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致命清算:从派出所民警开始》

  “李局长,您看,是先听我们汇报一下所里的基本情况,还是直接去各办公室和辖区转转?”

  王福林请示道。

  “先听听情况吧,王所你简单介绍一下。”

  李南拿出笔记本和笔,摆出认真听取汇报的姿态。

  “好的,李局长。”

  王福林清了清嗓子,开始汇报,谢娜教导员在一旁偶尔补充。

  “我们郭镇派出所呢,地处定城区最北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辖区面积十六平方公里,下辖六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

  常住人口三万两千多人,流动人口波动不大,主要就是有一所高校在这里。所里现在在编民警一共12人,协警15人。”

  王福林的汇报很实在,没有太多花哨的语言:

  “我们这地方吧,说复杂也复杂,流动人不多,各种小作坊多一点,管理难度大。但说简单也简单,

  真正惊天动地的大案几乎没有。我们平时处理最多的,就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张家的鸡被李家的狗咬了,

  王家的屋檐水滴到赵家的院子里了,两口子吵架动了手...基本上都是这类。盗窃案也有,但大多是偷鸡摸狗、偷单车这类小案子。”

  他语气有些无奈地笑了笑:

  “所以啊,李局长,不瞒您说,咱们所里在全局的打击处理指标上,比如刑拘数、逮捕数、起诉数这些,年年都是...垫底。

  实在没什么像样的案子可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李南认真记录着,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知道,对于最基层的派出所来说,这才是真实的工作常态。他问道:

  “那治安状况怎么样?刑事案件发案率高吗?”

  提到这个,王福林和谢娜的脸上都露出了一丝自豪的神情。

  “李局长,这个我可以很肯定地说!”

  王福林声音提高了一些,

  “别看我们打击处理指标不好看,但我们辖区的刑事案件发案率,特别是入室盗窃、抢劫、抢夺这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案件,

  绝对是整个定城区,甚至可能是整个德市最低的!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发生过命案了!”

  “哦?”

  李南来了兴趣,

  “这说明你们的基层基础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啊!是怎么做到的?”

  教导员谢娜接过话头,介绍道:

  “李局长,我们主要是狠抓了‘防’字。一是人防,我们充分调动了村居治保力量,组建了治安巡逻队,

  每天不定时在重点区域和背街小巷巡逻。二是物防,督促小作坊和居民户安装防盗门窗,推广便宜实用的防盗报警器。

  三是心防,我们的社区民警几乎天天下社区,跟老百姓唠嗑,发宣传单,讲防范知识,谁家有点矛盾苗头,

  我们第一时间就能知道,赶紧上门去调解,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王福林补充道:

  “说白了,就是‘磨嘴皮子、跑腿肚子’。虽然辛苦,效果慢,也出不了什么显眼的成绩,但老百姓觉得安全、踏实!

  我们所里的工作重心,就是‘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这十个字。”

  李南听着,不时点头,心中对郭镇所的评价悄然提升。这个所虽然条件艰苦,“业绩”不显眼,但工作思路清晰,

  作风扎实,是真正沉下心来做事的。这才是派出所应有的样子!与那个数据光鲜却弄虚作假的九孔桥所形成了鲜明对比。

  “很好!”

  李南合上笔记本,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王所,谢教,你们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很有成效!公安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群众有安全感、满意度。

  你们虽然打击处理数据不亮眼,但你们牢牢守住了公安工作的根——预防犯罪、服务群众、维护一方平安!

  这种默默无闻的付出,更值得肯定和尊重!”

  他这番话,说得真诚而有力,说到了王福林、谢娜等人的心坎里。他们常年待在偏远所,很少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此刻听到分局副局长如此理解和赞扬,不禁都有些激动。

  “谢谢李局长理解!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王福林憨厚地笑着。

  “有什么困难吗?需要分局协调解决的?”

  李南关切地问。王福林和谢娜对视一眼,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

  “困难...主要还是人手和经费。辖区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警力实在不够用。办案经费也紧张,

  有时候巡逻车的油钱都得算着用。还有就是...一些年轻民警待不住,觉得在这里没前途,总想着往城里调。”

  李南认真记下:

  “这些问题我都记下了。人手和经费问题,我会向袁局长和党委反映,争取逐步解决。至于年轻民警的思想问题,

  还是要靠你们多引导,同时也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扎根基层,一样能大有作为!”

  他又询问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重点人口管理、消防安全、校园安保等,王福林等人都一一做了回答,情况熟悉,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