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内,庄严肃穆。文武百官分列两侧,身着朝服,鸦雀无声。
当内侍高唱“陛下驾到、太后娘娘驾到”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殿门。
秦峰身着龙袍头戴冕冠,在青鸾的搀扶下,模仿着刘哲迈着有些虚浮的脚步,一步步走向那象征着权利和地位的龙椅。
此时的秦峰还真的有些紧张,他能感觉到上百道目光如探照灯一般聚焦到了自己身上,那目光中有审视、有猜测,甚至还有怀疑。
龙椅宽大,由上好的金丝楠木雕琢而成,到处都雕刻着龙云纹,但是坐起来硬邦邦的并不舒服,由于太大,坐上去连靠背都靠不到,只能正襟危坐。
杜太后紧随其后坐在龙椅后面一张略小的龙椅上,两个内侍放下一道珠帘,让杜太后越发显得神秘高深。
群臣齐刷刷的行礼高呼:“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参见太后,太后娘娘千岁……”
秦峰抬抬手,用略带着疲惫和虚弱的声音说道:“咳咳咳……众卿平身!”
“谢万岁!”百官起身,垂手肃立。
一个近侍吊着嗓子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话音未落,便有个头发花白身穿蟒袍的老臣率先出列:
“陛下圣体康复,实乃我大徐之福、百姓之福!臣等不胜欣喜,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其他朝臣纷纷附和。
秦峰只是微微颔首,嗯嗯啊啊的应付着,同时仔细观察每一张面孔,发现大多数官员脸上并无异色。
看来这招偷梁换柱基本上算是成功了。
而最让他担心的萧鹤,好像没有上朝!
却不知这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有哪些是太后的人,有哪些是反对太后的人呢?
正想着,一个穿着三品文官朝服的长须中年男子出班奏道:
“起奏陛下、太后娘娘,北疆八百里加急军报,敕勒部近日异动频繁,似有南下寇边之意!
边军将士们严阵以待,然……然军饷已拖欠三月有余,军中颇有怨言,恐影响士气!
臣兵部侍郎陆执礼,恳请朝廷速拨军饷,以安军心!”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原来成片的蝗虫将北方的粮食作物啃食一空后又挥师北上,到了茫茫草原上,将原本郁郁葱葱的草原啃了个七零八落。
草原上以放牧牛马为生的敕勒人失去了草场,无数牛羊饿死。
敕勒人为了生存,大概率会选择蜂拥南下劫掠一番。
正这时,督察院左都御史吴践维也出班奏道:“陛下、太后!今春江北大旱,又爆发了蝗灾数万粮田颗粒无收,灾民嗷嗷待哺。
十数万饥民被迫背井离乡沦为流氓,连京城中都涌入了数以万计的流民。
若再不拨款赈灾,恐生民变,动摇国本啊!臣以为,安抚灾民,刻不容缓!”
一听来抢买卖的了,陆执礼马上就不乐意了:“吴大人!边关若破,赤勒铁蹄长驱直入,届时死的何止百万?孰轻孰重,你分不清吗?”
吴践维毫不相让:“陆侍郎,城内满街灾民,每天冻饿而死的灾民尸体一车一车的被运到城外乱葬岗你看不见吗?
民为邦本,本国邦宁!饥民一旦成了流寇,内乱四起,又何谈御敌于国门之外?
难道要让将士们在前线厮杀,回头却见家园已成焦土吗?”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加入战团各执一词,朝堂上分成两派,吵吵嚷嚷如同集市。
秦峰坐在龙椅上好像看戏一样看着下面两拨人的表演。
这些身着紫袍玉带、平日道貌岸然的衮衮诸公,此刻为了钱粮争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些言语失态,心中最初的那点敬畏和紧张,渐渐被一种荒谬感和无语所取代。
这就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朝会?简直像一群管家在争吵先修屋顶还是先买米下锅。
吵了一会儿,内侍太监应该是得到了杜太后的暗示,喊道:“肃静!请诸位大人肃静!”
朝堂上这才渐渐安静下来。
杜太后冷声问道:“户部,你怎么看?”
户部尚书周承庸颤颤巍巍的出班奏道:“陛下、太后,老臣以为,陆侍郎和吴御史的话都有道理!
军饷当然要发,赈灾也是要紧事!只是并非老夫推诿,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如今国库空虚,今年的赋税尚未征收上来,诸位大人也是知道的。
大人们若是急,就把我这把老骨头拉出去榨骨吸髓,看看能榨出多少油水?”
此言一出朝堂上罕见的沉静下来。
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朝廷没钱。
这几年大徐朝一直多灾多难,灾害不断。
两个皇帝驾崩要风光大葬、两个新皇帝登基要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国库早已亏空了。
兵部说要发军饷、御史台说要赈灾也不过是他们的本职所在。
说出来也不过是让大伙看看:我的本职工作算是做到位了,户部没钱不给落实,出了什么事儿就怨不得我了。
“那就增加赋税!”一个急性子武将说道。
刚说完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万万不可!百姓负担已重,再加税赋,无异于杀鸡取卵,逼民造反!”
朝堂再次陷入一片争吵之中,互相指责、推诿扯皮,却拿不出一个切实的解决方案。
秦峰听得头大,?原来当皇帝,每天要面对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又纠缠不清的烂账???
他忽然觉得,当个不用动脑子、只需坐在这里看他们吵的傀儡,似乎也挺惬意。
至少,这些令人头疼的麻烦事,不用他来最终拍板负责。
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珠帘后的身影,杜太后始终沉默不语,仿佛一尊雕像,静观其下的纷争。
秦峰乐得清闲,也学着她的样子,眼观鼻鼻观心,只当自己是个看客。
这场关于钱粮的争论持续了许久,最终也没有结果。
杜太后在最后才淡淡开口,无非是“着户部会同兵部、工部妥议章程,再行奏报”之类的套话,将皮球又踢了回去。
朝会便在这样一种看似热烈、实则无果而终的气氛中结束了。
“退朝——”
秦峰和杜太后起身绕过屏风,走出了大殿。
文武百官们也很默契的不再争吵,而是有序的退出了太和殿。
秦峰突然停住了脚步,杜太后见了蹙眉道:“陛下有什么事?”
当内侍高唱“陛下驾到、太后娘娘驾到”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殿门。
秦峰身着龙袍头戴冕冠,在青鸾的搀扶下,模仿着刘哲迈着有些虚浮的脚步,一步步走向那象征着权利和地位的龙椅。
此时的秦峰还真的有些紧张,他能感觉到上百道目光如探照灯一般聚焦到了自己身上,那目光中有审视、有猜测,甚至还有怀疑。
龙椅宽大,由上好的金丝楠木雕琢而成,到处都雕刻着龙云纹,但是坐起来硬邦邦的并不舒服,由于太大,坐上去连靠背都靠不到,只能正襟危坐。
杜太后紧随其后坐在龙椅后面一张略小的龙椅上,两个内侍放下一道珠帘,让杜太后越发显得神秘高深。
群臣齐刷刷的行礼高呼:“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参见太后,太后娘娘千岁……”
秦峰抬抬手,用略带着疲惫和虚弱的声音说道:“咳咳咳……众卿平身!”
“谢万岁!”百官起身,垂手肃立。
一个近侍吊着嗓子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话音未落,便有个头发花白身穿蟒袍的老臣率先出列:
“陛下圣体康复,实乃我大徐之福、百姓之福!臣等不胜欣喜,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其他朝臣纷纷附和。
秦峰只是微微颔首,嗯嗯啊啊的应付着,同时仔细观察每一张面孔,发现大多数官员脸上并无异色。
看来这招偷梁换柱基本上算是成功了。
而最让他担心的萧鹤,好像没有上朝!
却不知这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有哪些是太后的人,有哪些是反对太后的人呢?
正想着,一个穿着三品文官朝服的长须中年男子出班奏道:
“起奏陛下、太后娘娘,北疆八百里加急军报,敕勒部近日异动频繁,似有南下寇边之意!
边军将士们严阵以待,然……然军饷已拖欠三月有余,军中颇有怨言,恐影响士气!
臣兵部侍郎陆执礼,恳请朝廷速拨军饷,以安军心!”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原来成片的蝗虫将北方的粮食作物啃食一空后又挥师北上,到了茫茫草原上,将原本郁郁葱葱的草原啃了个七零八落。
草原上以放牧牛马为生的敕勒人失去了草场,无数牛羊饿死。
敕勒人为了生存,大概率会选择蜂拥南下劫掠一番。
正这时,督察院左都御史吴践维也出班奏道:“陛下、太后!今春江北大旱,又爆发了蝗灾数万粮田颗粒无收,灾民嗷嗷待哺。
十数万饥民被迫背井离乡沦为流氓,连京城中都涌入了数以万计的流民。
若再不拨款赈灾,恐生民变,动摇国本啊!臣以为,安抚灾民,刻不容缓!”
一听来抢买卖的了,陆执礼马上就不乐意了:“吴大人!边关若破,赤勒铁蹄长驱直入,届时死的何止百万?孰轻孰重,你分不清吗?”
吴践维毫不相让:“陆侍郎,城内满街灾民,每天冻饿而死的灾民尸体一车一车的被运到城外乱葬岗你看不见吗?
民为邦本,本国邦宁!饥民一旦成了流寇,内乱四起,又何谈御敌于国门之外?
难道要让将士们在前线厮杀,回头却见家园已成焦土吗?”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加入战团各执一词,朝堂上分成两派,吵吵嚷嚷如同集市。
秦峰坐在龙椅上好像看戏一样看着下面两拨人的表演。
这些身着紫袍玉带、平日道貌岸然的衮衮诸公,此刻为了钱粮争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些言语失态,心中最初的那点敬畏和紧张,渐渐被一种荒谬感和无语所取代。
这就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朝会?简直像一群管家在争吵先修屋顶还是先买米下锅。
吵了一会儿,内侍太监应该是得到了杜太后的暗示,喊道:“肃静!请诸位大人肃静!”
朝堂上这才渐渐安静下来。
杜太后冷声问道:“户部,你怎么看?”
户部尚书周承庸颤颤巍巍的出班奏道:“陛下、太后,老臣以为,陆侍郎和吴御史的话都有道理!
军饷当然要发,赈灾也是要紧事!只是并非老夫推诿,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如今国库空虚,今年的赋税尚未征收上来,诸位大人也是知道的。
大人们若是急,就把我这把老骨头拉出去榨骨吸髓,看看能榨出多少油水?”
此言一出朝堂上罕见的沉静下来。
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朝廷没钱。
这几年大徐朝一直多灾多难,灾害不断。
两个皇帝驾崩要风光大葬、两个新皇帝登基要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国库早已亏空了。
兵部说要发军饷、御史台说要赈灾也不过是他们的本职所在。
说出来也不过是让大伙看看:我的本职工作算是做到位了,户部没钱不给落实,出了什么事儿就怨不得我了。
“那就增加赋税!”一个急性子武将说道。
刚说完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万万不可!百姓负担已重,再加税赋,无异于杀鸡取卵,逼民造反!”
朝堂再次陷入一片争吵之中,互相指责、推诿扯皮,却拿不出一个切实的解决方案。
秦峰听得头大,?原来当皇帝,每天要面对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又纠缠不清的烂账???
他忽然觉得,当个不用动脑子、只需坐在这里看他们吵的傀儡,似乎也挺惬意。
至少,这些令人头疼的麻烦事,不用他来最终拍板负责。
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珠帘后的身影,杜太后始终沉默不语,仿佛一尊雕像,静观其下的纷争。
秦峰乐得清闲,也学着她的样子,眼观鼻鼻观心,只当自己是个看客。
这场关于钱粮的争论持续了许久,最终也没有结果。
杜太后在最后才淡淡开口,无非是“着户部会同兵部、工部妥议章程,再行奏报”之类的套话,将皮球又踢了回去。
朝会便在这样一种看似热烈、实则无果而终的气氛中结束了。
“退朝——”
秦峰和杜太后起身绕过屏风,走出了大殿。
文武百官们也很默契的不再争吵,而是有序的退出了太和殿。
秦峰突然停住了脚步,杜太后见了蹙眉道:“陛下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