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格物致知,大抵如此-《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历史记载,帝辛年少时,其实天资聪颖,膂力过人,并非庸碌之辈。”

  李恪叹息一声,缓缓道:“他继位初期,也曾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不随意杀戮奴隶,重视发展农耕生产!”

  “更新治国观念,甚至不那么迷信鬼神之事!”

  “后来更是征服东夷,开疆拓土,使得商朝疆域扩大,农业得到发展。”

  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都微微颔首,这些历史细节,他们自然是知道的。

  只是不明白,李恪无缘无故为何说起这个。

  李恪话锋一转:“然而,到了统治后期,帝辛生活渐渐奢靡无度!”

  “史书记载!”

  “有一天,贤臣箕子向帝辛汇报政务,偶然发现帝辛的生活有个微小变化!”

  李恪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

  “帝辛用餐时,不再使用竹木或青铜筷箸,而是换上了象牙打磨的筷子。”

  “象牙筷?”

  程咬金嘀咕了一句,“这纣王老儿还真会享受,怪不得亡了国!”

  “正是!”

  李恪点点头,语气却渐渐变得深沉起来:

  “这本是一件小事,箕子看到这双象牙筷后,却感到无比的忧虑!”

  “他由此产生了联想:君王既然用上了如此珍贵的象牙筷,还能容忍继续使用粗陋的陶土碗碟吗?”

  “当然不会!帝辛必然要配以犀玉之杯!”

  “餐具变得如此华美,里面盛放的食物,还能是普通的豆饭藿羹吗?”

  “必然要升级为旄象豹胎这等山珍海味!”

  “吃上了山珍海味,还能满足于粗布麻衣吗?必然会追求锦衣绣裳!”

  “穿着华服,吃着珍馐,下一步自然想建高台广室,追求极致的享乐!”

  “如此一步步推想下去,奢靡之风将愈演愈烈,直至一发不可收拾,国家离祸乱也就不远了!”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箕子所料!”

  “商朝出现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骇人听闻的奢靡暴政!”

  “帝辛最终国灭身死,为天下笑,他自己也被冠以‘纣’的恶谥!”

  故事讲完,山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所有人沉浸在李恪讲述的这个“象牙筷引发的血案”典故中,若有所思。

  李恪这才将话题拉回,看向李世民,道: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在其着作中,便将箕子这种由小见大的联想和预见,总结为:‘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儿臣想到马掌的灵感,最初也是源于此理,见微知着,由人及物!”

  李恪抬起脚,指了指自己脚上穿的鞋子:

  “我们人的脚板柔软,踩在砂石荆棘之上,便会疼痛受伤,难以远行。”

  “故而先贤便发明了鞋履,以保护足部,方能行万里路,踏千山险。”

  “反过来想!”

  “战马驰骋沙场,负重跋涉,其蹄甲虽硬,却终究是血肉角质!”

  “日日与砂石硬地摩擦碰撞,焉能不磨损、不开裂、不疼痛?”

  “既然人可以穿鞋护脚,那奔走的马儿,为什么就不能也穿上鞋子,来保护它的蹄子呢?”

  “有了这个思路,一切便豁然开朗!”

  “马蹄常年踩踏,需要的是坚固耐磨之物!”

  “寻常皮革布帛肯定不行,唯有铁方可!”

  “于是,儿臣自然而然想到了马蹄铁!”

  最后,李恪做出总结,语气谦逊却自信:

  “其实细细想来,此事说难,也不难!”

  “无非是平日多观察,多思多想,遇事多尝试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许多看似棘手的难题,或许便能自然而然地找到解决之法……”

  “所谓格物致知,大抵便是如此吧。”

  周围一片寂静!

  程咬金和尉迟恭听得云里雾里,却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魏征眼中爆发出惊人的亮光,看向李恪的眼神,充满了激赏和认同。

  这番见解,这番思辨,已远超寻常皇子。

  甚至许多朝臣都未必能有此透彻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才啊!

  长孙无忌嘴唇动了动,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李恪一番话,引经据典,由古及今,由人及马,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不仅完美解释了马蹄铁创意的来源,将其拔高到了“见微知着”、“格物致知”的哲学高度。

  更是暗暗自比圣人,狠狠装了一把大的。

  这太可怕了!

  已经不是小聪明了,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长孙无忌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从脚底升起。

  这样的李恪,对储位绝对是巨大的威胁!

  李世民却是听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由人及物……格物致知……哈哈哈哈!”

  “好!说得好!”

  李世民大步上前,重重拍在李恪肩上,眼中充满了喜爱,赞赏,骄傲。

  哪个父亲不喜欢聪明、能干、有文化的儿子?

  “好个恪儿!不仅心思机敏,善于观察!”

  李世民眼里的宠溺,都快溢出眼眶了:

  “更能从史书中汲取智慧,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难题!”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

  【叮!人前显圣成功!强烈折服李世民、魏征、长孙无忌,显圣值 600!】

  李恪嘴角微翘,脸上洋溢出得意的笑容。

  11岁的少年,不能一直装深沉,该嚣张得意的时候就得嚣张得意。

  尤其在李世民面前!

  不然落得一个城府深的印象,绝非好事。

  “父皇!”

  李恪抱拳道:“儿臣以为,马蹄铁若能装备我军战马,必能大大减少马匹损耗,延长战马服役年限!”

  “从而让我大唐铁骑驰骋万里,如虎添翼!”

  “好一个驰骋万里!如虎添翼!说得好!”

  李世民龙颜大悦,声音洪亮:“此乃国之利器!功在千秋!必须量产!”

  “恪儿!”

  李世民看向李恪的目光,充满了宠溺:

  “你又立下大功!想要什么赏赐?尽管提,只要不过分,朕定然满足!”

  帝王金口玉言!

  当众许下如此承诺,可见李二何等高兴。

  李恪微微躬身,语气十分诚恳说道:

  “为父皇分忧解难,本是儿臣本分,岂敢以此微末之功向父皇邀赏?”

  他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极为漂亮。

  李世民听得眉开眼笑,这孩子不仅有能力,而且懂事、孝顺、识大体。

  好孩子啊!

  正要再夸赞几句,李恪却是话锋突然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