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纯属上来找抽!-《路边摊很一般?他的美食馋哭全网》

  轮到最后一个,他停了一下,笑了笑说:“怀石料理本身没问题。”

  啊?

  记者们眼睛瞬间亮了:“所以您是说,您很认可樱花国的怀石料理?”

  苗侃摇头:“那也不是。”

  “你们对‘怀石’这俩字的理解,恐怕有点跑偏了。”

  啥?

  这话一出口,全场愣住!

  怀石料理不是樱花高级餐饮的代表吗?

  还能理解错?

  一位来自樱花的记者先是一懵,马上反应过来,认真说道:“苗先生,别人我不敢说,但我可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自家饮食文化应该不会搞错吧?”

  是吗?

  苗侃不慌不忙,坐得稳稳的。

  慢悠悠地说:“那你来说说看,你觉得怀石料理到底是个啥?”

  能来九州做专访的记者,都不是等闲之辈。

  对方一点没卡壳,立马条理清晰地讲开了:

  “怀石料理最初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防止饿着。”

  “我们樱花这边普遍认为,这个词来源于禅宗。禅门里有个说法叫‘温石’。”

  “古代禅院规矩严,和尚们过了中午就不能吃饭。”

  “晚上打坐时间长,肚子空,体温降得厉害,冷得发抖。”

  “于是有人把石头烧热了塞怀里,靠那点暖意撑过去。”

  “这就叫‘温石’。”

  “后来这概念被用到茶道上,主人会在品茶前给客人上点小菜,避免空腹饮茶伤身。”

  这些菜都很朴素,主打一个原汁原味。

  没想到意外好吃,慢慢就越做越精致,成了今天鼎鼎有名的“怀石料理”。

  这记者是专业美食报道出身,说得头头是道。

  加上翻译一字不漏转达,在场的人都听呆了。

  听起来好像也能成立,但又总觉得哪儿怪怪的。

  话说完,他还特意转向苗侃,客气地问:“那您心目中的怀石料理是什么样的呢?”

  “跟我刚才说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

  苗侃说:“你们搞混了。”

  一句话砸下来,四周全静了!

  一个九州厨师,反过来教育樱花人他们自己文化的根?

  乍一听挺狂,但人家刚赢了比赛,说得太难听也不合适。

  苗侃继续道:“怀石料理真正的源头,其实在咱们九州的《道德经》里。”

  众人屏住呼吸。

  “《道德经》有句话:圣人被褐怀玉。”

  “意思是,外表穿着粗布衣裳,怀里却藏着美玉。”

  “强调的是别看表面,要看内里的价值。”

  “你们樱花的怀石料理,讲求极简、返璞归真,吃食材本来的味道。”

  “这不是跟‘被褐怀玉’一个路子吗?”

  “至于抱着块热石头取暖的说法,听着像民间故事,不如这个来得靠谱。”

  “估计当年‘怀玉’传过去,翻译时变成了‘怀石’,就这么定了下来,变成了一种料理风格。”

  “……”

  话音落下,整个场子鸦雀无声。

  尤其是那些樱花记者,脸都绿了。

  从小到大,谁听过这种说法?!

  这简直是要掀翻教科书啊!

  “不……不可能吧?我真是头一回听说。”

  “可仔细想想,苗先生讲的逻辑还挺顺……比起温石头那种解释,反倒更有依据。”

  “如果真是这样……”

  几个樱花记者低声嘀咕:

  “我们引以为豪的顶级料理,居然是源自千年前一本中土典籍里的一句话?”

  这事儿听着简直离谱得不行!

  可他们偏偏没法张嘴反驳。

  原因嘛……

  苗先生的徒弟,真就靠着三个鸡蛋,把代表怀石料理顶尖水准的渡边给干趴下了!

  要讲食材本身的滋味。

  苗侃那手艺,不知道甩了几条街。

  这时候还扯什么樱花国的怀石传统。

  纯属上来找抽!

  那个提问的记者心里已经后悔得不行了。

  这不是胡来嘛?

  刚把渡边拍地上了。

  转头又把整个樱花的怀石脸面都掀了。

  最惨的是——他们竟然没一句能顶回去的话,句句戳在理上。

  早知道就不该碰这个雷!

  苗侃开口了:“渡边做的算不算怀石料理,我不敢断言。”

  “但我自己一路走来所坚持的,我觉得配得上‘怀石’这两个字,甚至叫‘怀玉’更合适。”

  “可能大排档的小吃看起来比不上宫廷宴席那么金光闪闪,外表不咋起眼。”

  “可我关心的,从来都是食物骨子里的分量啊。”

  话音刚落。

  窗口外排队等红柳烤肉的一个壮汉突然猛擦眼睛。

  紧接着,“哇”地一声嚎了出来:“太戳心了!呜呜呜,太戳心了啊!”

  苗侃:“……”

  你要哭咱不拦着,但你掐着兰花指抹眼泪是几个意思?

  他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更要命的是,旁边人也被这嚎声带入了情绪。

  一个个眼眶发红,满脸敬仰地盯着苗侃。

  开始七嘴八舌地猛夸。

  更别提那些记者和评委了,看他的眼神简直像在看活菩萨。

  这种又被感动又被捧着的感觉,让苗侃差点以为自己在搞公益演讲。

  他忍不住提醒:“喂,醒醒啊,我只是个卖饭的!”

  行吧,算了。

  整碗什锦豆腐涝压压惊。

  然后早点收摊回家睡觉。

  他立马拿定主意。

  做豆腐涝根本没难度。

  苗侃直接进新店,麻利开干。

  黄豆先用温水泡一会儿,倒进机器打成浆。

  煮沸后滤掉渣子,留下顺滑的豆浆。

  再用兑过水的盐卤,一点一点淋进去。

  直到锅里出现小米粒似的絮状物,上面浮着一层清亮的浆水。

  这才停下手。

  “盖上盖,晾二十分钟,让它自然成型就行。”

  这时屋里已经飘满了豆子的香气,暖烘烘的。

  那味道浓而不腻,闻着还特别解闷儿。

  接着他又支起一口大锅烧水。

  等水翻滚起来,慢慢往里倒水淀粉。

  不知不觉间,徐若明和楚西南也溜达过来了。

  苗侃顺便说了句:“慢点倒,边倒边搅,不然这会儿结了坨,后头全毁。”

  要是淀粉团了芯,里面硬邦邦的,吃着硌牙。

  “等它重新烧开、冒泡,就拿铲子轻轻刮下凝好的豆花,一片片薄薄的下去,混进糊里再滚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