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李世民:说到朕心坎里去了!-《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孔老大人第五弊,言必称《周礼》,语必及察举,视古法为金科玉律。”

  李恪眼中有着不屑:“恪对此刻舟求剑,食古不化之论,深感遗憾!”

  “孔老大人推崇备至的两汉察举制,结果如何?”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是汉末民谣,孔老大人莫非不知?”

  “其所举之孝廉,有多少真正德行高洁?”

  “不过是地方豪强、世家大族互相标榜、把持仕途的工具罢了!”

  “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世代固化的,正是孔老大人所言的‘古制’!”

  “这难道就是孔老大人心目中的取士之道吗?”

  这番话揭露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黑暗。

  犹如利刃,让许多官员面色难看,无法辩驳。

  李恪懒得看孔颖达的脸色,声音陡然拔高: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时代在变,选拔机制,亦当因时而变!”

  “察举、中正之制,已证明其弊大于利!”

  “故我大唐立国,方开科举,欲破门阀之壅塞!此乃顺应时势,革故鼎新之举!”

  “如今,科举行之有年,再生积弊!”

  “父皇欲使之更公正、更有效,正是秉承《周易》‘变通’之精神!”

  “孔老大人只知死守数百年前之旧法,岂非与‘变通’之道背道而驰?”

  “如果真是如此!”

  “那孔老大人的书,怕是还没读到家啊!”

  我的书没读到家?

  我一个当世大儒,经学大家,孔子后裔,你说我的书没读到家?

  孔颖达脸色一阵青一阵白,这简直是羞辱,偏偏他理亏,压根没法反驳。

  李世民闻言,心里暗爽,面上指责道:“恪儿,不得对孔祭酒无礼!”

  “是!父皇!”

  李恪微微拱手,继续道:“至于孔老大人断言,新法将导致士人弃仁义、修贪竞,更是颠倒因果!”

  “恪请问孔老大人,到底是公平竞争、凭才取士,更容易让人修德!”

  “还是依靠门第、钻营请托更容易让人修德?”

  “在旧制之下!”

  “寒门学子无望晋升,是否就会安心修德?”

  “世家子弟倚仗门荫便可平步青云,是否就会更加砥砺德行?”

  “想必孔老大人心中明白,事实恰恰相反!”

  “旧制催生的,是寒门的绝望与世家子弟的骄奢!”

  “而新法,正是要打破这僵化的壁垒!”

  “让所有人看到,唯有凭借真才实学,方能报效国家,光耀门楣!”

  “这才是最大的公平,也是对德行最大的激励!”

  说到这里,李恪深吸口气,看着御座上的李世民,又环视殿内群臣:

  “取士之道,其‘本’在于为国选才,其‘末’在于僵化形式!”

  “若拘泥于《周礼》之乡评、两汉察举等形式!”

  “而忽略了‘选贤与能’这一最根本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舍本逐末!”

  “父皇!”

  李恪郑重道:“法无古今,惟其时宜!制无高低,惟其利国!”

  “儿臣坚信!”

  “糊名、誊录、殿试三策,正是顺应我大唐当今时宜、有利江山社稷的良法!”

  “它非但不会败坏士风,反而将涤荡数百年来选官用人上的积弊与暮气!”

  “为我大唐注入一股公平竞争、唯才是举的清新活力与蓬勃朝气!”

  “此乃开创盛世之基,绝非败坏风气之源!”

  “望父皇圣裁!”

  全场鸦雀无声。

  孔颖达面如死灰,再也说不出一个字来。

  他提出的五个弊端,被李恪驳得体无完肤,可以说是全面彻底的溃败。

  李世民听得大为震动,心里十分的赞同。

  恪儿最后的驳斥,从历史教训、变通、德行之激励和选贤与能四个维度。

  对孔颖达固守古制、担忧士风的论点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性的批判。

  其言论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令人醍醐灌顶,简直说到李世民心坎里去了。

  李世民猛地长身而起,眼中精芒四射:

  “好!好!好一个‘法无古今,惟其时宜’!好一个‘惟其利国’!”

  “恪儿!”

  李世民目光灼灼:

  “汝今日之言,高屋建瓴,石破天惊,直指我大唐百年国运之根本!”

  “孔卿、长孙卿等人所虑,虽出自公心,然格局太小,见识太旧!”

  “仍困于门户之见,泥于古制之窠臼!”

  “岂能与我儿这吞吐天地之胸怀,这革故鼎新、引领时代之锐气相提并论?”

  “糊名以绝请托!”

  “誊录以防奸弊!”

  “殿试以收人心!”

  “此三策环环相扣,由术入道,由法及心!”

  “不仅解决了科举之弊,更是强化皇权,凝聚士心,为我大唐打造万世不易之人才基石的无上良策!”

  “此乃帝王之术,更是我大唐江山社稷之福!”

  “玄龄!”

  “克明!”

  “戴胄!”

  “臣在!”

  房玄龄、杜如晦、戴胄三人立刻出列,躬身应命。

  李世民目光如电,语速极快,却字字清晰:

  “朕意已决!”

  “即命你三人,会同礼部、吏部、户部有司!”

  “以秦王所献糊名、誊录、殿试三策为核心,即刻着手,详定章程!”

  “给朕厘清所有细则!如何糊名?如何用印?”

  “誊录院如何设置,书吏如何选拔管理?”

  “殿试之礼仪、流程、策问题目如何拟定?”

  “所需钱粮、人手,戴胄你需全力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拖延!”

  说到这里,李二目光扫过那些尚且面带不甘的保守派臣子,语气森然:

  “一月之期!一月之后,朕要看到完整方案!”

  “臣,领旨!”

  房玄龄、杜如晦、戴胄立即躬身领命。

  甘露殿内,鸦雀无声。

  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面如死灰,脸色难看。

  所有人都明白!

  陛下不仅全盘接受了秦王的方略,更是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推上了快车道!

  而这对他们这些世家大族,大大的不利。

  但让这些人没想到的是,李恪依旧未停下!

  他再次向御座上的李世民躬身一礼,问道:

  “父皇,科举弊端已由三策革除,然儿臣尚有一问。”

  “敢问父皇,经此改革之后,科举所考之内容,是否仍如以往,以经义帖经、诗赋策论为主?”

  李世民正沉浸在革新制度的振奋中,闻言不假思索地颔首:“自然如此!”

  “经义乃修身之本,策论可见治世之才!”

  “此乃取士之基。恪儿,莫非亦有高见?”

  “父皇明鉴!”

  李恪微微拱手,朗声道:“儿臣确有一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