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是炮膛里的真理-《当兵:从军校毕业下基层开始!》

  那份淡定,那份理所当然,让旁边的雷铠看得眼皮直跳。

  他往前一步,粗声粗气地开了口。

  “理论考得好,不代表什么。”

  “那玩意儿,死记硬背就行了。”

  “真正的坦克兵,靠的是手上的功夫,是炮膛里的真理!”

  “小子,别以为考了个一百分就了不起了。”

  “在99A主战坦克面前,你现在,充其量就是个门外汉!”

  “差得远呢!”

  这番话,与其说是敲打,不如说是发泄。

  霍屹微微皱了皱眉,却没有阻止。

  然而,谭建林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他甚至都没有去看雷铠。

  这种被彻底无视的感觉,让雷铠的拳头瞬间攥紧了。

  霍屹饶有兴致地看着谭建林。

  “那你来找我们,是有什么事吗?”

  谭建林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依旧平稳,却掷地有声。

  “报告首长。”

  “我想申请……”

  他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

  “提前进行实机操作训练。”

  话音落下。

  霍屹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你说什么?”

  雷铠难以置信地问。

  “你再说一遍?!”

  “申请实机操作?就凭你?”

  “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胡话!”

  集训才开始一个星期,理论课都没上完,这家伙居然就想上车?

  霍屹看着谭建林,眼神变得严肃起来。

  “谭建林同志,你应该清楚集训的流程。”

  “理论学习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按照规定,你们至少还要通过后续三次理论考核,全部及格后,才能接触实车。”

  谭建林挺直了胸膛,迎着两位大佬的目光,不卑不亢。

  “报告首长,我明白。”

  “但是,我认为我的理论基础,已经足够扎实。”

  雷铠气得笑了起来,是那种怒极反笑。

  “足够扎实?你凭什么这么说?就凭你考了个满分?”

  “我告诉你,那张卷子,只是开胃小菜!”

  “后面的内容,难度是几何倍数增长!你……”

  “报告!”

  谭建林突然打断了雷铠的话。

  “那本《99A主战坦克理论与应用手册》。”

  “连同附录在内,一共七百二十六页,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

  雷铠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小子疯了。

  “胡说八道!”

  雷铠怒喝出声,他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你以为你是人形计算机吗?还全部背下来了?你知道那本书有多厚吗?!”

  “谭建林同志,军队里,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吹牛解决不了问题。”

  谭建林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提出了一个建议。

  “首长,你们可以随便抽查。”

  “全书任何一个章节,任何一个知识点。”

  “只要我答错一道题,或者有半秒钟的迟疑。”

  “我就立刻回去继续背书,再也不提提前实操的事情。”

  这份自信,这份笃定,让霍屹和雷铠都愣住了。!

  “行!”

  雷铠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

  “我来问,你来答!你要是真能全答对,别说提前实操,这几天,我亲自给你当陪练!”

  “可你要是错了一道……”

  “整个集训期间,你,谭建林,就别想再碰99A一下!”

  “连履带都别想摸!”

  霍屹想开口说点什么,觉得这个赌注有点过了。

  但谭建林已经干脆利落地回答。

  “可以。”

  一个字,没有丝毫犹豫。

  雷铠不再废话,大脑飞速运转。

  瞬间就从那本厚厚的理论手册里,揪出了一个他认为最刁钻、最冷僻的知识点。

  “听好了!”

  “第一个问题!”

  “99A主战坦克的炮口基准反射镜,它的作用是什么?基本工作原理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出,连旁边的霍屹都挑了挑眉。

  这玩意儿属于精密仪器部分,理论复杂,极难记忆,在初级理论考核里,根本就不会出现。

  然而,谭建林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报告。炮口基准反射镜是火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于自动补偿由于身管变形、磨损、火炮跳动等因素引起的射击误差。”

  “其工作原理是:安装在炮口上方的反射镜,会将激光测距/瞄准系统发射的激光束。”

  “按特定角度反射回接收器。当炮管产生形变时,反射角度会发生改变。”

  “火控计算机通过解算这个角度偏差,实时修正瞄准线,确保首发命中精度。”

  回答得……滴水不漏!

  而且语速极快,逻辑清晰,就像是在念稿子一样!

  雷铠不信邪,脸色涨得通红。

  “第二个问题!坦克的液力传动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报告!由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变速箱、和供油系统三部分组成。液力变矩器负责……”

  “停!第三个问题!99A的激光压制观瞄系统,代号是什么?”

  “有效作用距离是多少?可以对哪些波段的光学设备进行干扰和致盲?”

  “报告!代号JD-3,有效作用距离……”

  问答,在继续。

  雷铠的问题越来越快,越来越偏。

  从火控系统跳到动力系统,又从动力系统跳到装甲防护,再到车载通讯……

  他几乎把整本书的疑难杂症都翻了出来。

  可无论他问什么,谭建林都像是一个被输入了全部数据的超级AI。

  张口就来,分毫不差。

  十分钟过去了。

  雷铠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霍屹站起身,走到了两人面前。

  “我来问。”

  他接过了提问权。

  作为总参作训部的高级参谋,霍屹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深度,远在雷铠之上。

  他问的问题,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性知识点,而是开始涉及不同系统之间的关联和应用。

  “在电磁干扰环境下。”

  “车载电台与上级指挥网络失联,如何利用车际间数据链,实现目标信息共享和协同攻击?”

  “当主动防御系统的毫米波雷达受损。”

  “如何仅依靠红外和激光告警装置,手动完成拦截弹的发射前诸元装定?”

  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背书”的范畴。

  它需要提问者对整套作战系统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融会贯通地提出来。

  然而……

  “报告!首先判断干扰类型,切换至备用抗干扰通讯信道。”

  ‘若信道完全阻塞,则激活车际数据链的‘静默组网’模式。”

  “由战场态势最好的车组担任临时网络节点,通过短码数据包……”

  谭建林的回答,依然是那么的流畅,那么的精准。

  快问快答,持续了整整半个小时。

  结束之后。

  旁边的雷铠,突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我雷铠……”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说话算话。钥匙给你。”

  霍屹也终于缓了过来,他看着谭建林,眼神灼热得吓人。

  “谭建林同志。”

  “你的申请,我批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