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铁塔壮士惊闺怯 · 慧眼长嫂解心结-《河东与河西的故事》

  虞玉兰心里头还揣着妹婿田奎念叨的那只是生得粗犷些的未来女婿,早早就踮着脚尖盼着,心想咋也得是个周正体面的人物。

  哪晓得院门一开,她这心就跟坠了秤砣似的,呼啦啦往下沉,半截子都凉透了。

  您道咋回事?哪是能形容的哟!眼前分明立着座黑铁塔!

  这人长得是真高大,往当院一站,脑袋瓜儿比门框还高出半头,肩膀宽得能扛起半扇石磨。

  国字脸膛让北地风沙磨得黝黑发亮,棱角分明得像刀削斧劈。

  浓眉底下一双虎目炯炯有神,瞅人时直愣愣的,带着当兵的那股子坦荡劲儿。

  身上穿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板板正正的,没戴军帽,露出寸把长的头发,根根都支棱着精神气。

  就这么往当院一站,那股从枪林弹雨里、从垦荒工地上磨出来的硬气,呼一下就扑过来了,惊得院里啄食的老母鸡扑棱着翅膀,扑腾扑腾飞上了矮墙头。

  大娘!大哥!大嫂!这汉子嗓门跟敲钟似的,震得屋檐下燕子窝里的雏燕都叽叽喳喳叫起来。

  他利落地放下手里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东北山货,腰板一挺,地敬了个军礼,站得笔直,像棵经得住风雪的松树。

  姬忠楜赶紧上前招呼着往屋里让。

  虞玉兰脸上强挤出个笑,又是让座又是倒水,手脚没停当,心里头却跟十五个吊桶打水似的——七上八下。

  灶房门口,姬忠兰只敢探出小半个身子,飞快往堂屋瞄了一眼,这一瞅可不得了,见着那铁塔似的身板、刀刻般的脸,再听见那洪亮的嗓门,小姑娘的脸地就白了。

  这跟她心里头偷偷描摹了多少回的斯文秀才样儿,差得也太远了!

  一股子失望混着说不出的别扭,跟潮水似的把她淹了。

  丁大柱多机灵的人,早瞅见灶房门口那道纤细的影子,还有那惊惶的眼神。

  他黝黑的脸膛上闪过一丝不自在,端起粗瓷碗喝水时,喉结骨碌碌滚了一下,像是在压着心里的波澜。

  可他很快稳下神,放下碗就跟姬忠楜说起部队上的事,说起在北大荒垦荒的日子。

  他说话不绕弯子,没那些花里胡哨的词儿,可句句都是亲身经历,听着就让人信服。

  说到当年在战场上跟战友们并肩作战,说到冰天雪地里的交情,说到转业时首长握着他的手说:

  大柱啊,战场上你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到了地方建设祖国,一样得当好汉!北大荒就是咱们新的战场!

  说这话时,他眼里亮闪闪的,那光热乎得很,是心里头有信念才有的光。

  可虞玉兰的心思全让黑龙江这仨字勾住了。

  多远呐!几千里地呢!

  都听说那地儿冰天雪地的,能把下巴颏冻掉!

  闺女要是嫁过去了,跟远走高飞有啥区别?

  往后在婆家受了委屈,隔着千山万水,娘家想帮衬都够不着。

  这念头跟条冷蛇似的,缠得她心里发紧,气都喘不匀实。

  等丁大柱说要去院外透透气的空当,虞玉兰一把将儿子拽进里屋,声音压得低低的,可那哭腔藏不住:

  楜儿!这事儿怕不成!真不成啊!你听听,黑龙江!那是啥地界?

  咱这儿冬天都冻手冻脚的,那边能把骨头冻裂!

  咱家忠兰自小身子骨就弱,细皮嫩肉的,哪经得住那份苦?

  再说嫁那么远,山高水长的,我这当娘的想见一面比登天还难,跟剜我心头肉似的!

  娘这心里头,咋也过不去这道坎!

  姬忠楜看着娘急红的眼眶,听着她发颤的话音,心里头也跟塞了团乱麻。

  说实在的,跟丁大柱接触下来,这人没啥毛病,自个儿心里还挺佩服当兵的。

  可黑龙江……确实太远了。

  他搓着俩手,眉头拧成个疙瘩:

  妈,我懂您的心思。

  可这事儿终究得看忠兰自个儿啥想法。她要是不乐意,咱可不能硬逼着。

  晚饭时气氛就有些闷。

  丁大柱大概也觉出不对劲,话比刚来的时候少了,只顾埋头吃饭,动作还是当兵的那股利落劲儿。

  偶尔也会动筷子夹点菜,透着股不会说客套话的实在。

  虞玉兰强撑着笑脸招呼客人,自个儿却吃不出滋味。

  姬忠兰更是埋着头,筷子在碗里拨拉着几粒米,半天送不进嘴里。

  就在这满屋子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的时候,一直闷头吃饭的昊文兰放下了筷子。

  她没先看愁眉苦脸的婆婆,也没看左右为难的丈夫,而是把温和清亮的目光,直直投向对面坐着的丁大柱。

  妈,忠楜,忠兰,都是自家人,我掏心窝子说几句。

  她声音不高,却清清楚楚,像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

  把大家的眼神都引了过来。

  丁大柱也停下筷子,有点意外地看向这位沉静的大嫂。

  昊文兰迎着大伙儿的目光,语气平和却句句在理:

  丁大哥这人,我瞅了半天,琢磨来琢磨去,真是一百个好!

  这话一出口,屋里几个人表情都不一样了。

  虞玉兰愣住了,姬忠楜若有所思,丁大柱黝黑的脸上泛起层薄红,腰杆挺得更直了。

  头一好,昊文兰眼神实在,是根正苗红,本性好!丁大哥是苦水里泡大的,从小给地主家放牛,还讨过饭,知道穷人的难处,最懂得珍惜好日子。

  这股子刻在骨头里的实在、坚韧,多少金银都换不来!

  第二好:

  她看向丁大柱,眼里满是敬意。

  是立过功,是真英雄!扛过枪上过战场,为国家拼过命,从普通兵当到正营职干部,哪一步不是拿汗水、拿忠诚换来的?

  这号人经受过考验,人品差不了!

  第三好:

  她声音柔和了些,是性子直,心肠实诚!有啥说啥,不藏着掖着,跟这样敞亮的人过日子,心里踏实,不用整天猜来猜去。

  这份简单,多少人求都求不来。

  说到这儿,她顿了顿,目光落到脸色复杂的婆婆和低头不语的小姑子身上。

  语气更温和了:

  再说大伙儿念叨的年纪事儿……

  她笑了笑,那笑里透着过来人的明白:

  年纪大些,见过的世面多,遇事更稳当,也更知道疼人护人。

  咱忠兰性子静,爱读书,心思细,正需要丁大哥这样心胸开阔、能挡风遮雨的实在人。

  要说年纪是差距,可往深里想,这不正好互补吗?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

  这番话合情合理,像拨算盘似的,把大伙儿心里的疙瘩一个个都拨拉开了。

  没一句虚话,全是庄稼人最信的和。

  虞玉兰张了张嘴想辩驳,可听大儿媳说得头头是道,竟找不出话来。

  那被昊文兰数出来的一百个好,像三根木桩,把她心里那堵的墙撞得直晃悠。

  丁大柱静静地听着,那双见过生死的眼睛里,这会儿涌着暖流,满是感激地看向昊文兰。

  最受触动的还是姬忠兰。她慢慢抬起头,怔怔地看着大嫂。

  大嫂那平静又坚定的眼神,像道光,把她心里的迷雾都照亮了。

  她想起大嫂在互助组用算盘算账时专注的样子。

  想起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能干。

  想起她总能轻巧化解婆婆心里的小别扭。

  大嫂看人从没走眼过。

  她记得大嫂说过:兰啊,找婆家模样家境是其次,最要紧是找个心里踏实、品性好、知冷知热的,日子才能过长远。

  这会儿再看丁大柱,那股子顶天立地的实在,对国家的赤诚,还有说到开垦北大荒时眼里的豪情。

  虽说跟她想的不一样,却透着股让人踏实的力量。

  一种对嫂嫂的信赖,还有对未来的期盼,像春芽似的在她心里冒了头。

  就在这时候,姬忠兰放下了手里的筷子,抬起眼,不再躲闪,直直看向母亲,声音不大却挺坚定:

  娘,大嫂说的在理。我觉得丁大哥……是个靠得住的人,我愿意跟他。

  这话一说,虞玉兰猛地看向女儿,眼圈更红了,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姬忠楜松了口气,又有点复杂地看向妹妹。

  丁大柱听了,身子轻轻一震,看向姬忠兰的眼神一下子柔和了,满是激动,重重地点了点头,啥话都在这点头里了。

  屋里的气氛变了,原先的沉闷像被撕开道口子,透进了新的光亮。

  这门亲事算是定下了。

  可往后呢?远走黑龙江的路,忠兰这柔弱姑娘能走稳吗?

  虞玉兰这颗放不下的心,又该咋安放?欲知后事如何,请聆听下段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