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民心商城:【乡村振兴战略(初级)】的兑换
办公室里静得能听见灯管里微弱的电流声。
陈建国口中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枚钉子,钉进了清源县的政治版图,也钉进了林枫的心里。
省委组织部。
创新试点。
副部长杨万里亲自带队。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已经不是简单的“重视”二字可以形容。这是一场摆在聚光灯下的考试,考官是省里的大员,考题是全省都感到棘手的乡村治理,而清源县,就是那个被随机抽中的考生。
考好了,一飞冲天,成为全省的样板。
考砸了,万劫不复,沦为官场的笑柄。
林枫的目光从那份红头文件上移开,落在了陈建国的脸上。他发现,这位向来沉稳如山的县委书记,眼底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亢奋。
“书记,为什么是我们?”林枫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全省那么多市县,比清源县条件好的比比皆是,比清源县问题更典型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偏偏是清源?
“因为你。”陈建国回答得简单直接。
他走到办公桌后坐下,给自己倒了杯水,也给林枫倒了一杯。
“你那份关于营商环境的‘手术刀式报告’,不仅宋秘书长看到了,组织部这边也看到了。省里一些领导认为,清源县的干部队伍,有敢于动刀子、敢于碰硬骨头的精气神。这是基础。”
陈建国喝了口水,继续说:“更重要的是,这次试点的核心,是‘新时期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注意‘创新’两个字。省里要的不是四平八稳的报告,而是能真正打破僵局、提供新思路的方案。他们需要一个不按常理出牌,敢想敢干的‘破局者’。”
他看着林枫,眼神里意味深长:“在他们看来,你,林枫,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林枫端起水杯,温热的杯壁传来踏实的触感。他明白了,这是他之前一系列改革带来的连锁反应。他以为自己只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没曾想,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已经汇聚成一个鲜明的标签,贴在了他和清源县的身上——“改革先锋”。
这顶帽子,既是荣誉,也是枷锁。
“书记,我今天刚从两个村子回来。”林枫没有接陈建国的话,而是将话题引回了现实,“一个叫赵家沟,一个叫石盘村。”
他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了那个叫赵长根的老人,和那个叫王雷的返乡青年。他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但那事实本身,就带着千钧的重量。
陈建国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慢慢变得凝重。他虽然身在县委,但对基层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只是,当这些鲜活的、带着体温的个体案例从林枫口中说出时,那种冲击力依然让他感到心头发堵。
“所以,你明白这次试点的分量了?”陈建国问。
“我明白。”林枫点头,“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或者民生问题。这是一场政治任务,退无可退。”
“不,比政治任务更重要。”陈建国纠正他,“这是一次机会。一次让清源县,也让你自己,真正站上新台阶的机会。”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璀璨的县城夜景,声音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感慨:“林枫,我们把县城搞得再好,招商引资的数据再漂亮,如果广大的乡村还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我们的发展就是畸形的,是走不远的。我当了这么多年的一把手,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个根子上的病,早晚要治。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操刀人。”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林枫:“现在,时机来了,操刀人,也找到了。”
这一刻,林枫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信任。这不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而是一个执政者,将自己多年未竟的心愿,托付给了另一个人。
“我需要钱,需要政策,更需要人。”林枫没有说客套话,直接提了条件。
“钱,财政就算砸锅卖铁,也会给你挤出来。政策,只要在红线之内,县里能给的绿灯,一路长亮。人,全县的干部,你随便挑。”陈建国回答得斩钉截铁。
他走回办公桌前,拿起那份红头文件,递给林枫。
“后天,杨万里部长带队到清源。留给你的时间,只有一天。我需要你在明天晚上之前,拿出一份初步的、能让省委考察组眼前一亮的思路框架。不需要太具体,但一定要有高度,有新意,能镇得住场子。”
林枫接过那份还带着陈建国体温的文件,点了点头:“我尽力。”
“不是尽力,是必须做到。”
从陈建国的办公室出来,夜风吹在脸上,带着一丝凉意。林枫没有立刻回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在空无一人的走廊上,慢慢地走着。
他的脑海里,陈建国的话,赵长根老人的脸,王雷眼中的火,交织在一起。
压力,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
但与此同时,一种被点燃的兴奋感,也从他心底升起。
他
办公室里静得能听见灯管里微弱的电流声。
陈建国口中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枚钉子,钉进了清源县的政治版图,也钉进了林枫的心里。
省委组织部。
创新试点。
副部长杨万里亲自带队。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已经不是简单的“重视”二字可以形容。这是一场摆在聚光灯下的考试,考官是省里的大员,考题是全省都感到棘手的乡村治理,而清源县,就是那个被随机抽中的考生。
考好了,一飞冲天,成为全省的样板。
考砸了,万劫不复,沦为官场的笑柄。
林枫的目光从那份红头文件上移开,落在了陈建国的脸上。他发现,这位向来沉稳如山的县委书记,眼底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亢奋。
“书记,为什么是我们?”林枫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全省那么多市县,比清源县条件好的比比皆是,比清源县问题更典型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偏偏是清源?
“因为你。”陈建国回答得简单直接。
他走到办公桌后坐下,给自己倒了杯水,也给林枫倒了一杯。
“你那份关于营商环境的‘手术刀式报告’,不仅宋秘书长看到了,组织部这边也看到了。省里一些领导认为,清源县的干部队伍,有敢于动刀子、敢于碰硬骨头的精气神。这是基础。”
陈建国喝了口水,继续说:“更重要的是,这次试点的核心,是‘新时期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注意‘创新’两个字。省里要的不是四平八稳的报告,而是能真正打破僵局、提供新思路的方案。他们需要一个不按常理出牌,敢想敢干的‘破局者’。”
他看着林枫,眼神里意味深长:“在他们看来,你,林枫,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林枫端起水杯,温热的杯壁传来踏实的触感。他明白了,这是他之前一系列改革带来的连锁反应。他以为自己只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没曾想,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已经汇聚成一个鲜明的标签,贴在了他和清源县的身上——“改革先锋”。
这顶帽子,既是荣誉,也是枷锁。
“书记,我今天刚从两个村子回来。”林枫没有接陈建国的话,而是将话题引回了现实,“一个叫赵家沟,一个叫石盘村。”
他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了那个叫赵长根的老人,和那个叫王雷的返乡青年。他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但那事实本身,就带着千钧的重量。
陈建国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慢慢变得凝重。他虽然身在县委,但对基层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只是,当这些鲜活的、带着体温的个体案例从林枫口中说出时,那种冲击力依然让他感到心头发堵。
“所以,你明白这次试点的分量了?”陈建国问。
“我明白。”林枫点头,“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或者民生问题。这是一场政治任务,退无可退。”
“不,比政治任务更重要。”陈建国纠正他,“这是一次机会。一次让清源县,也让你自己,真正站上新台阶的机会。”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璀璨的县城夜景,声音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感慨:“林枫,我们把县城搞得再好,招商引资的数据再漂亮,如果广大的乡村还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我们的发展就是畸形的,是走不远的。我当了这么多年的一把手,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个根子上的病,早晚要治。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操刀人。”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林枫:“现在,时机来了,操刀人,也找到了。”
这一刻,林枫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信任。这不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而是一个执政者,将自己多年未竟的心愿,托付给了另一个人。
“我需要钱,需要政策,更需要人。”林枫没有说客套话,直接提了条件。
“钱,财政就算砸锅卖铁,也会给你挤出来。政策,只要在红线之内,县里能给的绿灯,一路长亮。人,全县的干部,你随便挑。”陈建国回答得斩钉截铁。
他走回办公桌前,拿起那份红头文件,递给林枫。
“后天,杨万里部长带队到清源。留给你的时间,只有一天。我需要你在明天晚上之前,拿出一份初步的、能让省委考察组眼前一亮的思路框架。不需要太具体,但一定要有高度,有新意,能镇得住场子。”
林枫接过那份还带着陈建国体温的文件,点了点头:“我尽力。”
“不是尽力,是必须做到。”
从陈建国的办公室出来,夜风吹在脸上,带着一丝凉意。林枫没有立刻回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在空无一人的走廊上,慢慢地走着。
他的脑海里,陈建国的话,赵长根老人的脸,王雷眼中的火,交织在一起。
压力,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
但与此同时,一种被点燃的兴奋感,也从他心底升起。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