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课堂里的视野-《掌心的刺》

  周三下午的课刚结束,江念熙的手机就震了一下,屏幕上跳出“苏晓”的名字——这是她大学同宿舍的闺蜜,现在在市实验国际学校当助教。她快步走到教学楼外的香樟树下接起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苏晓带着兴奋的声音:“念熙!你爸那门‘跨文化性别教育课’太火了!今天我们班讨论‘瑞典父母共享产假’,有个男生说‘原来爸爸也能多陪宝宝,我以后也要跟妈妈一起分担照顾弟弟的事’,还有女生聊‘印度女性受教育权’,都在说要多查资料,了解别的国家是怎么帮女生上学的!”

  江念熙靠在树干上,听着苏晓的话,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来。她想起上个月江哲准备课程试点时,熬夜查了二十多个国家的性别政策资料,从瑞典的“父母共享育儿假”到卢旺达的“女性议会席位配额”,每一份案例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还特意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就怕孩子们觉得枯燥。当时江哲还跟她说:“性别平等不是一句口号,得让孩子们看到不同国家的人是怎么做的,才能真正打开思路。”

  “真的吗?那太好了!”江念熙忍不住说,“我爸之前还担心孩子们不感兴趣,特意准备了好多互动话题呢。”

  “感兴趣得很!”苏晓的声音更响了些,“今天讨论到‘日本女性职场晋升’时,有个女生举手说‘我妈妈是公司经理,她总说加班没时间陪我,要是我们国家也有瑞典那样的政策,妈妈是不是就能多休息了’,还有孩子问‘为什么有的国家女生不能上学,我们能做些什么帮她们’。你爸这课啊,真是让孩子们想了好多以前没考虑过的事!”

  挂了电话,江念熙快步往家走。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她想起小时候,江哲就总跟她讲不同国家的故事——说挪威的小朋友冬天会跟着父母去森林里露营,学习辨认植物;说肯尼亚的女孩靠社区资助上学,长大后回来当老师教更多孩子。那时候她听不懂“性别平等”“文化差异”这些词,却记住了江哲说的“世界很大,要学会用不同的眼睛看问题”。

  回到家时,江哲正坐在书房里改课件,电脑屏幕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他戴着眼镜,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偶尔停下来喝一口旁边的菊花茶——那是林晚星特意泡的,说他最近备课辛苦,得败败火。

  “爸,我跟你说个好消息!”江念熙凑到书桌边,把苏晓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江哲,“苏晓说孩子们讨论得特别积极,还想多了解别的国家的情况呢!”

  江哲停下手里的动作,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看着江念熙说:“这就是跨文化课程的意义啊。以前咱们说性别平等,总局限在‘男生女生要一样’,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一样。让孩子们看看瑞典怎么让父母一起带孩子,印度怎么帮女生争取上学的机会,他们才能明白,性别平等不是单一的标准,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有人在为公平努力,他们也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江念熙点点头,看着电脑屏幕上的课件,忽然想起什么:“爸,苏晓还说有孩子问‘能不能帮别的国家的女生上学’,咱们能不能在课程里加个环节,让孩子们跟国外的小朋友聊聊天?这样他们就能直接了解别的国家的情况,还能交朋友呢!”

  江哲眼睛一亮,拍了下手:“这个主意好!我之前就想过要加国际交流的内容,只是没确定具体形式。现在看来,让孩子们直接连线聊天,比我们讲案例更有意义。他们可以问国外的小朋友‘你们家谁做饭’‘女生能不能参加足球队’,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化差异,也能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说着,江哲重新戴上眼镜,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草拟“学生国际交流”环节的方案。他先列出要联系的国家——瑞典、印度、日本、肯尼亚,这些都是课程里提到过的国家,孩子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又写下交流的主题:“我们家的分工”“学校里的男生女生”“我想为公平做的小事”,每一个主题都对应着课程里的知识点,既能巩固学习内容,又能让孩子们有话可聊。

  “爸,我可以帮你找资料!”江念熙主动请缨,“我之前在学校认识一个瑞典交换生,她肯定愿意帮忙联系当地的学校。还有我表姐在日本留学,也能帮咱们问问那边的小学有没有兴趣合作!”

  “好啊!”江哲笑着点头,“那咱们分工合作,你负责联系国外的学校,我来设计交流的流程,还要准备翻译志愿者——毕竟孩子们的外语水平不一样,得有人帮忙翻译,才能让交流更顺畅。”

  林晚星做好晚饭走进书房时,看到父女俩正凑在电脑前讨论得热火朝天。她把水果盘放在桌上,笑着问:“什么事这么热闹?饭都快凉了。”

  “妈,我们要在爸爸的课程里加国际交流环节!”江念熙兴奋地说,“让咱们试点学校的孩子跟国外的小朋友连线聊天,聊聊家里的分工,聊聊学校里的事,这样他们就能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性别平等情况了!”

  林晚星拿起一块苹果递给江哲,又给江念熙递了一块,眼里满是赞同:“这个想法特别好。孩子们光听老师讲,印象不一定深,要是能跟国外的小朋友直接交流,肯定能记住更多东西。比如瑞典的孩子说‘我爸爸每周都要休育儿假陪我’,咱们的孩子就会想‘原来爸爸也能多陪我’,这样才能真正把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活里。”

  吃饭的时候,一家三口还在继续讨论交流环节的细节。林晚星提议在交流前加一个“准备会”,让孩子们先写下自己想问的问题,老师再帮忙修改,这样既能保证交流的质量,又能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礼貌地提问。江哲觉得这个建议很有必要,立刻记在笔记本上。江念熙则说要制作一个“交流手册”,里面有不同国家的礼仪常识,比如跟印度小朋友聊天时不能问“你家有多少钱”,跟肯尼亚小朋友聊天时可以聊“你们那里的动物”,这样能让孩子们学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

  晚上,江念熙就给瑞典交换生艾米发了消息,跟她说明情况。艾米很快回复:“我特别支持!我可以联系我以前就读的小学,那里的老师肯定愿意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就跟中国的小朋友通过邮件交流过,特别有意思!”

  接着,她又给日本的表姐发了微信。表姐回复说:“我认识东京一所小学的老师,我明天就跟她说说,应该没问题。现在日本也很重视性别平等教育,他们的学生肯定也愿意跟中国的小朋友交流。”

  江念熙把好消息告诉江哲时,江哲正在跟试点学校的校长打电话,商量交流环节的时间安排。校长说:“江老师,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我们学校全力支持,下周就可以安排第一期交流,先跟瑞典的学校连线,让孩子们试试水。”

  挂了电话,江哲看着江念熙,脸上满是期待:“下周就能开始第一期交流了!咱们得赶紧把准备工作做好,给孩子们选好连线的教室,准备好设备,还要培训翻译志愿者。对了,你明天跟苏晓说一声,让她帮忙在学生里选几个代表,提前准备一下想聊的话题,这样交流的时候会更顺利。”

  “好!我明天一早就跟苏晓说!”江念熙点头答应,心里满是激动。她想象着下周交流时的场景——试点学校的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对着屏幕跟瑞典的小朋友打招呼,问他们“你们家谁洗碗”“女生能不能参加棒球社”,国外的小朋友也会问“你们学校有女生当班长吗”“爸爸会陪你们做手工吗”。那样的画面,一定特别温暖,也特别有意义。

  接下来的几天,父女俩忙得不亦乐乎。江念熙联系了学校的外语系,招募了十名翻译志愿者,还组织他们进行了培训,教他们如何准确地翻译孩子们的话,如何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国外小朋友的回答。江哲则忙着跟国外学校的老师沟通交流流程,确定每个环节的时间,还制作了精美的PPT,里面有不同国家的国旗、风景照片,还有孩子们可能会用到的简单外语句子,比如“你好”“谢谢”“我叫XX”。

  林晚星也没闲着,她帮着准备交流时要用的小礼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印有中国传统图案的书签,上面写着“友谊长存”,准备送给国外的小朋友。她还跟江哲一起,给孩子们写了一封鼓励信,告诉他们“交流不是为了比谁的国家更好,而是为了学会理解和尊重,为了一起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公平、更美好”。

  交流活动的前一天,江念熙跟着江哲去了试点学校的教室,检查设备情况。教室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摄像头和麦克风,苏晓带着几个学生代表,正在练习如何跟国外的小朋友打招呼。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走到江念熙身边,小声问:“学姐,瑞典的小朋友会不会觉得我问的问题很奇怪啊?我想知道他们的妈妈是不是也会每天给他们做早饭。”

  江念熙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笑着说:“不会呀。你的问题特别好,瑞典的小朋友肯定愿意跟你分享。你想想,要是瑞典的小朋友问你‘你妈妈每天给你做早饭吗’,你是不是也很愿意回答?交流就是要分享彼此的生活,不管是开心的事,还是平常的事,都是很有意义的。”

  小女孩点点头,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转身跑回小伙伴身边,跟他们一起练习打招呼的句子。江念熙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想起江哲说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们要做的,就是点燃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愿意去了解、去思考、去行动。”

  交流活动当天,江念熙也去了学校。教室里坐满了孩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和紧张。屏幕上,瑞典学校的教室清晰可见,十几个金发碧眼的小朋友正对着镜头挥手,脸上满是笑容。

  “你好!”中国的孩子们齐声说道,声音响亮又整齐。

  “你好!”瑞典的小朋友也用不太标准的中文回答,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交流开始后,孩子们的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中国的孩子问:“你们家谁做饭?谁洗碗呀?”瑞典的小朋友回答:“有时候是妈妈做饭,有时候是爸爸做饭,洗碗的话,我们全家一起分工,我也会帮忙洗自己的小碗。”中国的孩子又问:“你们学校的女生可以参加足球队吗?”瑞典的小朋友说:“当然可以!我们班就有好几个女生是足球队的,踢得可好了!”

  瑞典的小朋友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你们的爸爸会陪你们玩游戏吗?”中国的一个小男孩举手回答:“以前我爸爸总说工作忙,没时间陪我玩。但自从上了江老师的课,他现在每周都会抽时间陪我踢足球,还跟我说‘男生也要多陪家人’!”

  听到这里,江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就是课程的意义所在——不仅要让孩子们学到知识,还要让他们影响身边的人,让性别平等的理念,从课堂走进家庭,走进生活。

  交流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互相道别,还约定下次要聊更多有趣的话题。中国的孩子把准备好的书签送给瑞典的小朋友,瑞典的小朋友也拿出自己画的画,送给中国的小伙伴。屏幕上,孩子们的笑脸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温暖了整个教室。

  离开学校的时候,苏晓跟江念熙说:“今天有个孩子跟我说,他以后要好好学习外语,还要去瑞典看看,跟那里的小朋友一起踢足球。还有个孩子说,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制定‘家庭分工表’,每个人都要承担家务。你爸这课啊,真是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江念熙回头看了看教学楼,夕阳正照在教室的窗户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她想起江哲说的“课堂里的视野”——是啊,课堂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是连接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看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才能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才能真正理解“性别平等”的含义,才能成长为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晚上回家,江哲把交流活动的照片和视频整理好,发在了课程的公众号上。配文写道:“当中国的孩子问‘瑞典的爸爸会陪孩子吗’,当瑞典的孩子说‘女生也能踢足球’,我们知道,性别平等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课堂的视野,就是世界的模样。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开放与包容中成长,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推动公平的力量。”

  没过多久,公众号下面就有了很多留言。有家长说:“我家孩子今天回来跟我说,要跟爸爸一起洗碗,还说‘瑞典的小朋友都是这样的’,太让人惊喜了!”有老师说:“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太有意义了,既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又巩固了课程知识,希望以后能多举办几次!”

  江念熙看着这些留言,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这只是“跨文化性别教育课程”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要联系更多国家的学校,要设计更多有趣的交流环节,要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但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开阔的视野,拥有包容的心态,就一定能让性别平等的理念,传遍更多的地方,影响更多的人。

  客厅里,林晚星正在给花浇水,江哲在旁边整理课件,灯光柔和地洒在他们身上。江念熙走过去,坐在他们身边,拿起桌上的交流手册,翻看着孩子们写下的问题和回答。她忽然觉得,这样的画面,就是最温暖的生活——一家人一起,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努力,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而行动。而课堂里的那些视野,不仅照亮了孩子们的未来,也照亮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