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库拉塔格沙漠,开启!-《我一户外博主,怎么都叫我男妈妈》

  况野登机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些找他合影的粉丝。

  好在预留了足够充分的时间,况野非常耐心地答应粉丝们的要求。

  一路上,又睡了个昏天黑地。

  下了飞机,大西北的风带着一股冷冽和干燥,但也让况野清醒很多。

  出了站,刺眼的阳光让况野下意识地眯起眼,拿出墨镜戴上的瞬间,远处的山脉轮廓在天际线处泛出了墨蓝色。

  “况野老师!这边!”

  密密麻麻的接机人群中,一个身穿迷彩服的西北汉子挥着手中的接机卡,看到况野就激动地喊了起来。

  所有人都看向了况野,很多人都认了出来。

  “啊?那个人,那个人是不是最近超级火的户外主播?”

  “他戴着墨镜呢,你认不认得清啊?”

  “我几乎天天看他直播哎,怎么能认不出来?”

  “要不要合影?会不会打扰到人家?”

  ......

  况野敏锐的听觉,每一句话都能听得分外清楚。

  但大家都很有分寸,只是小声讨论,并没有贸然上前。

  况野冲着西北汉子挥挥手,快步走了过去。

  “况野老师,您好,我是赵鹏,是过来接您的向导。”

  赵鹏长着一张讨喜的圆脸,身形高大结实,头发略黄且浓密,非常不服帖地乱炸着。

  有点像成年版蒙奇奇。

  “您好,赵老师。”

  赵鹏一听况野这么称呼他,非常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

  “哎呀,可不敢,您才是正儿八经的老师呢。”

  况野露出诚挚的笑意:

  “那就都别客气,叫我况野就行。”

  赵鹏看着就是个豪爽的性子,他接过况野的行李就往停车场走,非常自然地跟况野聊天:

  “哎哟,您这行李可真少,我们这边风沙大,早晚温差也大,您要是衣服和物品带的不够,只管告诉我,我去采购。”

  况野笑着回应:

  “应该够的,真的不够我也不会跟您客气的。”

  赵鹏在一个皮卡前停了下来,卡车斗里堆着露营装备,车身上印着 “库拉塔格生态观测站” 的字样。:

  “对嘛,您可是我们陈教授力邀参与沙漠野保项目的人才,可千万不要跟我们客气。”

  “我们这儿条件艰苦,您能来,我们已经非常感谢了!”

  陈教授,正是雨林求生节目组花了五年时间请到的那位动植物学泰斗,夏科院院士、沙漠生态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曾用三十年时间摸清野双峰驼的迁徙路线,甚至在六十七岁时还跟着科考队深入库拉塔格腹地。

  陈教授在参与节目的时候,就对况野印象颇深。

  节目还没完结,陈教授就发邮件联系了况野,希望他能作为特派研究员,接受观测站的邀请参与沙漠物种科普库项目研究。

  当然在此期间,也会从专项资金里划拨一部分来支付况野的劳动报酬。

  陈教授在电话里还对况野提及他的“私心”:

  “况野啊,这几年,库拉塔格沙漠盗猎和游客干扰越来越多,我也想借你直播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沙漠里的生命有多不容易。”

  “库拉塔格沙漠固然存在很多神秘的传说,但最应该让人们知道的,是这里拥有一群脆弱又顽强的生命。”

  “不是所有沙漠都荒无人烟,这里藏着比草原比海岛比雨林更脆弱的生态链。”

  陈教授一番肺腑之言,况野无法拒绝。

  在他还没明确自己下一步的方向时,陈教授给了他选择。

  况野自然选择了接受。

  赵鹏知道自己要去接况野,还偷偷提前演练了一遍话术。

  只因他关注况野的直播间也很久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也是况野的老粉儿。

  “陈教授说了,想麻烦您帮着完善‘沙漠物种科普库’,比如怎么通过狼群的足迹判断它们的狩猎方向,怎么从沙蒿的长势判断地下水位......”

  “还说,这些专业内容,就得靠您这样懂传播的人给大家讲透。”

  毕竟况野已经凭借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名声大噪,在直播界,提起户外博主,大家想到的只有“野神”两个字。

  在动植物学领域,也同样一鸣惊人,没有看过况野直播的老教授们起初都觉得不靠谱。

  但在陈教授言辞恳切地“安利”下,那些老教授们只要打开况野的直播视频,都会“真香”地往下追。

  这在学术界,说出去谁敢信啊。

  陈教授巡逻站正在开展几个重要项目,急需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强大传播力的人参与。

  车开起来以后,况野问道:

  “陈教授他在生态站吗?”

  赵鹏的车开得很稳,基本感受不到颠簸。

  况野坐在副驾上望着窗外的和沙漠错落而置的城市,突然很喜欢这幅景象。

  “陈教授前两天回到京市参与另一个项目,但这边他也会随时监测。”

  “陈教授真的爱惨了这份工作,除了每天给高校的学生们上课,忙项目,一有空就分析红外相机传回去的二十多个数据,一刻不得闲。”

  “上个月,他老人家发现野双峰驼的迁徙路线往南偏了五公里,赶紧让去查原因,后来您猜怎么着,原来是北边的盐碱地范围扩大了。”

  赵鹏很健谈,况野只要问一句,他就能随口附赠很多句。

  虽然话有点密,但说话的语气语调却不招人烦。

  况野问道:

  “你来这儿多久了?”

  “时间不长,两年多吧,站里还有个跟咱们差不多大的研究员,叫沈易橙,前两天才来报到,陈教授对他评价也很高。”

  “他话也不多,还挺神秘的,见着了您就能感觉出来了。”

  果然,一个问题,对方就能侃侃而谈。

  皮卡穿过最后一片稀疏的沙蒿丛时,库拉塔格沙漠生态观测站突然撞进了况野的视野。

  三栋白色板房在黄色沙丘的包围下,像三块镶嵌在沙海里的白贝。

  屋顶一排太阳能板安静地工作着。

  盘旋的秃鹫都构成了黄昏时期天幕下的噪点。

  车还没停稳,门口出现一道高大的身影,是个穿着卡其色工装服的青年。

  身形挺拔如白杨树,额前碎发被风吹得微扬。

  额头光洁,眼眸深邃,带着西北人特有的俊朗。

  对方没有太多的表情,淡然沉稳地上前,声音低沉,带着风沙打磨后的质感:

  “您好,我叫沈易橙,新来的研究员。”

  况野看着对方的双眼,微微一怔,但很快露出了微笑:

  “您好,我叫况野,也算是新来的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