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赤旗所向,盛世如你所愿-《带货大唐:开局请李世民嗦泡面》

  鸟巢之内,光焰流转。

  周仪心念微动,舞台上的进程再次加速,无数表演化作流光溢彩的缩影,最终,画面定格——

  随着奥运五环缓缓升入夜空,舞台中央的灯光骤然一变,化作一片庄严而热烈的赤红。

  那红色,纯粹、夺目,瞬间夺取了一切视线。

  “那是……?”

  朱瞻基正值年轻,目力最佳,他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身体前倾。

  下一刻,他脸上瞬间被强烈的激动所覆盖。

  “皇爷爷!快看!是孩童!好多孩童!”

  朱瞻基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他指着远方,语速极快:

  “他们……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饰走过来了!好多从未见过的样式!”

  “孩童?何种服饰?瞻基,你看真切了?”

  朱棣在轮椅上急得直起身子,极目远眺,奈何年迈眼花,加之距离实在太远,只能看到一片流动的红色轮廓。

  杨士奇同样焦急地眯着眼,徒劳地试图分辨:

  “殿下,老臣愚钝,实在……实在看不分明啊!”

  周仪见状,微微一笑,随即从袋里取出两副老花镜。

  “陛下,杨阁老,戴上这个。”

  说着,他亲自将两副眼镜为二人戴上。

  镜架触碰到鼻梁的瞬间,两人皆是一愣。

  眼前原本模糊一片的世界骤然变得清晰无比,连远处旗帜上的纹路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仙家法器”的奇效让二人心中再起波澜,但此刻,他们已无暇感慨此物的神奇——

  他们的全部心神,已被眼前那画面所吸引。

  只见一支由少男少女组成的方阵,正迈着步伐,从场地另一端走来。

  他们身着色彩斑斓、样式各异的民族盛装,衣裙上的银饰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这些服饰,有些他们依稀能辨出源于记忆中的某个部落,但更多的,却是他们从未见过。

  而在这支多彩队伍的最前方,几名少年共同高举着一面巨大旗帜——

  那旗帜,正是他们方才所见那片赤红的核心。

  “先生!那是……!”朱棣的手指微微颤抖,指向那个方向。

  “陛下,那红旗便是我后世华夏的旗帜。

  而这些孩子,他们身上所穿的,正是如今华夏大地上,5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

  周仪目光扫过那团方阵,语气中带着追忆:

  “自大明后,历经600年沧桑演变,到如今后世,已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正如陛下所见,他们此刻身着各自盛装,并肩携手,共举一旗。

  此情此景,便是后世华夏之基调——民族团结,和平发展。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各族同胞同心协力,共建家园。”

  周仪话语刚落,那面巨大的红旗已被护送至舞台正中央。

  只见那群身穿各民族服饰的少年们,神情庄重,将旗帜交接给一列早已肃立等待的士兵手中。

  这个无声却充满力量的交接仪式,其含义不言自明。

  守护!

  传承!

  朱棣、朱瞻基、杨士奇三人瞬间热泪盈眶,他们太明白这个动作背后所象征的重量了!

  这是山河永固、薪火相传的最直白宣告。

  轮椅上的朱棣忍不住喃喃自语,声音哽咽:

  “和平发展、薪火相传……好,好……好啊……”

  三人正感概之际,

  忽地,

  一阵空灵的女童歌声,从四面八方响起,灌入众人耳中。

  三人正疑惑声音来源,周仪已抬手,指向舞台中心那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少女。

  “是……是那女孩?”

  目光聚焦,那女孩纯净的面容清晰可见。

  而她所唱的歌词,也一字一句,敲击在他们的心坎上: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歌声悠扬,歌词质朴却蕴含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恋。

  “黄河……长江!”

  几乎是歌词唱响的瞬间,杨士奇便浑身剧震,他猛地抓住朱棣轮椅后的扶手,声音哽咽:

  “陛下!您听见了吗?!是长江!是黄河啊!

  六百年了!六百年后的后世子孙……他们还在歌唱着!还在歌唱着我们的长江!我们的黄河啊!”

  这位老臣激动得难以自抑,仿佛那奔腾的江河不是水,而是流淌了千年的血脉。

  六百年沧海桑田,山河或许改道,但那两个符号,却在后世子孙的歌谣里,如此清晰。

  朱棣坐在轮椅上,双目爆发出精光,一股滚烫的热流从心底直冲眼眶。

  “听见了……朕听见了……”

  他的声音嘶哑,带着震颤:“长江……黄河……那是朕北伐时饮马的大河!是朕迁都时守护的山川!

  六百年……六百年后,它们还在!我们的子孙……还在传唱着它们的名字!还在赞颂……这片土地!

  山河依旧!血脉未绝……好……好!”

  直播间内,弹幕早已彻底失控,无数情感喷薄而出:

  “泪目!是《歌唱祖国》!长江黄河!DNA动了!”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老祖宗们肯定懂!这就是血脉相连啊!”

  “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现在的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我们的歌谣里,永远有它们!”

  “周大佬太会了!让老祖宗亲耳听到后世子孙还在唱他们的山河!这谁顶得住啊!”

  “破大防了!朱棣和杨士奇的反应太真实了!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乡愁!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土地!先辈们,你们看到了吗?”

  ……

  画面中,那面巨大的红旗开始升空,于鸟巢的夜风中猎猎招展。

  朱棣、朱瞻基、杨士奇三人皆目光赤红,抬头仰望着那面旗帜,胸中满是激荡。

  周仪望向三人,再次开口:

  “陛下,这便是六百年后的燕京,这便是后世之华夏。

  不知陛下……今日所见,可还满意?”

  朱棣沉默了片刻,胸膛剧烈起伏着。

  随即,他竟颤颤巍巍地用手撑起轮椅,缓缓站立而起。

  “皇爷爷!”

  “陛下!”

  朱瞻基和杨士奇惊呼一声,连忙上前想要搀扶。

  “无妨!”

  朱棣猛地一挥手,挥开了二人。

  他的目光始终紧紧盯着那面升腾的红旗,以及这片璀璨的盛世景象。

  他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摇摇晃晃地站稳。

  随即,他转向周仪,整理了一下身上衣服,无比郑重地,拱手,弯腰,向着周仪深深一拜。

  “先生!”

  朱棣的声音带着剧烈的颤抖,却清晰无比:“弟子看见了!这便是弟子等了二十二年的‘那一天’!

  弟子……真的看见了!”

  他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释然与无憾:

  “这盛世,一如先生当年在漯江所言!壮哉!美哉!”

  他再次躬身,这一次,语气无比庄重:

  “弟子朱棣,代朱家列祖列宗,代煌煌大明,代那万万千千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将士们……

  感谢先生!亦感谢汝等后世之人!

  是你们……将华夏传承了下去,没让它在岁月长河里蒙尘!没让我等心血白流!

  好……好……好得很啊!”

  一旁的朱瞻基和杨士奇也早已是热泪盈眶,

  见皇帝如此,二人再无犹豫,同时向着周仪,向着这片后世天地,躬身长揖:

  “感谢先生!”

  周仪此刻同样眼含热泪,他并未避开,同样郑重地拱手,向着三位来自大明的先人,深深回了一礼。

  “后世子孙,亦从未敢忘大明创业之艰辛,从未敢忘历代先辈为这片山河所付出的血与泪!

  今日之华夏,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景象,归功于历史上为这片土地奋斗过的——每一人!”

  话音落下,鸟巢中,《歌唱祖国》的童声合唱达到高潮,与万千观众的欢呼声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

  赤旗之下,跨越六百年的目光,于此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