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深入教育:乡村学校的真实写照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一辆看不出牌子的半旧越野车就停在了县政府招待所的后门。
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老烟枪,姓刘,人称老刘。他靠在车门上,叼着烟,眯着眼打量着从招待所里走出来的林枫和小芹。他给县里领导开车十几年,形形色色的人物见过不少,像林枫这么年轻就坐上副县长位置的,还是头一个。更别提,这位新领导放着油光锃亮的奥迪不坐,偏要他从后勤处捣鼓出这么一辆颠簸起来能把肠子都摇出来的“微服私访”专用车。
“林县长,坐稳了,去黑石沟那路,可不是一般的路。”老刘把烟头往地上一扔,用脚尖碾灭,话里有话。
小芹抱着个大号保温杯,里面是她特意泡的浓茶,生怕领导在路上犯困。她第一次参与这种“调研”,小脸蛋因为兴奋和紧张而泛着红晕,看什么都新鲜。
林枫点点头,没多说什么,直接拉开车后门坐了进去。
车子驶出县城,平坦的柏油路很快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再往前,就只剩下被重型卡车压得面目全非的土路。车身开始像筛糠一样剧烈地抖动起来,窗外的景物也从整齐的楼房,变成了低矮破旧的民居和连绵不绝的荒山。
小芹的兴奋劲儿很快就被颠簸消磨殆尽,她紧紧抓着扶手,脸色发白,好几次都差点吐出来。
林枫却像是没事人一样,目光始终落在窗外。他看到路边背着背篓、佝偻着腰上山的老人,看到在自家门口泥地里玩耍、满身尘土的孩子。这些景象,与教育局报告里那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字句,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开了近三个小时,越野车终于在一个狭窄的山坳里停下。
“林县长,到了。”老刘熄了火,揉着被方向盘震得发麻的手腕,“前面车开不进去了,得走进去。”
所谓的黑石沟小学,连个像样的校门都没有,就是两根锈迹斑斑的水泥柱子,中间连着一扇掉了漆的铁栅栏门,门上用红油漆写的“黑石沟小学”几个字,已经斑驳得快要认不出来了。
院子不大,是一片被孩子们踩得结结实实的黄土地。唯一的体育设施,是一个歪歪扭扭的篮球架,篮筐是用粗铁丝拧成的,篮网早已不见踪影。院子中央的旗杆上,一面洗得发白的五星红旗,在山风里倔强地飘着。
听到汽车声,一个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的男人从一排平房里走了出来。他穿着一件灰色的旧中山装,袖口磨得发亮,脸上布满了沟壑,皮肤是常年日晒雨淋的黝黑。
“你们是?”男人看到林枫一行人,眼神里带着警惕和疑惑。
“我们是从县里来的,想来学校看看。”林枫主动伸出手,“我叫林枫。您是这里的老师吧?”
“我叫王建国,是这儿的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男人愣了一下,有些局促地在自己衣服上擦了擦手,才和林枫握了一下,“快,快请进,屋里坐。”
所谓的校长办公室,就是教室的一角,用一块木板隔开的狭小空间。一张瘸了一条腿的办公桌,一把吱嘎作响的藤椅,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红红绿绿的,是这间屋里最鲜亮的色彩。
“学校条件差,让领导见笑了。”王建国给他们倒了三杯热水,用的是那种印着红双喜的搪瓷缸,缸沿上还有几处磕碰的痕迹。
“王校长,您别客气,我们就是来随便看看,了解一下情况。”林枫捧着温热的茶缸,目光扫过整个教室。
教室里摆着二十几套桌椅,高高低低,新旧不一,像是从不同地方拼凑来的。孩子们还没上课,三三两两地聚在院子里,好奇地朝这边张望着。他们大多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小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但那一道道投向陌生人的目光,却清澈得像山里的泉水。
“王校长,现在学校有几个年级?多少学生?”林枫问道。
“三个年级,一个复式班,总共二十八个娃。”王建国叹了口气,“一年级五个,二年级十二个,三年级十一个。读完三年级,就得去镇上的中心校了,每天来回要走二十里山路。”
林枫的心沉了一下。他想起了教育局报告里那句“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原来所谓的“一体化”,就是让几岁的孩子每天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四个小时。
“学校的硬件设施怎么样?”林枫指了指墙角一台蒙着塑料布的旧电视机,“我听说,县里这几年投入了上亿资金,对乡村学校进行改造升级?”
听到这话,王建国脸上露出一抹苦涩的、难以言喻的笑容。他走过去,掀开那块塑料布,露出电视机满是划痕的屏幕。
“这台电视,就是前年‘升级’的,县一中淘汰下来的。说是让我们搞远程教学,可这山里信号时好时坏,电也供不稳,开了几次,画面卡得像幻灯片,后来就没人看了。”
他又指了指教室里那几盏光线昏暗的节能灯:“还有这个,去年给换的。以前我们用的是四十瓦的灯泡,虽然费电,但亮堂。现在这个,省电是省电了,可一到阴雨天,孩子们看书都费劲。”
小芹站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她脑海里那些关于“智慧课堂”、“数字校园”的美好想象,被眼前这台旧电视和几盏昏暗的灯泡击得粉碎。
“那……那报告里说的图书馆、实验室呢?”她忍不住小声问。
王建国看了她一眼,没说话,只是领着他们走到教室后面。那里有一个靠墙立着的、掉了漆的木头柜子,玻璃门上积着厚厚的灰。柜子里,稀稀拉拉地摆着几十本书,大多是些封面破损的童话故事和旧版《十万个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图书馆。”王建国的语气很平静,没有抱怨,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至于实验室……可能就是院子里那片泥地吧,孩子们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一辆看不出牌子的半旧越野车就停在了县政府招待所的后门。
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老烟枪,姓刘,人称老刘。他靠在车门上,叼着烟,眯着眼打量着从招待所里走出来的林枫和小芹。他给县里领导开车十几年,形形色色的人物见过不少,像林枫这么年轻就坐上副县长位置的,还是头一个。更别提,这位新领导放着油光锃亮的奥迪不坐,偏要他从后勤处捣鼓出这么一辆颠簸起来能把肠子都摇出来的“微服私访”专用车。
“林县长,坐稳了,去黑石沟那路,可不是一般的路。”老刘把烟头往地上一扔,用脚尖碾灭,话里有话。
小芹抱着个大号保温杯,里面是她特意泡的浓茶,生怕领导在路上犯困。她第一次参与这种“调研”,小脸蛋因为兴奋和紧张而泛着红晕,看什么都新鲜。
林枫点点头,没多说什么,直接拉开车后门坐了进去。
车子驶出县城,平坦的柏油路很快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再往前,就只剩下被重型卡车压得面目全非的土路。车身开始像筛糠一样剧烈地抖动起来,窗外的景物也从整齐的楼房,变成了低矮破旧的民居和连绵不绝的荒山。
小芹的兴奋劲儿很快就被颠簸消磨殆尽,她紧紧抓着扶手,脸色发白,好几次都差点吐出来。
林枫却像是没事人一样,目光始终落在窗外。他看到路边背着背篓、佝偻着腰上山的老人,看到在自家门口泥地里玩耍、满身尘土的孩子。这些景象,与教育局报告里那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字句,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开了近三个小时,越野车终于在一个狭窄的山坳里停下。
“林县长,到了。”老刘熄了火,揉着被方向盘震得发麻的手腕,“前面车开不进去了,得走进去。”
所谓的黑石沟小学,连个像样的校门都没有,就是两根锈迹斑斑的水泥柱子,中间连着一扇掉了漆的铁栅栏门,门上用红油漆写的“黑石沟小学”几个字,已经斑驳得快要认不出来了。
院子不大,是一片被孩子们踩得结结实实的黄土地。唯一的体育设施,是一个歪歪扭扭的篮球架,篮筐是用粗铁丝拧成的,篮网早已不见踪影。院子中央的旗杆上,一面洗得发白的五星红旗,在山风里倔强地飘着。
听到汽车声,一个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的男人从一排平房里走了出来。他穿着一件灰色的旧中山装,袖口磨得发亮,脸上布满了沟壑,皮肤是常年日晒雨淋的黝黑。
“你们是?”男人看到林枫一行人,眼神里带着警惕和疑惑。
“我们是从县里来的,想来学校看看。”林枫主动伸出手,“我叫林枫。您是这里的老师吧?”
“我叫王建国,是这儿的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男人愣了一下,有些局促地在自己衣服上擦了擦手,才和林枫握了一下,“快,快请进,屋里坐。”
所谓的校长办公室,就是教室的一角,用一块木板隔开的狭小空间。一张瘸了一条腿的办公桌,一把吱嘎作响的藤椅,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红红绿绿的,是这间屋里最鲜亮的色彩。
“学校条件差,让领导见笑了。”王建国给他们倒了三杯热水,用的是那种印着红双喜的搪瓷缸,缸沿上还有几处磕碰的痕迹。
“王校长,您别客气,我们就是来随便看看,了解一下情况。”林枫捧着温热的茶缸,目光扫过整个教室。
教室里摆着二十几套桌椅,高高低低,新旧不一,像是从不同地方拼凑来的。孩子们还没上课,三三两两地聚在院子里,好奇地朝这边张望着。他们大多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小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但那一道道投向陌生人的目光,却清澈得像山里的泉水。
“王校长,现在学校有几个年级?多少学生?”林枫问道。
“三个年级,一个复式班,总共二十八个娃。”王建国叹了口气,“一年级五个,二年级十二个,三年级十一个。读完三年级,就得去镇上的中心校了,每天来回要走二十里山路。”
林枫的心沉了一下。他想起了教育局报告里那句“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原来所谓的“一体化”,就是让几岁的孩子每天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四个小时。
“学校的硬件设施怎么样?”林枫指了指墙角一台蒙着塑料布的旧电视机,“我听说,县里这几年投入了上亿资金,对乡村学校进行改造升级?”
听到这话,王建国脸上露出一抹苦涩的、难以言喻的笑容。他走过去,掀开那块塑料布,露出电视机满是划痕的屏幕。
“这台电视,就是前年‘升级’的,县一中淘汰下来的。说是让我们搞远程教学,可这山里信号时好时坏,电也供不稳,开了几次,画面卡得像幻灯片,后来就没人看了。”
他又指了指教室里那几盏光线昏暗的节能灯:“还有这个,去年给换的。以前我们用的是四十瓦的灯泡,虽然费电,但亮堂。现在这个,省电是省电了,可一到阴雨天,孩子们看书都费劲。”
小芹站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她脑海里那些关于“智慧课堂”、“数字校园”的美好想象,被眼前这台旧电视和几盏昏暗的灯泡击得粉碎。
“那……那报告里说的图书馆、实验室呢?”她忍不住小声问。
王建国看了她一眼,没说话,只是领着他们走到教室后面。那里有一个靠墙立着的、掉了漆的木头柜子,玻璃门上积着厚厚的灰。柜子里,稀稀拉拉地摆着几十本书,大多是些封面破损的童话故事和旧版《十万个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的图书馆。”王建国的语气很平静,没有抱怨,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至于实验室……可能就是院子里那片泥地吧,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