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清廷末路已现-《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

  西安,铁路总局调度中心。

  巨大的沙盘占据了房间的大半,上面用红蓝两色的小旗,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每一段铁轨的走向,每一个车站的位置。

  墙壁上悬挂着一幅更为详尽的陕西全舆图,从凉州到西安的铁路线,如同一条粗壮的墨线,贯穿其上。

  沈明站在沙盘前,手指着那条墨线,话语中带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振奋。

  “王上,‘凉州至兰州’的线路,预计三个月可以通车,兰州至西安段筹备工作已展开,预计一年后通车。”

  “军用物资运输拥有最高优先级,随时可以发车。民用方面,每日固定开行两趟列车,往返于两地之间。”

  他的手指在沙盘上轻轻一点。

  “按照目前的运力核算,每月单从凉州方向,运抵西安的粮食,便可达到十五万石。”

  “这还不包括从西域、河西各地转运而来的其他物资。”

  李信的视线从沙盘上移开,落在了沈明那张因兴奋而微微发红的脸上。

  “民用列车,票价如何?”

  沈明微微一怔,随即答道。

  “回王上,按照您的吩咐,票价极低,仅为覆盖煤铁损耗。普通百姓,贩夫走卒,皆可乘坐。”

  “很好。”

  李信缓缓点头。

  “军用物资固然要紧,但百姓的口粮,一粒也不能少。迁都的大事,不能让百姓饿着肚子来办。”

  “臣遵命。”

  沈明躬身应下。

  “铁路局上下,必将保障民生所需,绝不延误。”

  车驾没有驶向总督府,而是转向了城西一处新起的院落。

  还未走近,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便传了出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声音稚嫩,却带着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李信下了车,站在院外,静静地听着。

  王砚陪侍在侧,脸上那万年不变的严肃表情,也柔和了许多。

  “这是西安城的第一座蒙学馆,招收的都是城中七到十岁的孩童,束修全免,还管一顿午饭。”

  王砚轻声解释道。

  “报名那天,队伍排出了三条街。”

  李信走进院子,看到数十名穿着干净布衣的孩童,正襟危坐,跟着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

  阳光洒在他们认真的小脸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李信的脚步很轻,没有打扰这堂课。

  他走到院子的一角,看着那些孩子,过了许久,才对王砚说。

  “治陕,必先治教。”

  “蒙学馆,要开遍陕西的每一个州,每一个县。甚至每一个大一些的村镇。”

  “我要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书可读,有字可识。”

  “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何为汉家礼仪,何为华夏衣冠。”

  王砚郑重地拱手。

  “臣,谨记王上教诲。”

  从蒙学馆出来,李信才前往总督行辕。

  龙骧军团长周大勇早已在此等候。

  他是个粗犷的汉子,一身戎装,站得笔直。

  见到李信,他一个标准的军礼。

  “王上,西安防务已全部部署妥当。”

  他指向墙上的军事地图,上面同样插满了各色小旗。

  “潼关、武关,两处要隘,皆已设立前进防线。”

  “我已调派一列铁甲列车,并十五门新式重炮,分别进驻两关。足以应对清军任何规模的冲击。”

  “张承业献城时收拢的五千绿营兵,也已完成甄别。”

  “其中两千人,身家清白,体格尚可,已打散编入龙骧军团各部。余下三千人,就地转为军屯,负责开垦城外荒地。”

  周大勇的汇报,言简意赅,全是干货。

  李信听完,微微颔首。

  一直沉默的徐文良,此时上前一步,补充道。

  “王上,西安防务稳固之后,下一步,便可图谋河南。”

  他的手指,点在了地图上洛阳的位置。

  “一旦我军东出潼关,拿下洛阳,便可顺势南下,截断清廷的漕运。京师,将成一座孤城。”

  李信的指节,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

  一下,又一下。

  整个房间里,只剩下这富有节奏的声响。

  “不急。”

  他终于开口。

  “迁都事宜落定之前,暂不开启大的战事。”

  “但准备工作,必须立刻开始。”

  他转向周大勇。

  “东进计划,由你和军师祭酒共同拟定。”

  他又看向随行的苏明远。

  “电信局,要全力保障‘西安至银川’,‘银川至黑水城’的线路畅通。我要在西安,随时听到大后方的声音。”

  “遵命。”

  众人齐声应道。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师,则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乾清宫的大门,已经半月没有打开。

  康熙每日将自己关在殿内,与那些西洋钟表为伴,不理朝政,不见大臣。

  整个紫禁城,都笼罩在一片死寂之中。

  但城中的八旗贵胄们,却比任何人都要忙碌。

  一车又一车的金银细软,古玩字画,被悄悄地运出京城,日夜兼程地送往关外的盛京祖地。

  他们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选择。

  这座巍峨的京师,在他们眼中,已是一艘即将沉没的破船。

  马齐站在户部衙门前,看着街上那些伪装成商队,却难掩慌乱的马车,心如死灰。

  他想阻止,却无从下手。

  他想上奏,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就在这时,一名驿卒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带着一股关外的风霜。

  “大人,盛京……盛京急报!”

  马齐心中咯噔一下,一把抢过信函。

  信上的内容,让他浑身冰凉。

  沙俄使者,再次抵达盛京,向留守的宗室提出了最后通牒。

  要求清廷,立刻割让盛京以南,长城以北的所有土地。

  否则,沙俄将出兵山海关,与南方的汉军,共分天下。

  马齐手中的信纸,飘然落地。

  他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他踉踉跄跄地冲向京师九门提督衙门,想要集结兵马,做最后的抵抗。

  可当他看到新编练的八旗营花名册时,他彻底绝望了。

  册上三万人的编制,如今只剩下不到一半。

  逃亡的士兵,甚至比战死的还要多。

  至于绿营,早已在各地的溃败中,消耗殆尽,无兵可调。

  京师,成了一座空城。

  ……

  西安。

  一份来自京师的密报,摆在了李信的案头。

  徐文良站在一旁,神情平静。

  这些情报,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李信看完密报,将其随手放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

  “清廷,自己先乱了阵脚。”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西安城的万家灯火。

  这座古老的城池,正在他的手中,重新焕发生机。

  “传令下去。”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清廷气数已尽,不足为虑。”

  “我等眼下真正的要务,是以‘安民、养民’为本,为这天下,打下一个万世太平的根基。”

  汉军统一中原的序幕,在这一刻,正式拉开。

  不是以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天下大势,已然明朗。

  作者深知大家的期待,正全力以赴赶更中,认真打磨每一个细节!恳请各位朋友多留下催更和书评,你们的鼓励能让我更有冲劲,在这里跟大家说声万分感谢!