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总结大会-《当兵:从军校毕业下基层开始!》

  “张瑞同志的提议,很有想法。”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缓缓开口:

  “我记得,不久前,还有同志在私下议论,说我们通过高考招录的军官,是‘学生兵’,是温室里的花朵,没经过基层摔打,吃不了苦,打不了硬仗。”

  一些曾经有过类似想法的军官,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脸上有些发烫。

  胡向和吴志的腰杆,却是不自觉地挺得更直了。

  陈厉川继续说道:“但是,谭建林同志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学生兵也是合格的兵。”

  “他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将武装五公里成绩从及格线边缘,一口气跑进了二十分钟以内。”

  “用一场近乎实战的演习,向我们所有人证明——”

  “理论与实践,他不仅能结合,而且都能吃透!”

  “他不仅能写出让作训科都眼前一亮的战术报告,更能亲自扛起导弹,在关键时刻打出关键一击!”

  陈厉川的声音再次响起:“谭建林同志的战术报告,我看过了,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对现代战争的理解,甚至超过了不少在座的老同志。”

  “他的体能蜕变,大家有目共睹。”

  “他在演习中的临场指挥,冷静果断,堪称惊艳。”

  “可以说,谭建林同志,已经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旅所有的新任干部,树立了一个标杆!”

  “新干部标杆!”

  这四个字,像一颗重磅炸弹,再次在会议室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全程没有发言的谭建林眨了眨眼。

  标杆?

  我?

  就在这时,一直埋头记录的作训科参谋江锐行,突然抬起头,朗声说道:“报告旅长、政委!”

  “根据演习复盘和谭建林同志提交的战术报告,作训科经过研究讨论,一致认为,谭建林同志提出的‘反装甲小队渗透破袭游击战术’,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实战价值。”

  “建议,将此战术,正式命名并纳入蓝军的‘十大创新战法’之一!”

  “十大创新战法!”

  这又是一个重磅消息。

  蓝军旅作为全军的磨刀石,其战法创新一直走在全军前列。

  能被纳入“十大创新战法”,意味着这项战术将会在整个蓝军推广,甚至有可能被上级机关借鉴。

  江锐行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

  “同时,经过作训科初步评定,建议将谭建林同志,列为旅部‘重点培养名单’。”

  “并且,暂列首位。”

  这下,会议室里是真的沸腾了。

  如果说之前的“新干部标杆”还只是一个荣誉性的称号。

  那么,“重点培养名单首位”,这可是实打实的组织认可,意味着未来的晋升道路,将会一片光明!

  重点培养?

  还是首位?

  谭建林眼睛也亮了起来,这表明自己之后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自己三个月晋升副连长的目标,也更有希望达成了。

  胡向激动得满脸通红,看着谭建林,有些语无伦次:

  “好!好!好啊!”

  其他军官们,看向谭建林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惊讶、佩服,变成了现在郑重。

  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啊!

  主席台上,旅长吴学军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说道:

  “同志们,谭建林的成长,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它告诉我们,未来的战场,需要什么样的指挥员。”

  “我们需要的是,既能坐在指挥室里运筹帷幄,写出一流的战术报告;又能亲自扛起导弹,冲锋陷阵,打赢关键战斗的复合型人才!”

  “像谭建林这样的同志,我们蓝军旅,需要更多!”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再次聚焦在谭建林身上,眼神中充满了期许:

  “三个月后,我们将迎来军区组织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红蓝实兵对抗演习。”

  “那将是一场硬仗,一场恶仗!”

  “我希望,在那场演习中,能看到更多像谭建林同志这样,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年轻指挥员站出来!”

  “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具有我们蓝军旅特色的‘谭式战术’,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吴学军猛地一挥手,语气斩钉截铁: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让红方,让我们的对手知道——”

  “我们蓝军,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靶子,不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垫脚石!”

  “我们蓝军,是真正的对手!是能让他们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磨刀石!”

  “更是能让他们铩羽而归,刻骨铭心的,掘墓人!”

  旅长的最后一句话,带着一股凛冽的杀气,让整个会议室的所有军官,包括谭建林在内,都感到一股热血从脚底直冲头顶。

  三个月!

  第一场正式的红蓝对抗!

  旅长吴学军那番激昂的讲话,余音绕梁,会议室里的热血久久未能平息。

  每个人的脸上,都还带着未褪尽的激动与亢奋。

  吴学军微微颔首,示意大家稍安:“同志们的热情,我感受到了。”

  “这份热情,要带到训练场上,带到未来的战场上!”

  他话锋一转,看向了台下前排的两位营长。

  “好了,我们继续复盘。”

  “刚才我们听了谭建林同志的战术报告,也对他个人给予了肯定。”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这次演习就完美无缺了。”

  “恰恰相反,暴露出的问题,还很多!”

  吴学军的表情严肃起来:“演习的核心是什么?”

  “不是为了分个胜负,更不是为了看谁打得热闹。”

  “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让我们这块‘磨刀石’,更加锋利!”

  他看向合成一营长徐英。

  “徐英,你们合成一营,作为这次演习的主攻部队,先说说你们的问题。”

  徐英中校站起身,神色沉稳,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

  他没有丝毫的推诿,开门见山:“报告旅长,我们合成一营在这次演习中,主要暴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的坦克分队,在向敌前沿阵地发起冲击时,3公里至2公里距离上的首发命中率,低得可怜。”

  他顿了顿,报出一个让人有些难堪的数字。

  “只有七分之一。”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这个命中率,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要知道,这还是在没有强电磁干扰,目标相对清晰的情况下。

  徐英继续说道:“这说明,我们的坦克乘员在远距离动对动射击的技能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日常训练,不能只满足于打固定靶,打近距离靶。”

  “必须增加复杂条件下的实战化训练科目。”

  “第二,当部队推进到距离敌方阵地约1000米时,我们的进攻队形,出现了明显的混乱。”

  “各车组之间协同配合不默契,火力衔接不畅,甚至出现了互相遮挡射界的情况。”

  “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冲击速度的减缓,给了‘敌方’更多的反应时间。”

  徐英的眉头微微皱起,显然对这一点很不满意。

  “这个问题,反映出我们连排级指挥员在临战指挥、战场协同方面的能力不足。”

  “也说明我们的合成营战术,在基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

  “第三,指挥细节上的疏漏。”

  “比如,在进攻发起前,我对预备队的配置位置考虑不够周全,导致预备队投入战斗时,机动路线过长,错失了最佳的进攻时机。”

  “再比如,炮兵火力准备时,弹着点的选择,还可以更加精准,避免误伤己方冲击部队的可能。”

  徐英一口气说完了三点不足,每一条都直指要害,毫不避讳。

  他的坦诚,让在场的军官们都暗自点头。

  能这样深刻自我剖析的指挥员,值得敬佩。

  吴学军听吴学军听完,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

  “徐英同志总结得很深刻,也很到位。”

  “知耻而后勇,发现问题是好事。”

  他目光转向另一位营长,合成二营长张瑞中校:

  “张瑞,你们二营这次扮演的是防守方,也说说你们的问题。”

  张瑞中校的脸色,比起徐英,就显得有些不太自然。

  毕竟,他们二营这次毕竟,他们二营这次是输家,而且输得有点憋屈。

  “报告旅长!”

  张瑞站起身:“我们二营……主要问题,出在情报侦察上。”

  “或者说,是情报侦察的手段,太过单一。”

  “演习开始后,我们主要依赖无人机进行战场侦察。”

  “无人机的视野广,速度快,确实能快速掌握大范围的敌情。”

  “但是……”

  张瑞抿了抿嘴。

  “我们过度依赖了无人机传回的图像信息。”

  “当无人机发现一营在预设阵地前部署了大量‘目标’时,我们基本就断定那是他们的火炮阵地或集结区域。”

  “没有多想,直接引导炮兵进行了火力覆盖。”

  说到这里,他脸上露出懊恼的神色。

  “事实证明,那是徐营长设下的一个诱饵。”

  “那些‘目标’,很多都是伪装巧妙的假目标。”

  “我们的炮火,大部分都打在了空地上。”

  “而一营真正的突击力量,却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隐蔽集结和机动。”

  张瑞叹了口气。

  “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判断失误。”

  “我们只看到了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却忘了最基本的一点——情报,是需要多方印证的。”

  “如果当时,我们能派出一支小股地面侦察力量,哪怕只是一个班,前出到那些‘目标’附近进行抵近侦察……”

  他摇了摇头,语气充满遗憾。

  “或许就能识破他们的伪装,避免这次重大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