他们,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我们最开心的事。”
挂了电话,江逸晨看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无障碍校服的设计还没有结束,未来还会有更多需要优化的细节——比如给有触觉障碍的孩子设计更明显的校服标识,比如为肢体障碍的孩子调整校服的剪裁,让他们活动更方便。但他不着急,因为他知道,只要始终把孩子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就能设计出真正让他们
拆快递的动作格外轻柔,生怕弄坏里面的东西。纸箱里铺着一层柔软的泡沫纸,掀开后,一沓彩色的信封露了出来,信封上的字迹有的工整、有的歪扭,却都用胶带仔细封了口,还有几个信封上画着小太阳、小花,甚至还有一件用毛线织的迷你校服挂件,针脚虽然不算细密,却看得出来很用心。
江逸晨坐在工作台前,拿起最上面的一个黄色信封。信封上写着“江逸晨哥哥收”,字迹有些歪歪扭扭,边角还沾着一点水彩颜料。他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是一张画着蓝色校服的画纸,背面用铅笔写着几行字:“江哥哥,新校服的拉链很好拉,我不用妈妈帮忙扣扣子了,自己就能穿好去上课。老师说我很棒,我也觉得自己很棒!”落款是“小宇”,旁边还画了个举着大拇指的小人。
看着那行歪扭却充满力量的字,江逸晨的眼眶瞬间热了。他想起三个月前去特殊教育学校调研的场景——小宇是个患有轻度脑瘫的孩子,每次穿校服都要妈妈帮他扣十几分钟的扣子,因为手指协调性不好,总是扣不上。当时小宇低着头说“我想自己穿衣服”,声音小得像蚊子叫,却深深扎进了江逸晨的心里。
也是从那天起,他和团队把“方便穿脱”作为核心设计点,反复修改校服的细节:把普通的纽扣改成磁吸扣,轻轻一碰就能扣上;将拉链的拉头加粗,方便手部力量不足的孩子握住;还在裤腰两侧加了可调节的魔术贴,不用系皮带就能固定。现在看到小宇的信,江逸晨忽然觉得,之前所有的熬夜修改、反复试验,都值了。
他拿起第二个信封,里面是一张打印纸,上面贴着几张照片——有孩子穿着新校服在操场上跑步的,有几个视障孩子手拉手走在走廊上的,还有一个小女孩穿着校服坐在教室里画画,校服的袖口上,还别着之前设计的盲文姓名牌。照片背面是老师的留言:“江设计师您好,自从新校服投入使用后,孩子们的自信心明显提高了。之前很多孩子因为穿衣服慢,不愿意参加早间活动,现在都能提前穿好校服,主动去操场玩。特别要谢谢您在袖口加的盲文标签,视障孩子们再也不会拿错校服了。”
江逸晨把照片一张张摆在工作台上,手指轻轻拂过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他想起团队里的设计师小林之前说过的话:“我们设计的不是校服,是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的礼物。”当时他还笑着点头,现在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重量——一件小小的校服,不仅能解决孩子们的实际困难,还能守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像普通孩子一样,拥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快乐。
“江哥,你在看什么呢?”工作室的门被推开,团队成员小张抱着一摞设计稿走进来,看到工作台上的信封和照片,立刻凑了过来,“这是特殊教育学校寄来的?快让我看看!”
江逸晨把小宇的信递给小张,笑着说:“你看,小宇现在能自己穿校服了。还有老师说,孩子们现在都愿意主动参加活动了。”
小张看完信,又翻了翻其他的信封,眼睛也亮了:“太好了!之前我们改磁吸扣的时候,还担心会不会不牢固,现在看来完全没问题。对了,你看这个!”他拿起一个画着校服的蜡笔画,上面的校服口袋上画着一个小口袋,“这孩子还在画里给我们提建议呢,说想在校服口袋里再装个小袋子,放自己的小玩具。”
江逸晨接过蜡笔画,看着画里那个小小的附加口袋,忽然想起之前和视障孩子小诺的对话。小诺说她的助听器总是没地方放,放在书包里容易丢,揣在兜里又会硌到,有时候上体育课还要麻烦老师帮忙保管。当时他记在了笔记本上,却因为忙着优化其他细节,暂时没来得及设计。现在看到孩子的画,江逸晨立刻拿起笔,在旁边的设计稿上快速勾勒起来。
“我们在校服口袋的内侧,加一个小布兜怎么样?”江逸晨指着设计稿,对小张说,“布兜要用柔软的棉布,边缘缝上松紧带,这样助听器放进去不容易掉出来,也不会硌到孩子。再在布兜的开口处加个小小的按扣,防止运动的时候不小心滑出来。”
小张凑过来看设计稿,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之前小诺说助听器没地方放,我们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个内侧小布兜既隐蔽又实用,还不会影响校服的整体美观。”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在布兜里面缝上一层防潮布,毕竟助听器是电子产品,万一孩子出汗,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江逸晨点点头,在设计稿上标注出“防潮布”“松紧带”“按扣”等细节。他想起之前去学校时,看到有孩子把助听器放在铅笔盒里,结果不小心被铅笔戳到,当时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现在这个小布兜,不仅能解决存放问题,还能保护助听器,算是一举两得。
“对了,我们要不要再去学校一趟?”小张忽然说,“把这个新设计的细节跟老师和孩子们沟通一下,看看他们还有没有其他需求。比如布兜的大小、位置,还有按扣的松紧度,说不定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
江逸晨立刻同意:“好,我下午就跟学校老师联系,下周安排时间过去。正好我们还可以看看孩子们穿校服的实际情况,比如磁吸扣的磨损程度、盲文标签的清晰度,再收集一些新的修改建议。”
他把孩子们的信和照片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然后走到工作室的展示墙前——墙上已经贴满了设计过程中的草图、修改记录,还有之前参加国际交流会时的照片。江逸晨找了个显眼的位置,用图钉把小宇的信和那张蜡笔画钉在墙上,又把老师寄来的照片一张张贴在旁边。
“这比任何设计奖项都珍贵。”江逸晨看着墙上的信和照片,对围过来的团队成员说,“我们之前参加设计比赛,拿过不少奖杯和证书,但那些都只是对设计能力的认可。而这些信、这些照片,是孩子们用真心给我们的反馈,是对我们‘尊重每一个孩子’这个设计理念的肯定。”
团队里的老设计师王姐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慨:“我做设计这么多年,之前总想着怎么做出好看、获奖的作品,直到跟你一起做这个无障碍校服项目,才明白设计的真正意义——不是追求华丽的外表,而是解决别人的困难,给别人带去温暖。”
“是啊,”小林也附和道,“上次去学校,有个自闭症孩子不愿意跟人说话,却主动拉着我的手,摸了摸校服上的磁吸扣,当时我就觉得,我们做的这件事,特别有意义。”
江逸晨看着团队成员们真诚的眼神,心里满是感动。他想起当初组建这个无障碍设计团队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做特殊儿童的校服没市场,也拿不到大奖”,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他始终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江哲去乡村小学时,看到的那些因为没有合适的学习用品而失落的孩子。现在,他终于能用自己的设计,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做些什么了。
下午,江逸晨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李老师打了电话,说了想加内侧小布兜的想法,还提到想下周去学校和孩子们沟通。李老师特别开心,说:“孩子们肯定特别期待!昨天还有孩子问我,江哥哥什么时候再来,他们想亲手给你送画呢。”
挂了电话,江逸晨又拿起小宇的信,反复看了几遍。信里那句“我不用妈妈帮忙扣扣子,自己就能穿啦”,像一股暖流,在他心里久久不散。他打开电脑,把新设计的内侧小布兜细节画成效果图,还在旁边标注了“参考小宇的反馈,优化穿脱便利性”“根据小诺的需求,增加助听器存放口袋”,希望能让团队成员们都记住,每一个设计细节的背后,都是孩子们的真实需求。
傍晚的时候,江哲打来电话,问他无障碍校服的使用情况。江逸晨拿着手机,走到展示墙前,对着电话那头的父亲说:“爸,学校寄来孩子们的信了,有个孩子说自己能独立穿校服了,还有老师说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了。我今天还在设计稿上加了个内侧小布兜,方便孩子们放助听器。”
电话那头的江哲笑了,声音里满是欣慰:“好,好啊!你能关注到孩子们的每一个小需求,这比什么都重要。记得下周去学校的时候,代我向孩子们问好,告诉他们,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我们最开心的事。”
挂了电话,江逸晨看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无障碍校服的设计还没有结束,未来还会有更多需要优化的细节——比如给有触觉障碍的孩子设计更明显的校服标识,比如为肢体障碍的孩子调整校服的剪裁,让他们活动更方便。但他不着急,因为他知道,只要始终把孩子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就能设计出真正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