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四十几万头牛!-《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献俘大典结束了,但造成的轰动,却以惊人的速度,在长安城传播开来。

  “听说了吗?今日承天门,老天爷都显灵了!”

  “何止显灵!我可是亲眼所见!那神龙,啧啧,浑身冒火,从云彩里钻出来的时候,天都暗了!”

  “真的假的?莫不是宫里安排的祥瑞戏法?”

  “戏法?你找个戏法能让几十万吐谷浑俘虏当场吓尿裤子的?那龙威,隔着一里地我腿都软了!”

  “不瞒你说,现在我这心口还怦怦跳!那龙可不是凡物,我离得近,看得真切,那鳞片,跟红宝石似的,眼睛像两团火!”

  “最神的是它对陛下的态度!直接就跪下了!那可是龙啊!真正的龙啊!”

  “这你就不懂了吧?陛下是真龙天子!咱们是凡人,看它是神龙。可在真龙天子面前,它那就是来朝拜的臣子!这是天命所归!”

  ……

  “张婶,你儿子在金吾卫当值,可瞧真切了?”

  “哎呦喂!那还能有假?我儿说那神龙落下来的时候,一点尘土都没扬起来,就跟着地棉花似的!它还对着陛下点头呢!”

  “我听王书生说,那龙落下时,口里还衔着一颗夜明珠,献给了陛下呢!”

  “不对吧?我怎么听说是龙角上自动开了一朵金花,落在了陛下手里?”

  ……

  “子不语怪力乱神!此事太过离奇,恐是幻术或是海外奇兽,未必是真龙。”

  “李兄此言差矣!《易经》有云:‘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今日陛下御龙巡天,正合此象,乃是圣王出世,天下归心之兆!”

  “没错!当时天地色变,龙吟九霄,万千百姓亲眼所见,岂能有假?”

  “此乃上天对我大唐的认可!吾等当以此为题,作文以记之,流传后世!”

  “……”

  各种议论、猜测、惊叹,如同滚雪球一般,在长安内飞速流传开来。

  越穿越邪乎。

  越穿越神秘!

  皇权的神圣性,短短一夜之间,深深植根于每一个长安百姓的心里。

  ……

  两日后。

  长安城郊。

  皇家禁苑。

  李世民身着常服,负手而立,眼中带着期待。

  房玄龄、杜如晦、戴胄等几位心腹重臣分列两侧,同样翘首以盼。

  今日他们随驾前来,不为别的,正是要亲眼验收此次远征吐谷浑的战利品。

  “恪儿!”

  李世民看向身旁的李恪,语气中带着催促:

  “放出来吧!让朕与诸公亲眼看看,我大唐儿郎浴血奋战换来的成果!”

  “是!父皇!”

  李恪抱拳领命,身形一晃,出现在半空中。

  手掌一翻,山海乾坤印随之出现,迎风便长。

  瞬息之间,便化作一尊巍峨如山的庞然大物。

  “出!”

  李恪并指一点。

  刹那间,仿佛天河决堤,又似虚空开裂!

  首先被放出来的,是那四十多万头牛!

  “哞!!!”

  密密麻麻,宛如潮水般的牛群汹涌而出。

  它们体型雄健,皮毛多以棕黄、黑色为主。

  正是高原上耐寒耐劳的牦牛与黄牛混杂。

  巨大的牛角如丛林般耸动,无数双铜铃大的牛眼里,带着茫然与惊吓。

  “轰隆隆……”

  四十多万头牛同时落地,声势何等恐怖?

  它们汇聚成洪流,一眼望不到尽头,仿佛将整个草原都搬到了长安城外。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牲畜膻味和骚臭气息。

  “这……这……”

  户部尚书戴胄指着眼前无边无际的牛群,手指哆嗦,激动得胡子乱颤:

  “四十多万头!真的是四十多万头活牛啊!”

  “陛下!有这么多牛,可充实官牧,可分发百姓,可作军资……”

  “我大唐数年之内,再无耕牛短缺之忧矣!”

  房玄龄、杜如晦亦是相顾骇然,他们虽知战果丰厚。

  但干巴巴的数字,哪里比得上亲眼目睹这“牛之海洋”来得强烈?

  四十几万头牛啊!

  真的太吓人了!

  李世民豪情激荡,忍不住抚掌大笑,声震四野:

  “好!好一个恪儿!好一个苏定方!此情此景,方显我大唐赫赫武勋!”

  可欣喜归欣喜。

  烦恼随之而来!

  四十几万头牛,毕竟是活物,不像金银珠宝,皮草首饰,可以直接入库。

  如何妥善处置,成为了摆在眼前的首要难题。

  李世民当即询问。

  戴胄立即回答道:

  “陛下!首要之务,当是补充官牧!”

  “可将其中最健壮、品种最优者,约十万头,划入太仆寺下辖的各处官牧,精心饲养,作为种牛!”

  “以繁育更多优质耕牛、驮牛,此乃百年大计!”

  “其次!”

  “当分发天下百姓!”

  “我大唐立国未久,历经战乱,民间耕牛极度匮乏,多有农户数户共用一牛,甚至以人代牛之事。”

  “臣建议,可依各道、州、县田亩多寡与人丁数目,将这些牛租赁或赊卖与农户!”

  “特别是关中、河北等农耕重地,当优先供给!”

  “此举必能极大提振农事,使我大唐粮仓更为充盈!”

  “戴公言之有理!”

  房玄龄抚须沉吟:“然,如此庞大牛群,管理、防疫、分发皆是大事。”

  “需立即从太仆寺、户部抽调精干官吏,组建专班,负责此事。”

  “同时严令地方,不得层层克扣,不得摊派勒索,务必要让这些耕牛,实实在在落到农户手中!”

  “玄龄所虑极是!”

  杜如晦接口,他的思路则更偏向于战略储备:

  “陛下,除官牧与分发百姓外,臣以为,需预留一部分,作为战略储备。”

  “既可随时充作军资,为大军转运粮草!”

  “亦可应对不时之需,如某地突遭灾荒,便可调拨牛只助其恢复生产。”

  李世民目光深邃:“诸卿所言,皆有道理。”

  “十万头入官牧,二十万头分发农户,五万头作为战略储备,统一由户部与太仆寺协调管理。”

  “其中老弱病残,不堪耕作者,可筛选出来,交由兵部统一处理,制成肉干、皮甲等军资,物尽其用。”

  随着李世民下令,户部与太常寺立即行动起来。

  无数官吏、兽医、牧民被调动起来,开始清点、分类、防疫、调配。

  这是个大工程,短时间内,肯定是消化不了的!

  但这就与李恪无关了,他的任务只是把牛羊马带回来,剩下的不归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