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容易出事-《路边摊很一般?他的美食馋哭全网》

  “噗——”

  老校长一口茶直接喷了出来!

  他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比工大送天鹅、送实验猪还离谱吧?!

  农业大学是不是又出了两个“奇才”?

  另一边。

  苗侃正站在一群受训厨师中间。

  他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说:“百多年前,滇南城外有座湖心岛。

  有个书生在岛上苦读,他媳妇天天给他送饭,最爱做米线。

  可每次送到岛上,米线早凉了。”

  “有次她提了碗鸡汤,意外发现汤面上那层厚厚的鸡油像盖子似的,能保温。

  要是把配料和米线分开带,吃的时候再烫熟,味道还能更香。”

  “后来就改成:先炖好老母鸡、筒骨这些熬出来的浓汤,汤上浮着厚厚一层油锁住温度。”

  “米线家里烫熟,配料也提前准备好,肉切得极薄,到了地方用滚汤一烫,再倒进米线里,滑、香、烫,一口下去特别过瘾。”

  他顿了顿,扫了一圈面前的学徒:“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让你们明白——过桥米线,汤和油才是命根子,懂不懂?”

  一碗米线香不香,就看这汤熬得够不够厚实,油层能不能把热和鲜全封住。

  “想要熬出那种浓而不腻的香味,材料得配齐。”

  这时徐若明穿着厨服,连手套都没脱,急匆匆地挤进人群听课。

  苗侃冲他点了下头,继续讲:“得用老母鸡、猪蹄、鸭腿,再加上腌好的云腿或者骨头,全都丢进锅里一起熬。”

  “大火烧开,至少四个钟头以上,才算得了高汤。”

  要是小火慢炖,那就得熬一整夜。

  “那边锅已经支上了。”

  苗侃指着料理台,让厨师把猪里脊切成薄片:“正宗过桥米线,要加香酥肉,做法跟小酥肉类似。”

  “不过淀粉少裹点,肉切得更薄,炸出来又脆又香,吃的就是这个劲儿。”

  云南米线本身味道淡。

  来几片香酥,口感立马就丰富了。

  “绿豆芽提前烫一下,半熟就行。”

  “韭菜切段,也稍微过道热水。”

  这些细节能避免客人点得多时手忙脚乱出岔子。

  厨师们都在认真听,有的记在心里,有的掏出小本子写下来。

  “笋不能用干货,必须用滇南当地的鲜笋,就图个脆嫩。”

  苗侃一边说,手起刀落,几下就把一根鲜笋片成了近乎透明的薄片。

  那片子薄得像花瓣,晶莹剔透,业内叫“玉兰片”。

  “好汤还得配好米线,过桥米线只用水洗出来的细米线。”

  话音刚落。

  徐若明立马走过去,把米线倒进锅里,开大火煮软。

  “接下来准备配菜。”

  过桥米线讲究的就是一个花样多。

  有的店甚至能摆上几十样。

  “咱们不上那么花哨,做最经典的。”

  苗侃开口了:“这些菜啊肉啊,都不用事先炒,直接拿生的就行。”

  “细节我也就不啰嗦了,总之就是——切得越薄越好,往滚烫的汤底里一滑,几秒钟就熟,嫩得很。”

  “豌豆尖、葱末,刚切好的韭菜段,烫过的绿豆芽,还有炸得酥脆的黄豆。”

  “煮好的鸡块,云腿切片,里脊肉、玉兰片、豆腐皮,也都一样样摆上来。”

  中间再摆上几个小碟。

  每碟里磕一个生的鹌鹑蛋!

  光是配菜就摆了十好几个小盘子,五颜六色,整整齐齐。

  “上汤前,先把碗过一遍热油。”

  苗侃盯着厨房里的动作,顺口提醒:“要是人多,一个个烫不过来,就扔微波炉里打半分钟,统一加热。”

  碗必须热过,不然受不住高温。

  现在又是冬天,冷碗遇上滚油热汤,温差太大,容易炸裂。

  碗炸了倒没什么。

  万一崩到人,那就麻烦了!

  仓库里确实有石锅。

  一是数量不够用。

  二是那玩意虽不怕炸,可太沉,食客又多,端着费劲,容易出事。

  “高汤打好后,下面条进去,盐得边尝边放,不能一把抓。”

  汤里还炖着腌过的云腿。

  这东西本来就有咸味,火候拿不准,加多了整锅就废了。

  所以最后调味,必须手稳心细。

  说着,他舀了一勺汤,放进小碗里尝了尝。

  “嗯。”

  一口下去,眉毛都舒展开了。

  这锅过桥米线的汤底,和普通高汤根本不是一个路子。

  鸡骨架熬出来的鲜劲儿已经够猛了,再加上猪蹄一起熬,汤里带着一丝丝胶质的浓滑感。

  但喝起来却不腻,反而是清爽得很。

  鸭腿几乎吃不出味道,主要是提鲜用的。

  最绝的是那股云腿的香气。

  和别的调料完全不同,有种说不出的醇香,混在汤里特别勾人。

  其实盐味已经到位了!

  苗侃只轻轻撒了那么一小撮盐粒。

  又抓了一把胡椒粉扔进去!

  胡椒吸饱了鸡汤的滋味,提鲜效果翻倍。

  还巧妙压住了鸡鸭肉带来的油腻,配上米线吃,顺口极了。

  汤盛进碗里时,表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金黄油膜。

  把整碗汤的热气全都锁在里面。

  看不出来翻滚,闻不到香味飘出。

  可你要真敢直接喝一口。

  舌头立马就得脱层皮!

  配菜可以蘸了蛋液再涮,也能分开一样样下。

  汤温高得吓人,所有食材又都切得极薄,筷子夹进去转一圈,熟了。

  “差不多齐活了。”

  苗侃扫了眼大汤桶,估摸着够撑两轮客人。

  等这两波吃完,新一锅高汤也正好出锅。

  他这才点点头:“准备开张,开始营业。”

  门一推开。

  那股子浓郁的鲜香瞬间炸开,往外直冒。

  徐若明站在灶台前,脚就跟长在地上似的,一步不想挪!

  眼睛微微闭着,脸上全是满足的笑容,鼻子不停地吸着空气里的香味,一脸享受。

  “实话讲啊,我这辈子熬的汤,可能比你们吃的饭都多。”

  面对一群年纪比自己大的厨师,徐若明说话一点不含糊:“可像这样鲜得透彻、香得扎实,浓而不油,所有食材的味道全融在一起,还一点都不乱的……”

  “全天下,就苗神一个人能做出来!”

  他说着说着,自己都不自觉地喊出了那句众人常说的“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