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搬一盆绿豆来-《路边摊很一般?他的美食馋哭全网》

  对面坐着个女人,脸蜡黄,肚子鼓得像扛了口大锅,瞧着让人心头一紧。

  可她一接过碗,眼神立马活了,低头猛吸一口,吃得那叫一个香。

  苗侃收回视线。

  “苗神……”楚西南凑过来,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你刚说的,不加醋也能酸?真有这玩意儿?”

  “当然有。”苗侃点头,“不止一种,还多着呢。”

  “既然有孕妇要吃,咱就整一道,酸得温柔,不伤胃,也不刺激牙的。”

  “太好了!”楚西南一拍大腿,“新品来了是吧?现在就开干?”

  “嗯。”苗侃没多废话,“去厨房,搬一盆绿豆来。”

  “啥?!”楚西南差点跳起来,“绿豆?!苗神你没吃错药吧?绿豆能出酸味?!你别跟我说你要煮绿豆汤配糖水!”

  “……”苗侃瞥他一眼,没解释,只抬了抬下巴,“去。”

  他转身进了后厨,把今天几个师傅做面时的毛病全捋了一遍,然后自己也扎进了灶台堆里。

  “苗神,绿豆搬来了!”一个厨子抱着个大盆,差点撞到门框,“怕不够,多弄了两倍,您看这些……行不?”

  “够了。”苗侃伸手抓了一把,指腹一搓,“先用石磨,把外皮磨掉。”

  后厨真有个老石磨,锈迹斑斑,积了灰。

  现在谁还用这玩意儿?全机器碾了。

  可苗侃偏爱这个,美食街里一半的家伙事儿,都是他从老城旮旯淘回来的稀罕物。

  “磨好了!”半个钟头后,帮厨急匆匆跑来,“皮全脱了,咋整?”

  “清水泡着。”苗侃说,“四个钟头,再叫我。”

  话刚落,一个满头银丝的老厨师猛一愣,猛地抬眼:“……您这是要打浆?”

  苗侃点头:“对。”

  做酸爽的浆面条,核心就是这一口浆。

  浆的底子,绿豆、红薯都行。

  但红薯太挑季节,存不住。

  绿豆就不一样,放半年都蔫不着。

  绿豆去皮后,清水泡透,等它吸饱了水,再一搅一磨,磨成稠稠的浆糊。

  接着拿粗布一裹,榨出汁液——这浆,可比豆浆浓,比豆浆糙,颜色也发灰白。

  “加酵母。”

  “现在气温正合适,等明天一早开店,这浆就能发得刚刚好。”

  这酸,不是柠檬那种刺鼻的、能把人酸得五官挪位的劲儿。

  也不是醋那种直来直去、呛嗓子的狠劲儿。

  它是温的,像老奶奶慢火煨的汤,酸得不露声色,却一口下去,满嘴生津,回味绵长,喉咙里还泛着清爽的凉意。

  可这种东西,现在年轻人连听都没听过。

  城里饭店,早没人做了。

  就老一辈人,偶尔在中原那边的巷子口,还能闻到那股子熟悉的酸味。

  苗侃小时候,跟着奶奶吃过一回。

  至今记得那口酸浆拌着细面条,淋点辣椒油,香得他差点把碗都舔了。

  今天看到那孕妇,一口一口啃着醋拌面的样子……他心里就一动。

  这街,该有这么一道。

  那发话的老厨师,叫姚恩阳,中原来的,专攻面食,是苗侃亲自挖来的老手。

  此刻,他眼眶有点发红,低声说:“我那会儿,家家穷得揭不开锅,白面?想都不敢想。”

  “菜叶当主食,是常事。”

  “有钱人呢,攒三毛五分,就为去集市上打两瓢酸浆。”

  “回家,切点萝卜丁,掰两片白菜,往锅里一煮,热腾腾一碗——那叫‘浆面条’。”

  “条件好点的,能兑一勺面粉进去,稠了,才扛饿。”

  “再往上……加点小米,那就是过年了。”

  那会儿能吃上一碗浆饭,真比现在吃龙虾鲍鱼还带劲!

  姚恩阳笑呵呵地说:“现在这浆饭,可讲究了。”

  “白面条、大绿豆、芹菜粒、炸得咔嘣响的花生米,一样不能少。”

  “再淋上一勺腌韭菜花,泼一勺红油辣子。”

  “绿的、白的、红的,三色一搅和,酸得开胃,辣得过瘾。”

  “一口下去,酸里透着香,辣里裹着醇,越吃越上瘾,两碗都不够填肚子。”

  “好久没尝了,苗神一提这味儿,我这心里头直抓痒痒!”

  我的天!

  这话说得,连边上站着的厨师都咽了口唾沫,眼珠子死死黏在那盆刚泡好的绿豆上,恨不得伸手捞一把塞嘴里。

  楚西南更绝,脑门子都快贴到盆沿儿了,眼神儿直愣愣的,就跟丢了魂儿似的。

  “行了行了,别瞅了,真当这是金豆子呢?”苗侃摆摆手,跟赶蚊子似的。

  心里头又好气又好笑。

  第二天一早,苗侃踩着晨光进了美食街,酸浆早就备好了。

  两大盆,沉甸甸的,白乎乎的浆液泛着微酸的光泽,光是站在旁边闻一口,嘴里就冒酸水儿。

  量大,一次吃不完。

  苗侃喊来一众厨师,当场开练。

  一锅酸浆倒进去,火一烧,快开没开的时候,表面浮起一层密密的奶白色泡泡,软乎乎的,跟刚打发的奶油似的。

  “给我勺子。”

  他一伸手,立马有人递来一根木头勺。

  他轻轻一搅,泡泡“噗”地一下散了,浆水却越来越顺滑。

  楚西南眼珠子差点掉地上:“这……这真是豆浆?看着跟奶油布丁一样啊!”

  细腻得没边儿,滑得像绸子。

  那股子味儿,酸得不呛人,温温柔柔的,吸一口,肚子都咕咕叫。

  “做浆面条,灵魂在浆水。”苗侃深深吸了口气,满意地点点头,“但正宗的,可不是挂面,更不是机器压的面。”

  “是手擀的。”

  这手艺,他教过他们。

  精面粉混点黄豆粉,加水揉成团,盖湿布醒十五分钟。

  再拿擀面杖擀得薄如纸,一刀一刀切出细面。

  面团醒好了,锅里的浆水也分了层。

  苗侃只取上层清亮的那部分。

  “浆水、清水,一起烧开,下面条。”

  面条煮透,捞出来,过一遍凉水。

  徐若明盯着锅里剩下的浓浆,迟疑地问:“这汤……倒了?”

  “傻啊你?”苗侃乐了,顺手舀了点面粉,搅成糊糊,把底下沉淀的稠浆全倒进去。

  再把过完凉水的面条重新扔进去,一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