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铡美案前童垂泪,世美境里稚悯心-《河东与河西的故事》

  深秋的细雨,绵绵不断,像是天公不小心打翻了腌咸菜的瓦缸,将整个小姬庄都浸泡在一股咸涩的湿气中。

  姬永海静静地坐在自家堂屋的门槛上,小脑袋枕在冰凉的门框上,眼睛望着那灰蒙蒙的天幕,心中泛起一阵阵的空虚与惆怅。

  “娘……”永海拖长了调子,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寂寞,手指无意识地在泥土门槛上抠着,似乎在寻找些什么,或许是那一丝久违的温暖。

  昊文兰撩起围裙,擦了擦手,从灶房探出半个身子,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疲惫,却依旧温和平静:

  “坐不住了?知道你闷得慌,要不要去你二伯家听听书?”

  她的话语不带疑问,更像是笃定的陈述,仿佛那是天经地义的安排。

  永海的眼睛一亮,立刻从门槛上弹了起来,小脸上泛起了生机,充满期待的神色,用力地点了点头。

  母亲的话,他心里总是能猜到一二,仿佛能看穿他心底的每一个念头。

  她的语气虽平淡,却带着一种深沉的关切与理解:

  “去吧,耳朵听归听,心里得有个分量。

  那些古老的戏文,翻来覆去,早就被嚼烂了,不必太当真。”

  永海胡乱应着,已像只出笼的小雀儿,欢快地冲进了细密的雨幕。

  泥水在他脚下欢快地溅开,打湿了裤脚也毫不在意。

  走到院门口时,迎面而来的,是那二伯姬忠怀家的低矮土墙草屋,此刻仿佛成了阴冷雨天里唯一散发着暖意和光亮的所在。

  门框里挤满了人,大多是村里的男子汉,也有几个凑热闹的少年。

  姬忠怀坐在屋子最深处的八仙桌旁,年约四十,身材瘦削,脸庞剃得光光的,穿着一件略显陈旧的灰布褂子,袖子挽到肘弯。

  他此刻正手持一块油亮的惊堂木,敲得“啪啪”作响,声音洪亮得仿佛能穿透屋顶的茅草:

  “……包龙图端坐开封府,虎目圆睁似铜铃!

  王朝马汉一声吼,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寒光闪闪列西东!”

  他猛地一拍惊堂木,发出“啪”的一声脆响,震得屋顶上的灰尘纷纷落下。

  “带人犯——驸马爷陈士美上堂!”

  他用洪亮的嗓音宣布,屋内顿时鸦雀无声,连咳嗽声都被压抑住了。

  二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姬忠怀那张一开一合的嘴,仿佛那嘴里能吐出金子般的宝藏。

  永海趁着人群中个子小,像只灵巧的泥鳅,从大人们的腿缝中钻了进去,挤到最前面,找了个靠近八仙桌腿的小板凳坐下,仰着小脸,眨巴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二伯父。

  姬忠怀的声调突然变得悲戚哀婉,他微微佝偻着身子,仿佛自己就是那千里寻夫、形容枯槁的秦香莲:

  “夫啊……你穿绫罗,你戴乌纱,你高坐驸马府,享尽人间富贵荣华……可曾记得,寒窑之中,你那结发的妻子,你那亲生的娃?

  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日日夜夜,眼巴巴地盼着你这个狠心的爹……”

  他的声音哽咽,带着哭腔,手指微微颤抖,似乎那虚空中就站着负心的陈世美。

  永海的心也随着揪紧了。

  他仿佛看到了那破败的寒窑,看到了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冬哥和春妹,看到了秦香莲那双被苦难磨得失去光彩的眼睛。

  一股酸涩直冲鼻腔,他赶紧抿紧了嘴唇,生怕自己会忍不住流泪。

  惊堂木再次重重一击!“陈士美!抬起头来!看看这是谁?!”

  姬忠怀猛然挺直腰杆,声如雷霆,再次化身铁面无私的包拯:

  “你结发之妻秦香莲,携一双儿女,历尽千辛万苦寻到京城!

  你非但不认,还要差韩琪去杀人灭口!

  天理昭昭,国法难容!陈士美,你认不认?招不招?”

  他将陈士美在公堂上的狼狈、狡辩、最终被铁证如山驳得哑口无言的窘态,演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当他说到包拯下令开铡时,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油灯的火苗剧烈摇晃: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铡!”

  “抬——铡——!”

  听众们下意识地跟着吼出声,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带着一种野性般的激昂与释然。

  那声“开——铡——!”更是震耳欲聋,仿佛天地都在颤抖。

  就在这山呼海啸般的“开铡”声中,永海的小身躯微微颤抖了一下。

  他低头,眼眶中滚出一滴滚烫的泪珠,毫无预兆地砸在那沾满泥点的破布鞋上。

  “噗”的一声,迅速晕开一片深色的湿痕。

  紧接着,第二滴,第三滴……他死死咬着下唇,不敢发出一丝哭泣,只是那细微的肩膀在不由自主地颤抖。

  坐在他身旁的一个打盹的老人,被那滴温热的泪水打在手背上,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看到永海满脸的泪痕,惊得一下子清醒:

  “哎哟,小海?海先生!你怎么哭啦?是不是被吓着啦?”

  这句不大不小的关切,在吼声稍歇的片刻显得格外清晰。

  众人的目光“唰”地一下聚焦到这个坐在最前排、哭得无声无息的小孩身上。

  连那嘴角满是唾沫、嘴巴都在颤抖的姬忠怀,也不由得停了下来,惊讶地望着自己这个小堂侄。

  “海先生……哭啦?”

  有人低声嘀咕,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奇。

  “是为秦香莲哭的吧?哎,这娃心善,听不得苦啊。”

  旁边有人自以为懂得,轻声解释。

  永海抬起头,脸上还挂着泪痕,声音却带着一种不符合年龄的坚决与清晰:

  “不是!陈士美……他也苦!”

  那稚嫩的声音在屋内突然变得格外突兀,令人屏息。

  众人一时愣住。

  为秦香莲哭天经地义,为那杀妻灭子的陈世美哭?这倒是头一遭。

  这份纯真的哀伤,仿佛打破了所有成见,也让在场的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为秦香莲的悲剧痛哭,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而为那杀妻灭子的陈世美哀悼,却令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

  这种纯粹而深沉的哀伤,仿佛冲破了所有偏见与成见,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沉思与反省。

  “海先生”心中满是复杂的情感,他曾天真地相信,陈世美或许是一个苦读诗书、志在赶考、奔赴京城获取功名的有志之士。

  他的理想或许是金榜题名、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成为家族的荣耀。

  然而,命运的安排却出人意料。

  当他考取状元后,公主一眼相中他,执意要迎娶他为驸马。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婚事,陈世美必然要向皇室交代自己已有妻儿的现实。

  在“海先生”的眼中,皇帝应当理解陈世美的困境。

  皇帝身为天下之主,岂会不知陈世美家中已有妻儿?

  难道皇宫的选择,真就没有一位心仪的驸马?

  更何况,皇家之所以高高在上,岂不是应该包容、理解平民百姓的苦衷?

  然而,偏偏皇帝的女儿公主坚持己见,执意要迎娶这位新科状元,仿佛一切都已被安排妥当,皇权的冷漠与不公令人发指。

  “海先生”由衷地不愿将一切归咎于陈世美。

  他深知,陈世美的命运或许早已被逼入绝境,所谓的“背叛”不过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无奈的选择。

  那些所谓的“杀人灭口”,不过是后人凭空杜撰的故事,是书中写手的想象而已。

  他愤怒地责问:为何没有人为陈世美说一句公道话?

  为何没有为那被拆散的苦难夫妻发声?

  为何皇帝那冷酷的决断无人谴责?

  为何皇家公主的无情之举无人指责?

  为何整个世道对底层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

  “海先生”在心中为陈世美的命运感到无比悲痛。

  他的眼中满是哀伤,那是一种对不公的愤怒与对底层苦难的深切同情。

  他的泪水中,仿佛蕴藏着对那个时代、那份命运的控诉,也是一种对人性善良的呼唤。

  那些被压迫、被剥夺、被无情抛弃的生命,仿佛都在他的泪中得到了共鸣。

  他悲伤地哭泣,不仅仅是为陈世美的悲剧,更是为整个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渴望一线光明的底层人们。

  他用那份深沉的情感,唤起每一个人的良知与同情心。

  让我们在反思中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的生命,重新理解那些被误解的苦难。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悲剧,不在于个人的选择,而在于整个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这时,雨还在绵绵不绝地下着,仿佛也在为这份稚嫩而纯粹的哀伤轻轻叹息。

  屋外的风,带着一丝凄凉的凉意,吹拂着破旧的窗棂,也吹拂着那颗幼小而善良的心。

  这,就是乡村孩子们最真实的模样,最纯粹的善良与哀愁。

  在那阴暗的角落里,稚嫩的泪水静静流淌,映照出一份超越年龄的悲悯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