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教育机构办公室里,只有电脑屏幕的光在江哲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退休三年,他鲜少再为工作熬到这么晚,可此刻指尖悬在鼠标上方,却迟迟落不下去——屏幕上那条被顶到本地教育话题前排的家长留言,像根刺扎在眼底:“江念初老师这课就是在混淆性别!男生就得有男生样,女生就得有女生样,教孩子学那些‘不伦不类’的,是要毁了他们的价值观!”
下面跟着数百条附和的评论,有人晒出孩子在课堂上画的“男生戴发卡”的画,指责机构的“性别平等启蒙课”“带歪了孩子”;有人甚至艾特了教育监管部门的官方账号,要求停掉这门“有问题”的课。江哲看着“江念初”三个字被反复提及,胸口像压了块石头——这是女儿接手机构后,花了大半年打磨的核心课程,如今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办公桌上的枸杞茶已经凉透,杯壁凝着的水珠滴落在一份教案封面上,晕开了“性别平等启蒙课(修订版)”几个字。那是念初上周刚给他的,扉页上还留着女儿的字迹:“爸,这是结合您上次提的建议改的,您再帮我把把关。”江哲起身走到文件柜前,拉开最底层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沓沓资料——有念初最初手写的课程框架,页边空白处写满了她的思考;有父女俩一起走访城郊小学时,记录下农村孩子对“性别分工”刻板认知的笔记;还有去年冬天,念初和儿童心理专家讨论后,标注着“避免用标签定义孩子”的核心原则手稿。
这门课哪里是“噱头”?是念初跑了十多所学校、访谈了上百位家长才定下的方向,是父女俩对着课程细节争论到深夜才磨出的内容。江哲指尖拂过那些纸页,忽然想起念初接手机构时说的话:“爸,我想做些真正能帮到孩子的教育,不是只教知识,还要教他们怎么接纳自己、尊重别人。”
手机在桌面轻轻震动,是念初发来的消息:“爸,您别总盯着网上的评论了,我刚在班级群里问了,好多学生说最
下面跟着数百条附和的评论,有人晒出孩子在课堂上画的“男生戴发卡”的画,指责机构的“性别平等启蒙课”“带歪了孩子”;有人甚至艾特了教育监管部门的官方账号,要求停掉这门“有问题”的课。江哲看着“江念初”三个字被反复提及,胸口像压了块石头——这是女儿接手机构后,花了大半年打磨的核心课程,如今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办公桌上的枸杞茶已经凉透,杯壁凝着的水珠滴落在一份教案封面上,晕开了“性别平等启蒙课(修订版)”几个字。那是念初上周刚给他的,扉页上还留着女儿的字迹:“爸,这是结合您上次提的建议改的,您再帮我把把关。”江哲起身走到文件柜前,拉开最底层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沓沓资料——有念初最初手写的课程框架,页边空白处写满了她的思考;有父女俩一起走访城郊小学时,记录下农村孩子对“性别分工”刻板认知的笔记;还有去年冬天,念初和儿童心理专家讨论后,标注着“避免用标签定义孩子”的核心原则手稿。
这门课哪里是“噱头”?是念初跑了十多所学校、访谈了上百位家长才定下的方向,是父女俩对着课程细节争论到深夜才磨出的内容。江哲指尖拂过那些纸页,忽然想起念初接手机构时说的话:“爸,我想做些真正能帮到孩子的教育,不是只教知识,还要教他们怎么接纳自己、尊重别人。”
手机在桌面轻轻震动,是念初发来的消息:“爸,您别总盯着网上的评论了,我刚在班级群里问了,好多学生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